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6)
- 2023(10961)
- 2022(9069)
- 2021(8194)
- 2020(7121)
- 2019(15746)
- 2018(16065)
- 2017(32013)
- 2016(17433)
- 2015(19501)
- 2014(19596)
- 2013(19793)
- 2012(18122)
- 2011(15937)
- 2010(16284)
- 2009(15968)
- 2008(16193)
- 2007(14963)
- 2006(13618)
- 2005(12801)
- 学科
- 业(86041)
- 济(79661)
- 经济(79522)
- 企(75740)
- 企业(75740)
- 管理(72188)
- 方法(35678)
- 财(33416)
- 农(29291)
- 数学(27778)
- 数学方法(27639)
- 业经(27513)
- 制(22476)
- 务(22047)
- 财务(22012)
- 财务管理(21980)
- 中国(21749)
- 农业(21059)
- 企业财务(20669)
- 技术(16863)
- 体(16068)
- 策(14764)
- 划(14663)
- 贸(14118)
- 贸易(14110)
- 体制(14008)
- 和(13957)
- 银(13878)
- 银行(13862)
- 易(13812)
- 机构
- 学院(262496)
- 大学(258152)
- 济(120811)
- 经济(118702)
- 管理(107155)
- 理学(91444)
- 理学院(90684)
- 管理学(89743)
- 管理学院(89271)
- 研究(80464)
- 中国(67482)
- 财(62526)
- 京(53283)
- 财经(48512)
- 经(43898)
- 科学(42686)
- 农(41218)
- 江(40725)
- 所(39668)
- 经济学(37932)
- 中心(36931)
- 财经大学(35750)
- 研究所(34664)
- 经济学院(34377)
- 业大(34111)
- 北京(33743)
- 农业(32030)
- 州(31335)
- 商学(31129)
- 商学院(30863)
- 基金
- 项目(159239)
- 科学(128154)
- 研究(120876)
- 基金(118979)
- 家(100539)
- 国家(99618)
- 科学基金(87958)
- 社会(81422)
- 社会科(77358)
- 社会科学(77343)
- 基金项目(62418)
- 省(61281)
- 教育(54315)
- 自然(53856)
- 自然科(52642)
- 自然科学(52630)
- 自然科学基金(51791)
- 划(49604)
- 资助(48823)
- 编号(48167)
- 成果(38994)
- 部(37182)
- 制(36905)
- 业(36259)
- 创(36015)
- 重点(34586)
- 国家社会(34295)
- 发(33543)
- 创新(32809)
- 教育部(32782)
- 期刊
- 济(140429)
- 经济(140429)
- 研究(82202)
- 财(52634)
- 中国(50702)
- 管理(45646)
- 农(39698)
- 科学(32144)
- 学报(30540)
- 融(29105)
- 金融(29105)
- 农业(26961)
- 大学(25397)
- 财经(25266)
- 业经(24519)
- 学学(24308)
- 技术(23876)
- 经济研究(22092)
- 经(21748)
- 教育(19004)
- 问题(18966)
- 技术经济(16129)
- 业(15886)
- 贸(15041)
- 财会(14366)
- 现代(13828)
- 商业(13619)
- 世界(13103)
- 理论(12910)
- 会计(12675)
共检索到404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家庭 曹清峰 宋顺锋
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企业、资本内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试图对我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现象进行解释。理论模型结论表明,运输成本的下降与生产率差异的扩大都会降低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99—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证实了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该结论在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中也是成立的。本文认为,市场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是导致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运输成本 生产率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理升 王晔倩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运输成本差异形成了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选址优势,而这一优势和目前的高劳动力流动成本一起,形成了沿海高成本压力而内地收入低下的新空间“二元”结构。同时,我们计算了区域经济的实际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印证,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妨碍沿海和内地产业分工与均衡发展。文章还认为,因为经济集中的趋势是内生的,所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促进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关键词:
运输成本 劳动力流动 产业定位 地区分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鸣 李志远 吴磊
1998—2007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大幅下降。理解这一下降的原因对我国收入分配至关重要。本文发现1998—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72.49%可以由企业内效应解释,即企业需求提升使企业为增加生产规模而进行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形成企业对资本的内生偏好。由此,企业生产中资本劳动比上升,劳动收入份额降低。本研究揭示了企业规模扩张与初次分配公平之间的权衡,对我国制定最优的再分配政策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舒鸿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逐渐形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工厂,各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对我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外商投资、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垂直专业化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投资、资本密集度、劳动生产率等则通过垂直专业化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间接影响。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劳动收入份额 金融危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以我国34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聚集经济对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聚集经济确实是导致中国大型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地方化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城市化经济;对于消费地指向型、技术与规模指向型及不定指向型制造业,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城市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薇 袁飞兰
为探讨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收入分配的总需求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需求增长机制主要表现为“利润拉动型”,并且随着出口以及投资在GDP中占比不断提升,“利润拉动型”特征呈不断增强趋势。实际工资上升和总产出增长均会给劳动生产率带来正向效应,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工资弹性为0.34,而维多恩效应表现更强,劳动生产率的总产出弹性为0.65。在总需求机制与生产率机制的互动作用下,1978—1991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盛斌 朱鹏洲
文章利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构造服务业限制指数,实证检验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开放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考虑指标测算误差、异常样本和潜在的内生性等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水平以及降低人均资本是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主要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东部地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效果更明显;调节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出口行为、产业集聚能够增强服务业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溢出效果,劳动力成本上升则抑制了这一效果。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劳动收入份额 共同富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晓怡 邵军
