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5)
2023(11259)
2022(9006)
2021(8560)
2020(6706)
2019(15405)
2018(15213)
2017(27845)
2016(15231)
2015(17724)
2014(17732)
2013(17370)
2012(16475)
2011(15347)
2010(15555)
2009(14933)
2008(15097)
2007(13860)
2006(12691)
2005(11750)
作者
(44464)
(37375)
(37284)
(35581)
(23991)
(17956)
(16789)
(14456)
(14418)
(13497)
(12994)
(12583)
(12275)
(12051)
(11839)
(11505)
(11001)
(10684)
(10622)
(10565)
(9744)
(9058)
(9029)
(8626)
(8580)
(8407)
(8295)
(8179)
(7601)
(7545)
学科
(71229)
经济(71156)
(43784)
管理(39389)
(31924)
(31298)
企业(31298)
中国(25995)
方法(24542)
农业(21044)
数学(20501)
数学方法(20254)
业经(19649)
(16326)
(15357)
(15008)
贸易(14997)
地方(14743)
(14686)
(14001)
(13069)
(12543)
银行(12529)
(12131)
(11892)
(11735)
金融(11734)
(11299)
发展(11099)
(11064)
机构
大学(231556)
学院(229474)
(101277)
经济(99288)
研究(87123)
管理(80473)
中国(68631)
理学(67403)
理学院(66530)
管理学(65365)
管理学院(64907)
(50679)
科学(49581)
(46347)
(43915)
(40314)
研究所(39414)
中心(38718)
财经(36004)
(35459)
(34297)
师范(34059)
北京(32783)
(32768)
经济学(32547)
(30322)
农业(30289)
业大(30004)
经济学院(29052)
(28407)
基金
项目(140570)
科学(111375)
研究(107198)
基金(103251)
(89529)
国家(88712)
科学基金(74843)
社会(71046)
社会科(66986)
社会科学(66970)
基金项目(52663)
(51607)
教育(48966)
(44293)
自然(43873)
编号(43454)
自然科(42890)
自然科学(42882)
自然科学基金(42136)
资助(42132)
成果(37848)
(32625)
重点(32190)
(31896)
课题(31129)
国家社会(30634)
中国(28815)
教育部(28315)
(28021)
(27987)
期刊
(126102)
经济(126102)
研究(78164)
中国(54523)
(44511)
学报(36519)
科学(35288)
(35258)
管理(31947)
教育(30436)
农业(29667)
大学(29082)
学学(26815)
(25557)
金融(25557)
业经(21118)
财经(20015)
经济研究(19609)
技术(19391)
(17540)
问题(16997)
(15869)
世界(14876)
国际(14628)
(14302)
图书(13127)
(12700)
技术经济(11383)
农村(10853)
(10853)
共检索到377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近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不断衰败凋敝,这跟近百年来我国所选取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无关系,更与人们对于"乡村"和"乡村发展"的认识紧密相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人们简单地将"乡村"与"农业"、"乡村发展"与"农业发展"相提并论。如果不能将乡村视为一个社会的概念,并着力乡村社会建设,即便在经济发展上用尽全力,也将事倍功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坚持系统性,坚持导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为过程性要素评价、成果性要素评价、影响性要素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监测和纠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要求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手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不完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进路为:构建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新模式,健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步推进作好重要支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坚持系统性,坚持导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为过程性要素评价、成果性要素评价、影响性要素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监测和纠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要求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手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不完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进路为:构建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新模式,健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步推进作好重要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锡文  
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每年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2018年的新年年会。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内容非常丰富、非常重要。我想借这个机会,就乡村振兴谈两点个人的认识,供大家参考。第一是为什
关键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宏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应该将对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主要方向,从而将乡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农民价值观改变动摇文化自信、乡村日渐"空心化"破坏文化发展内生动力、行政化治理模式制约文化多样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缺失乡村文化传承等困境,对此,要从弘扬文明乡风、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等促进优秀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广多  
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意。当前,乡村文化衰落、文化人才缺乏、乡村公共文化形式化等问题突显。分析上述问题成因,提出通过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互补共同发展,吸引人才汇聚力量,加强乡村文化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才志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的薄弱点,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突破原有的乡村文化冲突与道德困境。坚持以多维性、人本性和先进性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传统乡村文化的挖掘与转型,与时俱进的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诉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长江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在理论视角上,从情怀而非现代化的客观规律来思考乡村振兴,把农民视作当然的弱者,试图重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在战略定位上,缺乏对现阶段乡村发展方位的准确思考,看少了乡村的付出,看低了乡村的现实,看高了乡村的未来。在发展路径上,延续城乡分割的老路。这一系列错误倾向在理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均较为普遍,其根源在于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乡村社会,延续城乡分割的传统视角,忽视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熊小林  
关键词: 振兴战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志玲  
文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探讨了水利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志敏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树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而在乡村振兴中农村的基层治理尤其重要,有助于解决基层和农民的矛盾,和谐基层关系,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强调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发展力量、平衡机制、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提出了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新城  曹桂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价格是经济利益的调节者,价格杠杆在调节城乡利益、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破解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价格难题,可以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运用价格杠杆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价格杠杆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