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7)
- 2023(10923)
- 2022(8857)
- 2021(7919)
- 2020(6685)
- 2019(14565)
- 2018(14333)
- 2017(27888)
- 2016(15086)
- 2015(16588)
- 2014(16632)
- 2013(16530)
- 2012(14909)
- 2011(13097)
- 2010(13304)
- 2009(13000)
- 2008(13403)
- 2007(12386)
- 2006(11044)
- 2005(10382)
- 学科
- 业(79606)
- 企(72624)
- 企业(72624)
- 济(70977)
- 经济(70854)
- 管理(66875)
- 财(27298)
- 方法(27181)
- 业经(26717)
- 农(24878)
- 务(20681)
- 财务(20648)
- 财务管理(20626)
- 数学(19427)
- 企业财务(19396)
- 数学方法(19303)
- 制(18922)
- 农业(18667)
- 中国(17463)
- 技术(16058)
- 地方(14734)
- 体(14331)
- 划(14105)
- 和(13526)
- 策(13136)
- 体制(12597)
- 理论(12507)
- 企业经济(11217)
- 经营(10960)
- 技术管理(10750)
- 机构
- 学院(225345)
- 大学(219384)
- 济(99119)
- 经济(97291)
- 管理(92329)
- 理学(78996)
- 理学院(78226)
- 管理学(77295)
- 管理学院(76853)
- 研究(70199)
- 中国(57365)
- 财(49831)
- 京(45430)
- 科学(39475)
- 财经(38745)
- 江(35828)
- 农(35110)
- 经(34987)
- 所(34560)
- 中心(32048)
- 研究所(30541)
- 经济学(30175)
- 业大(29473)
- 财经大学(28330)
- 北京(28279)
- 州(27662)
- 农业(27201)
- 经济学院(27176)
- 商学(26705)
- 商学院(26460)
- 基金
- 项目(143853)
- 科学(117054)
- 研究(108193)
- 基金(107126)
- 家(91125)
- 国家(90279)
- 科学基金(80583)
- 社会(72730)
- 社会科(69038)
- 社会科学(69027)
- 省(56824)
- 基金项目(56713)
- 自然(50536)
- 自然科(49377)
- 自然科学(49365)
- 自然科学基金(48555)
- 教育(48059)
- 划(45985)
- 编号(42563)
- 资助(42476)
- 成果(33688)
- 业(33405)
- 制(33370)
- 创(33286)
- 部(32301)
- 重点(32038)
- 发(31334)
- 国家社会(30436)
- 创新(30223)
- 课题(29119)
- 期刊
- 济(118686)
- 经济(118686)
- 研究(66990)
- 中国(45388)
- 财(43647)
- 管理(39936)
- 农(34234)
- 科学(29148)
- 学报(27003)
- 农业(23355)
- 融(22180)
- 金融(22180)
- 大学(22101)
- 学学(21280)
- 业经(21196)
- 技术(20998)
- 财经(20169)
- 经济研究(17498)
- 经(17385)
- 教育(16963)
- 问题(15188)
- 业(14141)
- 技术经济(13454)
- 财会(13131)
- 现代(11983)
- 会计(11218)
- 世界(11208)
- 商业(11123)
- 贸(10970)
- 经济管理(10465)
共检索到344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理升 王晔倩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运输成本差异形成了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选址优势,而这一优势和目前的高劳动力流动成本一起,形成了沿海高成本压力而内地收入低下的新空间“二元”结构。同时,我们计算了区域经济的实际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印证,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妨碍沿海和内地产业分工与均衡发展。文章还认为,因为经济集中的趋势是内生的,所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促进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关键词:
运输成本 劳动力流动 产业定位 地区分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家庭 曹清峰 宋顺锋
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企业、资本内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试图对我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现象进行解释。理论模型结论表明,运输成本的下降与生产率差异的扩大都会降低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99—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证实了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该结论在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中也是成立的。本文认为,市场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是导致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运输成本 生产率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徐常萍 唐磊
文章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路径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助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工资和房价也越高,前者抑制劳动力流动,后两者促进劳动力流动,综合作用下,当前制造业集聚机制仍以向心力为主;智能制造提高了集聚下的环境效率、生产效率和企业空间盈利边界,强化了核心区域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验证了“数字鸿沟”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和设施便利性问题成为发挥分散力,引导集聚走向分散的内在核心。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智能制造 区域福利 数字鸿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烨 雷平
冰山运输成本的提出是新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然而由于这一概念的高度抽象和浓缩,冰山运输成本的实证检验却并不如意。根据简单易得、尽可能涵盖企业销售产品的交易成本、本身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一部分这三个标准,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建立了销售费用与销售半径正相关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利用销售费用衡量企业冰山运输成本的合理性。根据理论模型结论,进一步以1998—2010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不同产业的差异化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开展了实证研究,发现销售费用率指标能有效、稳健衡量企业的冰山运输成本。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刘念念 柒江艺 龚世豪
引入单位劳动力成本和人均利润,考量劳动力成本与利润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效应。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虽然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但劳动生产率增速更快,制造业整体单位劳动力成本没有上升,且有小幅下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有一定综合成本优势,但其人均利润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比重总体下降,发展后劲不足,须转型升级;资本密集型虽然利润率相对较低,但人均利润为最高,比重不断上升,仍应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不明显,急需突破核心技术,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纪雯雯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凭借丰富的人口红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发展,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挑战了这一优势并由此产生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损害了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为此,本文综合利用宏观数据、微观数据以及第三方机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一方面从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质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从劳动者报酬、企业成本结构和制造业竞争优势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是否仍具有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具有合理性和持续性,并且在上升趋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贺聪 尤瑞章 莫万贵
本文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经购买力平价凋整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指标,对2000~2006年的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主要外贸伙伴及竞争对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无论使用经调整的或者未调整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我国相对于其他参照国家(地区)都具有较明显优势,但部分地区成本上升趋势不容忽视。最后文章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 购买力平价 国际比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晶 陈志龙
