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07)
2023(13067)
2022(11165)
2021(10767)
2020(9201)
2019(21668)
2018(21239)
2017(41258)
2016(21757)
2015(25109)
2014(25021)
2013(24822)
2012(22907)
2011(20592)
2010(20150)
2009(18876)
2008(18736)
2007(16737)
2006(14393)
2005(12791)
作者
(61394)
(51326)
(51080)
(48987)
(32602)
(24633)
(23623)
(20063)
(19495)
(18141)
(17463)
(17296)
(16207)
(16172)
(16037)
(15851)
(15287)
(15168)
(14794)
(14780)
(12544)
(12514)
(12367)
(11822)
(11645)
(11633)
(11372)
(11089)
(10329)
(10203)
学科
(94057)
经济(93878)
管理(61832)
(58885)
(48639)
企业(48639)
方法(48218)
数学(42449)
数学方法(42009)
中国(26850)
(24338)
(23824)
(22569)
(22431)
银行(22285)
(20913)
(19133)
贸易(19120)
业经(19087)
(18552)
(17233)
金融(17228)
(16962)
地方(15867)
(15598)
财务(15545)
财务管理(15512)
农业(15456)
(14969)
企业财务(14759)
机构
大学(314424)
学院(310454)
(137929)
经济(135395)
管理(123655)
理学(106931)
理学院(105808)
研究(104179)
管理学(104158)
管理学院(103569)
中国(86401)
(65171)
(62324)
科学(60477)
(51262)
财经(50856)
中心(49731)
(49485)
研究所(46753)
(46429)
经济学(44164)
(44027)
业大(43321)
北京(40985)
经济学院(39980)
农业(39154)
(38859)
师范(38481)
财经大学(38240)
(36712)
基金
项目(208957)
科学(166423)
基金(156843)
研究(151296)
(135883)
国家(134826)
科学基金(116834)
社会(100589)
社会科(94752)
社会科学(94726)
基金项目(82743)
(77510)
自然(75037)
自然科(73387)
自然科学(73366)
自然科学基金(72118)
教育(69998)
(66506)
资助(65075)
编号(59332)
(48595)
成果(47728)
重点(46817)
(43830)
(43276)
国家社会(42674)
教育部(42384)
科研(40912)
人文(40740)
创新(40543)
期刊
(141640)
经济(141640)
研究(93128)
中国(56812)
(49241)
学报(45953)
管理(44305)
科学(44247)
(43572)
(39685)
金融(39685)
大学(35633)
学学(33672)
农业(28329)
教育(26541)
技术(26360)
财经(26160)
经济研究(24360)
(22449)
业经(21012)
问题(19058)
(17277)
(16314)
统计(16277)
技术经济(15729)
国际(15232)
世界(15196)
理论(15069)
(14382)
(14189)
共检索到457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耀华  李凯琪  
本文基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1937年调查1454名行员的档案资料,分析了近代员工所动用的社会资本——介绍人和担保人对其工资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行员的社会资本显著增加了其工资收入,高社会资本增加行员成为高级收入工种——经理的概率,降低成为低收入工种——仓库的概率,特别是担保人提供的超额担保增加了从事财务工作的行员晋升经理的概率。本文为理解当前中国社会资本提供了历史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兰日旭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1915年创立时资本才10万元,实收资本不过7万元,当时被人讥笑为"小小银行",但它在总经理陈光甫的指领下,不到几年就进入了全国商业银行的前列,1935年跃升到民营银行的首位。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如此迅速的发展,与陈光甫所定位的"地毯式"经营策略密不可分。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智  张京昌  
20 世纪初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功的经验表明:观念的变革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在深入、细致的市场分析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强调金融业务的创新,始终应以稳健为核心,不过分参与投机业务。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严跃平   侯青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大力整顿私营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重估银行财产。1950年10月,著名会计师徐永祚等32名代表在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正式提出了重估私营企业财产的提案。在《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办法》出台后,众多银行对此存有顾虑。本文基于公私合营红色档案,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为例,探讨金融业重估财产的背景和过程,旨在透过历史细节探索党对该业整顿的原则、方式、经过及意义,更好地理解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整顿私营金融业的必要性与科学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昂  
中国民营银行难以避免各类政府债务,银行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作为近代中国民营银行的代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因时制宜,敏锐地调整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与经营方式。银行始终定位于民营商业银行,制定债务风险债券化、商业化的原则,有限承借政府公债,控制债券押款,将政府债务的负面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还支持了政府主导的部分经济建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昂  
中国民营银行难以避免各类政府债务,银行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作为近代中国民营银行的代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因时制宜,敏锐地调整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与经营方式。银行始终定位于民营商业银行,制定债务风险债券化、商业化的原则,有限承借政府公债,控制债券押款,将政府债务的负面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还支持了政府主导的部分经济建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缪德刚  
