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2)
2023(4782)
2022(4236)
2021(4103)
2020(3434)
2019(8283)
2018(8457)
2017(15613)
2016(8944)
2015(10185)
2014(10117)
2013(9927)
2012(9680)
2011(8842)
2010(9085)
2009(8249)
2008(8246)
2007(7482)
2006(6941)
2005(6340)
作者
(26352)
(21992)
(21902)
(20823)
(14059)
(10679)
(9915)
(8616)
(8246)
(8187)
(7732)
(7671)
(7312)
(6897)
(6876)
(6699)
(6593)
(6526)
(6382)
(6286)
(5735)
(5520)
(5389)
(5232)
(5059)
(4987)
(4949)
(4910)
(4519)
(4482)
学科
(39751)
经济(39698)
管理(22877)
(18465)
(13521)
企业(13521)
地方(13202)
(11619)
方法(11405)
数学(9699)
数学方法(9492)
中国(9332)
(8889)
农业(8080)
(7374)
业经(7252)
(7183)
地方经济(6240)
城市(5963)
理论(5637)
(5482)
金融(5479)
(5382)
地产(5381)
房地(5381)
房地产(5381)
(5351)
贸易(5345)
城市经济(5221)
(5206)
机构
大学(124923)
学院(122696)
研究(46508)
(44218)
经济(43005)
管理(42230)
中国(35231)
理学(35153)
理学院(34556)
管理学(33756)
管理学院(33515)
科学(30412)
(28242)
(24496)
(24193)
研究所(22315)
中心(22224)
(22201)
(21850)
(20481)
师范(20287)
业大(19393)
农业(19017)
北京(17744)
(17242)
财经(17003)
师范大学(16575)
(16573)
(16190)
(15166)
基金
项目(80564)
科学(62159)
研究(58752)
基金(56969)
(50683)
国家(50205)
科学基金(41554)
社会(35238)
社会科(33104)
社会科学(33094)
(31542)
基金项目(30870)
自然(27489)
(27418)
教育(27049)
自然科(26789)
自然科学(26778)
自然科学基金(26281)
编号(24087)
资助(22935)
成果(21385)
重点(18604)
(18022)
课题(17744)
(17328)
(15942)
科研(15266)
计划(15050)
创新(15000)
(14805)
期刊
(55885)
经济(55885)
研究(39321)
中国(28518)
(22649)
学报(22168)
科学(20204)
(17562)
教育(17355)
大学(16209)
农业(14904)
学学(14724)
管理(14552)
(12945)
金融(12945)
技术(10010)
图书(9202)
业经(8325)
财经(8085)
问题(7918)
(7892)
资源(7826)
(7311)
经济研究(7256)
书馆(7140)
图书馆(7140)
(7089)
(6997)
(6431)
论坛(6431)
共检索到199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晓红  
近代中国商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显示出"柔韧"的一面。现在,我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对于这种"柔韧"的性格,不能一概以进步或反动对其进行简单的宏观定性,而是应该根据其所处具体社会背景对其活动进行具体论述与分析。对于活跃于更加特殊的时间与空间的我国东北地区中国商人更应该采取这一分析主调。本文利用了大量日文原始资料,针对20世纪前期奉天代表性商人"丝房"的活动及其性质进行了微观的实证研究。主要观点是:丝房的经营活动对于民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两面性特征。在丝房与外国资本的关系方面,既有从属性的一面,也具有与外国资本竞争、对抗的一面。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梁华  
两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立即打开外国机制棉纺织品在华市场的大门 ,供求规律才是外国在华机制棉纺织品市场形成的根源 ,且洋纱市场形成远快于洋布市场 ,也并非单纯价格因素使然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差异。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元彬  
湖南近代棉纺织在前清发展的基础和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强烈刺激下,既受到了洋纱、洋布的冲击,同时也促使棉纺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内倡导发展实业和国货运动的多重推动下,洋纱、洋布、国产纱在湖南棉纺织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湖南近代棉纺织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广义  
近代以来,由于诸多因素,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比较高,形成了一定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但总体而言,其农业商品化主要特征有趋新和附旧两个方面,伴随着农业的日益殖民化,其农业商品化还不能正态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顾强  