本文基于2004—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出口参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且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基于全部样本匹配的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使得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按地理区位分组的结果表明,出口使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提高,按企业规模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逆规模"特征,出口的正向作用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按行业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于大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口参与 劳动收入份额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曙光 周宏伟 庞素勤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是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进程,其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文构建了“三阶段”理论框架,并利用1995—2018年38个国家(地区)的制造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显著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且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该正向效应有所减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提高均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但在发展中国家该效应更强;与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相比,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均有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但后向嵌入的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影响受到贸易规模、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的负向调节,且该调节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模式中更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舒鸿
不同技能劳动的划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也是难点之一。文章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劳动高技能性,推算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FDI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高技能劳动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工资比率的提高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2)FDI引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常建
劳动者报酬是广大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会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文章利用中国199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劳动收入份额对人力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能够显著提升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收入份额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劳动收入份额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影响显著为正,对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有利于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发挥的是"追赶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放之 望艳
劳动成本上升一方面弱化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工资机制,从关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角度转向人力资本积累,转向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竞争动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波 蒋殿春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外生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劳动保护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实施会促进较高劳动密集度行业企业生产率进步,其中的机制在于面对劳动保护加强产生的经营压力,企业会通过增加企业培训经费投入和要素替代程度而提高企业生产率;且这一促进作用对单产品企业、国有企业、经营时间较长企业以及劳动力再配置程度较高行业企业影响更大;进一步地,《劳动合同法》实施还会通过提升存活企业自身生产率水平,改进存活企业间资源再配置效率,提高低生产率企业退出率,促进较高劳动密集度行业生产率增长。
关键词:
劳动保护 劳动合同法 劳动密集度 生产率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凤云 王希元
直觉上,智能制造的“机器换人”效应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基于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机制分析发现,智能制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制造业内部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弹性,在两种生产方式替代弹性较大的条件下,智能制造将驱动就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使劳动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导致经济系统整体的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进一步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佩恩表和世界银行的跨国数据匹配后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智能制造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替换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且按照人均收入水平、人口红利阶段、不同国家类型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智能制造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越显著。机制检验验证了理论假说,即智能制造导致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驱动就业结构服务化转型实现的。本文的研究为探寻兼顾智能化转型和收入分配改善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制造业集聚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关系,制造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作用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结果显示,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用后,制造业过度集聚产生拥挤效应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密度增加仍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仍然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互动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理论基础与微观证据
银行业竞争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双重审视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制造业贸易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行业的价格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分析
环境规制、企业成本负担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我国实施环境保护税的研究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数字经济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兼论数字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悖论”
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
劳动力成本与全球制造业转移:生产率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