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27)
2023(4469)
2022(3689)
2021(3858)
2020(3143)
2019(7283)
2018(7089)
2017(12489)
2016(7139)
2015(8721)
2014(8508)
2013(8157)
2012(7659)
2011(7355)
2010(7238)
2009(6553)
2008(6326)
2007(5416)
2006(4858)
2005(4540)
作者
(17741)
(14890)
(14827)
(14421)
(9545)
(7000)
(6806)
(5879)
(5813)
(5229)
(5212)
(4980)
(4906)
(4729)
(4729)
(4580)
(4534)
(4334)
(4273)
(4159)
(3944)
(3519)
(3506)
(3413)
(3399)
(3282)
(3243)
(3176)
(3027)
(2986)
学科
(28486)
经济(28459)
管理(14431)
中国(14051)
方法(12935)
数学(12052)
数学方法(11997)
(11495)
(8632)
贸易(8626)
(8541)
教育(8250)
(7795)
企业(7795)
(6982)
关系(5213)
(5078)
(5047)
(4982)
(4766)
银行(4766)
(4712)
(4710)
(4623)
理论(4535)
(4465)
金融(4464)
环境(4341)
业经(4295)
农业(4205)
机构
大学(105026)
学院(95366)
(47773)
经济(47121)
研究(41094)
管理(31757)
中国(30207)
理学(27078)
理学院(26625)
管理学(26219)
管理学院(26002)
(23725)
科学(21111)
(19877)
(19677)
研究所(18216)
(17195)
师范(17135)
中心(16861)
经济学(16852)
北京(16375)
财经(16131)
经济学院(15180)
(15149)
(14562)
师范大学(14402)
教育(14095)
(12603)
财经大学(12272)
(11940)
基金
项目(61447)
科学(49985)
研究(49650)
基金(46236)
(39760)
国家(39447)
社会(33342)
科学基金(33145)
社会科(31630)
社会科学(31625)
教育(25696)
基金项目(23033)
(19829)
资助(19621)
(19144)
编号(18874)
自然(18350)
自然科(17969)
自然科学(17964)
成果(17759)
自然科学基金(17675)
(16724)
中国(16720)
大学(15234)
教育部(15070)
国家社会(14983)
课题(14909)
重点(14610)
(13425)
人文(13220)
期刊
(48841)
经济(48841)
研究(39564)
中国(26311)
教育(25868)
(13620)
学报(13359)
科学(13041)
管理(12380)
大学(12108)
(10811)
经济研究(9482)
学学(9456)
财经(8954)
(8777)
技术(8310)
世界(8239)
农业(8178)
(8157)
金融(8157)
国际(7996)
(7972)
问题(6813)
图书(5842)
(5762)
职业(5223)
高等(5103)
业经(4887)
(4846)
论坛(4846)
共检索到157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陶炳增  
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大学理念凝炼后的符号表示,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和共同特征;同时比较同期中西方大学校训在大学理念追求方面的异同,阐释其原因,从而为当代大学校训的形塑和大学精神的张扬提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承先  徐辉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精神的表征,大学校训也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此,不同的大学理念在校训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大学校训中蕴涵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大学理念:大学除探索知识外,还应当探索并完善道德;除为社会服务处,还应当在社会中倡导并践行道德。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大学中的体现,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靳宇倡  刘钰  
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名校长的办学理念紧密相关,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精神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于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代高等学校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白保中  陈小丽  朱世武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大学做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校长的个性特征和治学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显著性影响。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透视中国部分知名大学校长的个人经历及治学理念,通过对比和归纳发现一些颇有价值的结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翚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演进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大学教育理念与大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大学校训百余年的发展演变中,早期是"百花齐放";解放后,大学校训经历了批判、动乱与迷失自我阶段,自我意识苏醒阶段,文化自觉阶段;进入21世纪,大学校训文化再次繁荣,但同时显示出新的教育理念的缺失。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巧针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凝炼和大学精神的象征,它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美国很多大学都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史,各大学的校训也屹立百年而经久不衰。综合来看,美国大学校训呈现出宗教色彩浓厚、形式自由、稳定性强等特征,这与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侯怀银  周涛  
校训是学校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大学校训是大学针对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制定的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词语,是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探索高深知识和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春喜  程斯辉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才培养要求的集中体现,许多大学都注重总结提炼富有个性、具有鲜明教育理念的校训,以充分发挥校训在立校兴学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外大学之校训在来源与内容、表征形式与功能发挥等方面的异同,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智松  
对109所"211"大学校训内容所作的分析表明,这些大学校训存在如下价值取向:主客关系间突出主体、追求自强,个群关系间律己爱群、服务社会,德学关系间德学兼修、以德驭学,出入世观上实事求是、创新未来。这些取向具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德才兼备人才观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特色少、雷同多等问题。在推进"211"大学校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在吸收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优秀价值观传统的同时,还要吸收西方著名大学校训文化价值观的精髓;另一方面,在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前提下,重视科学,在共性与个性并举中突出个性,在规范与自由的平衡中张扬学术自由。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韩萌  
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是通过箴言、格言、德目、训诲等语言形式体现其社会需求、文化根脉、育人理念、价值取向和学校愿景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依据其属性与渊源,可将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分为"神谕"(宗教取向)、"求真"(知识与学术取向)、"服务"(社会取向)、"个性化"(创新取向)等四种主流类型,体现出发展性、学术性、公益性以及共同性的价值目标,对建设我国新时代大学校训文化和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张雁  
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虽有大学之形却缺大学之实。所谓的"形"是指京师大学堂从日本间接移植了现代大学相关制度、导入相关教学内容,而其"实",却依然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没有摆脱旧式官僚养成所的实质。1902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均体现了这一点。直到民国初年蔡元培主持制订的《大学令》,才标志着中国近代大学理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开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卢美艳  
竺可桢在哈佛大学留学时,积极接受了艾略特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有教学、贮存知识与学术研究的直接功能,以及社会影响与社会服务的间接功能;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真才实学的领袖人才;大学聘用教员须才华与品格兼具;大学教学改革须严格入学标准及课程考核,实施选修课。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后,以他所接受的艾略特的大学核心理念治理学校,并进行创造性探索,历经13年,使学校一跃而为国内知名的国立大学。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赵师红  
通过回顾大学"为社会服务"理念在近代中国的导入、调适、融合的过程,以农科为个案,探讨了近代中国大学应用性学科在以"教学、研究、推广"三合一形式来践行这一理念,并以这一理念为中心,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层次性、专业性、团体性、合作形式多样性的应用性学科的鲜明特色,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侯杰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广欣  
早期中国人的大学印象一个重要的来源是1895年中国最早的大学创建以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外国大学的观察和思考,这些观察和思考构成中国本土大学理念形成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梳理和总结出洋中国人关于外国大学的记录,可以发现萌芽期的中国大学理念具有以下特色:第一,既形成几个大致居于主导地位的基调,又兼容对这些基调的质疑和挑战,比如强调大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却不忽略教与学的自主性;第二,中国人的大学观得益于对西方和日本各国不同大学模式的会通,虽有倾向,却不独尊一家;第三,中国人经常从传统书院的理想出发了解、肯定近代大学,面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却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理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