西非地区棉纺织业投资及市场前景顾强西非主要包括贝宁、多哥、加纳、科特迪瓦、马里等国家,一直是我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市场。投资环境概述1投资政策贝宁纺织企业赋税有五个税种:营业税,为固定税;地皮税,为固定税;纺织布匹特殊税,税率为6%,出口布匹则免6%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东刚  李东生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棉纺织工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民族棉纺织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使全行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涌现出大生、恒丰、申新等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的典型企业。1895-1936年间,技术进步对近代中国民族棉纺织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8.6%,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作用显著。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方浪  
汉对匈奴的丝织品"给遗"见于"和亲"与"单于来朝"。以丝织品"给遗"为考察中心可将汉匈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汉匈"和亲"阶段,总共出现十八次"和亲",以武帝建元六年为分界点,前十二次"和亲"为"奉遗"匈奴丝织品,后六次"和亲"方为"给遗"匈奴丝织品。虽然,"和亲"效果并不明显,但汉亦借此换来短暂和平。"单于来朝"现于宣帝甘露三年后,"给遗"匈奴丝织品陡增;单于"来朝"从名王以下,汉舍之上林长平观,加以监视;"单于来朝"后,匈奴"赞谒称藩臣而不名",但汉、匈之间的敌对关系并未解除,边郡小规模军事冲突常有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方浪  
汉对匈奴的丝织品"给遗"见于"和亲"与"单于来朝"。以丝织品"给遗"为考察中心可将汉匈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汉匈"和亲"阶段,总共出现十八次"和亲",以武帝建元六年为分界点,前十二次"和亲"为"奉遗"匈奴丝织品,后六次"和亲"方为"给遗"匈奴丝织品。虽然,"和亲"效果并不明显,但汉亦借此换来短暂和平。"单于来朝"现于宣帝甘露三年后,"给遗"匈奴丝织品陡增;单于"来朝"从名王以下,汉舍之上林长平观,加以监视;"单于来朝"后,匈奴"赞谒称藩臣而不名",但汉、匈之间的敌对关系并未解除,边郡小规模军事冲突常有发生。莽新、东汉以后,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基本解除,但汉、匈远没有达到"友好"地步,两者之间尔虞我诈时常出现,且东汉为实现对匈奴羁縻政策,所付出代价远大于西汉。终两汉之世,匈奴在汉统治体系中始终以"客"的身份存在。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翔  
本文从世界市场的导向作用、新兴工业的双重效应、农民出于经济效益的选择等方面,论述了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蚕丝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传统农家兼业经济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证明农家兼业经济是一种能够发挥小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从而也能增强其生存能力的经济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涓  
市场化进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100732)一、行业状况差异及判断转轨程度的若干标准1问题的提出经过近20年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刚  
本文讨论1932年开始的中国棉纺织工业危机中,民族企业发生的"奇异"行为:产品大量积压、市场高度萎缩、大量企业停工改组以致倒闭的状况下,民族纺织工业在总体上不但没有缩减生产规模,反而在极力扩大。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不止一端①,但是"九.一八"后,在已形成日本经济、军事对华全面侵略和控制的总格局下,民族纺织工业丧失对国内市场的自主权;为应对在华日本纺织势力的压迫,他们不能不谋求最后一线生存机会。这应是导致民族纺织工业行为奇异的基本原因。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邱高兴  
近代日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分为伪满成立前后两个时期。伪满成立前,日本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以"开教"为主,即以建立传播的根据地和设立分支机构为主。伪满成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除了各宗派寺院开设的地域进一步拓展外,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称谓也改为"满洲国",来配合日本政府对伪满的扶植。日本佛教在东北的传教区域扩大到了关东厅所辖区之外的整个东北地区。日本佛教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地区的积极传教,除了佛教宗派自身发展的需求外,也是日本佛教扭曲的战争观推动的结果。日本佛教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以及七七事变后在全中国范围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不可回避的战争责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广义  
近代东北地区地权发生两次重大转变:晚清,经历了旗地转变为民地,官有转变为私有土地的过程;民国,经历了土地集中到分散的演变。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前提条件。两次重大的地权演变,地权的集散程度共同规定着土地资源的配置,土地的商品买卖贯穿着整个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