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4)
- 2023(13981)
- 2022(12224)
- 2021(11506)
- 2020(9556)
- 2019(22131)
- 2018(21767)
- 2017(42278)
- 2016(22537)
- 2015(25171)
- 2014(24913)
- 2013(24245)
- 2012(21868)
- 2011(19454)
- 2010(18921)
- 2009(16985)
- 2008(16076)
- 2007(13353)
- 2006(11265)
- 2005(9248)
- 学科
- 济(88069)
- 经济(87972)
- 管理(65488)
- 业(61427)
- 企(51879)
- 企业(51879)
- 方法(44799)
- 数学(39332)
- 数学方法(38781)
- 财(22630)
- 农(22592)
- 中国(22065)
- 业经(19474)
- 学(18375)
- 地方(16898)
- 理论(15358)
- 农业(15233)
- 贸(15215)
- 贸易(15210)
- 务(15118)
- 财务(15040)
- 财务管理(15010)
- 易(14749)
- 技术(14381)
- 企业财务(14205)
- 和(14086)
- 环境(14038)
- 制(13769)
- 划(12480)
- 银(11758)
- 机构
- 大学(309223)
- 学院(307192)
- 管理(128165)
- 济(121642)
- 经济(119130)
- 理学(113230)
- 理学院(112033)
- 管理学(109993)
- 管理学院(109442)
- 研究(96462)
- 中国(69546)
- 京(63827)
- 科学(60029)
- 财(53138)
- 业大(46061)
- 所(45763)
- 农(44943)
- 中心(44507)
- 财经(44361)
- 研究所(42265)
- 江(40872)
- 经(40666)
- 范(40618)
- 师范(40268)
- 北京(39464)
- 经济学(36447)
- 院(35880)
- 农业(35188)
- 州(33715)
- 财经大学(33581)
- 基金
- 项目(223179)
- 科学(176847)
- 基金(163610)
- 研究(163538)
- 家(141659)
- 国家(140527)
- 科学基金(122680)
- 社会(103546)
- 社会科(98222)
- 社会科学(98196)
- 基金项目(87854)
- 省(86646)
- 自然(80674)
- 自然科(78853)
- 自然科学(78835)
- 自然科学基金(77385)
- 教育(75638)
- 划(72825)
- 编号(66818)
- 资助(66645)
- 成果(52019)
- 部(49466)
- 重点(49319)
- 创(46790)
- 发(46671)
- 课题(44445)
- 创新(43602)
- 科研(43049)
- 教育部(43007)
- 国家社会(42504)
- 期刊
- 济(122133)
- 经济(122133)
- 研究(86287)
- 中国(49045)
- 学报(46874)
- 管理(45190)
- 科学(43647)
- 财(39636)
- 农(39432)
- 大学(36457)
- 学学(34181)
- 教育(33732)
- 农业(28067)
- 技术(27646)
- 业经(20982)
- 融(20639)
- 金融(20639)
- 财经(20541)
- 经济研究(19979)
- 经(17520)
- 图书(16710)
- 问题(15727)
- 科技(15332)
- 理论(14980)
- 技术经济(14456)
- 版(13771)
- 业(13768)
- 实践(13768)
- 践(13768)
- 商业(13586)
共检索到418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
运输效率是衡量运输系统运行状况及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国外学者立足经济学与管理学,在运输效率评价的计量模型、指标体系以及运输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内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国外研究方法体系与成果引进阶段,但中国学者开创性地将运输效率与地域空间相结合,开始关注运输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研究。近年来,运输的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日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从交通运输地理学角度,突出运输效率的空间地域性,在区域运输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与定量测度基础上,对运输效率格局、过程、机理及效应展开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成金 金凤君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界定评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从学科理论构筑、区域综合交通与区划、部门交通、城市交通、空间效应等角度,回顾了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过程以及最新进展,梳理出该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研究的宏观脉络,并对其进行简单总结和评述。同时参考相关权威杂志,简单介绍了国际交通运输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然后根据我国的研究进展和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探讨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趋向和发展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王成金 王姣娥 张文尝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己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己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姣娥 莫辉辉
航空地理学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其最年轻的学科分支。本文以中国和欧美主流航空地理学研究为考察对象,从历史演进、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综合视角将近百年航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的学科起步发展阶段、50-70年代的基础体系建构阶段、80-90年代的理论框架完善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繁荣阶段。航空地理学传统研究主题包括史志与区域地理总图、机场格局与城镇关联体系、网络结构与组织效应及优化、航空布局与区域发展互动关系、机场布局规划及其影响因素、政策对航空业发展的影响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航空运输地位与作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加之航空数据可获得性不断提升,航空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世界(中心)城市、机场体系与航空网络的演化规律与机理、航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领域。早期,中国航空地理学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同步,但中期受历史原因的制约而大为滞后;近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任务与日俱增。国内学界不仅需要完成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航空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引入及实证研究,同时须建立航空地理学学科体系,并积极加入国际前沿性课题研究行列。
关键词:
航空运输地理学 研究进展 国际动态 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威 梁双波 曹有挥
流域交通运输地理在区域交通运输地理的理论框架下,以流域或流域的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开展交通运输组织及其发展规律研究。论文从交通网络、运输联系及区域效应3个方面梳理了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进展。①交通网络相关研究围绕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与格局、网络连接特征与可达性、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供应链等展开,多式联运正成为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新热点;②运输联系主要研究客货运输联系规律和交通流,流域物流地理的研究重点正从物流产业布局与企业选址向物流网络与空间组织、物流供应链转移;③区域效应偏重于经济增长效应,资源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侧重点,结合当前研究进展与流域发展需求,流域交通运输地理学未来应重视流域港口体系与水运发展,关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输组织以及多式联运,探究不同层级流域交通运输间的关联性,同时应加强流域交通运输的资源环境与生态效应研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欧阳斌 李忠奎 凤振华