20世纪20年代末期,资金短缺使得中国农村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有鉴于此,1932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试办通过信用合作社向农村提供贷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档案材料显示,该行制定的信用合作社规章中,包含信用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机制,以及银行对信用合作社的约束机制,这为银行规避了农村贷款的风险。虽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通过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贷款的时间不长,但取得了值得肯定的业绩。这项实践所带来的启示是:在农村金融体系欠缺的情况下,培育信用共同体是推动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配置资金的策略之一;农村金融服务应切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制度改进是持续性的,不仅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经济、制度环境保障。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徐建生  侍冰冰  
近代中国随着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演进,其就业数量和质量呈现出三个考察层面:产业女工群体形成和壮大,其他行业的劳动参与及其变化,职业女性群体的兴起。民国时期,职业女性群体的多样化涌现,尤其是金融业女性从业者的增加,提升了女性劳动参与的整体质量。本文通过对以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为典型个案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激励机制和约束因素:社会风气的开放、经济利益的引致、教育因素的制约,由点到线及面地探讨了近代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状况、劳动参与质量及其对女性地位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革军  
魏革军: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近年来,邮储银行坚持走特色银行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6月,在国际最权威的金融媒体英国《银行家》杂志"2014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榜单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总资产排名第28位,发展很快。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邮储银行发生的显著变化。吕家进:中国不缺银行,尤其不缺大银行,但是缺有特色的银行。邮储银行成立以来,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自觉承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董治  韩晓宇  
德国储蓄银行是德国银行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德国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从18世纪末第一家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德国储蓄银行已经伴随着德国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以来,德国储蓄银行始终影响着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是德国储蓄银行成功的基石,作为地区性的"小"银行,储蓄银行扎根当地,为地区发展做出了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耀华  
通常来讲,社会保障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在中国历史上,社会救济早已存在,未在近代有制度性的突破,社会福利则限于财力属于非常规性行为,只有社会保险有所突破。虽然,社会保险的基本理念已经传入,但相关立法一直处于酝酿和草拟过程之中,并不能实际产生作用。相比之下,强制储蓄制度的立法尚属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会保险的功能。近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劳资矛盾突出,国民政府开始启动社会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马英杰峰  赵贵峰  
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在福建、湖北、陕西三省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2006年3月19日,福建省率先开办了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结束了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的历史。截至2008年6月,中国邮政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韦现飞  
关于组建中国储蓄银行的构想韦现飞一、国有商业银行各自组织存款的弊端按照商业银行经营运作要求,应做到资金自求平衡,防止出现超负荷经营的局面,中央银行不再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包揽各家银行信贷资金供应,而是按《巴塞尔协议》规定实行存贷比例(不得超过75%)管...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培  
1986年以来,我国邮政金融经历了特殊的发展之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获准营业,标示着我国邮政体制及邮政金融改革终于有了一个方向性的重大成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基于既有优势,借鉴邮政金融的国际经验,坚持平民化的经营风格,实行同质化和差异化并重的竞争策略,构建体现邮政金融特色的经营体系,提升对外合作的有效性。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董治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简称"邮储银行")来说,这十年却是一段极不寻常的历程。十年来,邮储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植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多重挑战,加速发展转型升级,完成了储汇机构向现代大型上市银行的华丽转身,正在向"最受信赖、最具价值的一流大型零售银行"迈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