制造业合理有序的转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加总得到的城市层面制造业数据和最低工资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数据,首次考察了最低工资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产值的份额、就业人数份额和规模以上企业数目份额,并推动制造业就近转移。同时,最低工资对制造业份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资本密度越高和国有企业占比越多的地区制造业份额受影响越小。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抑制新企业的设立,促进企业跨区域资本配置和推动企业退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为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布和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制造业转移 SLX模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浩 郭也
本文利用2001-2010年的数据,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并与19个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小时劳动生产率都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单位劳动力成本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增加的态势,2010年调整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比2001年增加了17%;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不仅远远低于美、日、德、法、荷等发达国家,以及墨西哥、南非、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亚洲四小龙,也低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四小龙、其他发展中大国、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目前已经超过了泰国、印尼等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防范"去工业化"倾向,提高劳动生产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萍 刘建江 罗双成
引入房价因素对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拓展,探讨房价变化对制造业区位布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合1999—2016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发现:房价可通过影响地区劳动力成本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区位布局,且这种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房价低于门槛值时,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布局无显著影响;当房价高于门槛值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发展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现阶段房价经由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的挤出作用只体现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挤出效应暂未显现。这为我国部分制造业产业内迁和转移的成因提供了较好解释,也为各地构建房价调控和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韩彪 张兆民
降低运输成本可以扩大人员、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从而提高资本和人力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配置效率,提升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外部性,最终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论述,但有关区域间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双区域模型分析,区域间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991—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验证区域间运输成本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运输成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反向作用,不论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对中国整体经济,从1991年始逐年降低的区域间运输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敖荣军
我国制造业的省际差异与中部地区劳动力跨省迁出的省际分布差异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劳动力向制造业的集中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和集聚,这又增强了该地区对中部地区劳动力的拉力,在这种动态的累积循环中,中部地区边缘化的地位日益明显。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部地区的边缘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结果;其政策含义是,推动制造业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制造业集中 劳动力流动 中部地区边缘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魏下海 万江滔 余玲铮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枯竭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如何积极选择有偏技术并重塑发展新动能,是当今中国制造业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最低工资调整作为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外生冲击,从理论和经验上考察其对制造业企业技术选择方向的影响。研究显示,当企业资本和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时,最低工资上升将驱使企业选择资本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其作用机制在于,最低工资上升将改变要素间相对投入价格,企业理性地采用资本替代劳动。本文利用中国区县最低工资数据和全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2000—2013年)验证了这一点。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企业,最低工资影响企业技术选择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差异。此外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效率,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当前我国出现的大规模“机器换人”现象,并对如何更好地应对用工成本上涨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润东 李琼琼 郭怡笛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国内地级市最低工资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城市和企业两个层面考察在机器自动化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升显著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份额,加速了制造业转移,而机器自动化能够缓解最低工资标准上升对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减轻制造业外迁压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制度性约束低、贸易开放度高以及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机器自动化对制造业企业成本承压转移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自动化技术能够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冲击,降低其退出风险。此外,机器自动化的生产率效应是推动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积极性、抑制企业外迁的重要机制。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趋势,政府在优化布局产业承接转移的同时还应相机制定适当政策鼓励企业自动化转型,以保持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贾小玫
劳动力作为生产的重要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古典贸易理论,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了我国对外贸易依靠国内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的长期繁荣发展。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日益显著,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及其负面效应、正面效应的分析,认为我国应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 出口 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