从低碳交通规划概念和内涵着手,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典型国家和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缺乏支撑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和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未来应注重加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注重政府公共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运用的有机结合,构建绿色低碳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兰梓睿 张宏武
以中国区域交通运输业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效率分析的前提下,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各个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率在样本期间呈现出上下起伏不稳定的态势;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率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凹"型走势,其中东部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文帅 荣朝和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转换期,运输系统本身越发复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矛盾越发突出,对运输方式之间连接性、一体化以及可持续运输发展方式的要求也已经越发强烈。这些都使得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从综合交通运输的概念与内涵,起因、组成与发展方向,政策与管理体制以及实现方式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综合交通运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并对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荣胜 孙扬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主体之一,其降耗任务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了解当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情况可为降低能耗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支持。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关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研究,识别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城市交通、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几个重要关注点。基于此,对现有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展望其今后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能源消耗 研究综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瑾 袁继婷 字丰军
基于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对交通运输效率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中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旅客周转效率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交通运输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随货物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随旅客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强;不同水平的经济发展规模下,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减排效应随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而持续降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瑾 袁继婷 字丰军
基于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对交通运输效率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中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旅客周转效率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交通运输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随货物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随旅客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强;不同水平的经济发展规模下,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减排效应随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而持续降低。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晓丹
在当今时期,我国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尤其是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中兴起了智能交通等新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引入,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新的活力,使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在原来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充分降低了交通运输的成本投入,使总体的运输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
“互联网+” 交通运输经济 发展 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碧芳 付会霞
交通运输行业的燃料需求占总体需求的一半左右,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不同的消费偏好和非对称价格,构建了一个包括汽油和柴油需求的联立方程,利用结构时间序列(STSM)和似非相关结构时间序列(SUSTSM)方法,研究了交通运输行业燃料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汽油和柴油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内,都具有不同的收入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分别针对汽油和柴油采用不同的管理政策。
关键词:
消费偏好 非对称价格 交通运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建朝 陈倩男 孙飞虎
文章利用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定义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表达式,建立随机前沿模型,对1997—2016年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的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呈"先升后降又升"的N型走势波动,总体水平仍不高;(2)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交通运输能源效率差异明显,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区域分布特点;(3)技术效率提高和电力占能源消费比重上升都会显著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制度因素、基础设施水平对交通运输能源效率提高则具有抑制作用,而交通运输结构、能源相对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