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2)
- 2023(1691)
- 2022(1348)
- 2021(1185)
- 2020(1051)
- 2019(2102)
- 2018(2163)
- 2017(3771)
- 2016(1935)
- 2015(2290)
- 2014(2344)
- 2013(2347)
- 2012(2188)
- 2011(1927)
- 2010(1944)
- 2009(1738)
- 2008(1738)
- 2007(1633)
- 2006(1497)
- 2005(1341)
- 学科
- 业(11469)
- 技术(10105)
- 企(9911)
- 企业(9911)
- 管理(9845)
- 济(8893)
- 经济(8891)
- 技术管理(5595)
- 方法(4593)
- 数学(3998)
- 数学方法(3944)
- 新技术(2500)
- 高新(2495)
- 高新技术(2495)
- 农(2254)
- 学(2195)
- 中国(1983)
- 业经(1891)
- 农业(1857)
- 理论(1754)
- 教学(1708)
- 贸(1691)
- 贸易(1691)
- 易(1672)
- 财(1547)
- 产业(1458)
- 环境(1408)
- 划(1291)
- 出(1290)
- 信息(1285)
- 机构
- 学院(32905)
- 大学(32235)
- 济(13394)
- 管理(13198)
- 经济(13110)
- 研究(11405)
- 理学(11350)
- 理学院(11251)
- 管理学(11003)
- 管理学院(10937)
- 中国(7926)
- 科学(7811)
- 京(7075)
- 农(6550)
- 所(6267)
- 技术(6242)
- 业大(5999)
- 研究所(5748)
- 江(5538)
- 中心(5307)
- 农业(5276)
- 财(4473)
- 北京(4385)
- 州(4158)
- 院(4107)
- 省(4029)
- 科技(3871)
- 范(3834)
- 经济学(3819)
- 经济管理(3817)
共检索到49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晓冰 方来杉 陈洪博 吴琼 尹会方 林秀娇 李焰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蛇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蛇类7329 条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通过比对修剪,最终获得4665条蛇类Cyt b序列,对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 4665条蛇类Cyt b保守位点95个,变异位点616个,简约性信息位点558个,且碱基(A+T)含量高于碱基(G+C)含量;Cyt b序列单倍型数目为1517,单倍型多样性为 0.992 2、核苷酸多样性为0.168 52,平均核苷酸差异36.063。2) 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出的种内遗传距离平均为3.3%,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19.96%,蛇类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遗传距离。3) 蛇类物种种内存在亚种和复合体,其遗传距离在6.3%以上,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4)互为姐妹群蛇类物种的种间遗传距离较近,如,Atractus dunni、A. iridescen和 A. occidentali种间遗传距离为0~6.8%,低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综上,DNA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蛇类的物种鉴定,并能识别出蛇类中的亚种、复合体以及姐妹物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晓冰 方来杉 陈洪博 吴琼 尹会方 林秀娇 李焰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蛇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蛇类7329 条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通过比对修剪,最终获得4665条蛇类Cyt b序列,对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 4665条蛇类Cyt b保守位点95个,变异位点616个,简约性信息位点558个,且碱基(A+T)含量高于碱基(G+C)含量;Cyt b序列单倍型数目为1517,单倍型多样性为 0.992 2、核苷酸多样性为0.168 52,平均核苷酸差异36.063。2) 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出的种内遗传距离平均为3.3%,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19.96%,蛇类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遗传距离。3) 蛇类物种种内存在亚种和复合体,其遗传距离在6.3%以上,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4)互为姐妹群蛇类物种的种间遗传距离较近,如,Atractus dunni、A. iridescen和 A. occidentali种间遗传距离为0~6.8%,低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综上,DNA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蛇类的物种鉴定,并能识别出蛇类中的亚种、复合体以及姐妹物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程飞 于文涛 李敏 张慧 邢冬昊 陈清西 沈建国
以进口荷兰黄水仙、多花水仙和中国水仙为研究对象,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数据分析,来评估mat K基因、rbc L基因、trn H-psb A片段和ITS片段4个候选DNA条形码的鉴定能力.建树法分析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片段具有鉴定黄水仙品种的能力,但中国水仙与黄水仙聚为一支;核基因片段ITS序列可以准确区分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但在区分黄水仙品种时支持率较低;4种基因片段的组合条形码具有较强的鉴定能力,能准确鉴定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也能识别出不同黄水仙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距离分析法的结果显示,ITS+mat K、ITS+trn H-psb A、ITS+rbc L和ITS+mat K+trn H-psb A+rbc L 4种组合条形码鉴定的成功率较高,适用于黄水仙品种的鉴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律迎春 左涛 唐庆娟 段高飞 王春霞 李晋 徐洁 薛长湖
为研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鉴定海参品种的可行性,本实验采集了7种海参(Holothuroidea)43个个体并获得其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DNAMAN和MEGA 4.1软件分析计算了7种海参的碱基组成以及不同海参之间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别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海参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不同海参在系统树中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表明以COⅠ作为海参DNA条形码进行品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建立海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鹤 林琳 柳淑芳 姜志强 庄志猛
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11种中国近海习见头足类(Cephalopoda)共计97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oxidaseI,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9种95条头足类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头足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缺失现象,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插入缺失位点数多达33个;碱基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6.70%)显著高于G+C(33.30%)含量。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29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7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2024)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8.11倍。针对剑尖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娟 胡冬南 周增亮 刘爽 万松泽
DNA条形码是利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个或几个、较短的且标准化的基因片段作为通用片段,通过碱基序列差异来实现物种水平准确鉴定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分类学,DNA条形码技术具有不依赖形态特征和发育阶段、鉴定数字化、快速准确、操作简单规范等优势。已成功应用在生物多样性监控、海关、中药材真伪鉴定、法医鉴定、动植物检疫、生物入侵、食品和药物市场监督等诸多领域。经过15年时间发展,DNA条形码研究已基本确定针对不同生物类群使用不同的通用片段,同时构建了标准的全球生命条形码数字化数据库。目前DNA条形码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近缘类群物种分辨率和构建区域条形码数据库两个方向。在林业科学研究中,DNA条形码在木材识别、森林群落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控与评估等领域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木材DNA降解、整条片段的扩增等,需要在条形码片段选择、数据库构建、数据库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析方法改进等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DNA条形码将在林业资源评价、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凯 李敏 张帅 蒋佩文 蔡研聪 陈作志 徐姗楠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2022年4月在大亚湾的14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线粒体DNA的CO 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36种,隶属于7目16科26属,其中31种鉴定到种,有3种鉴定到属, 2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12 ind/m3,密度最大的站点(37.3ind/m3)为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nuchalis)、十棘银鲈(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叶鲱(Escualosa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关键词:
DNA条形码 鱼卵 种类组成 大亚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勋和 陈洁波 何丹林 张细权 钟福生
【目的】探讨COI基因作为标准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外形差异较小的地方鸡品种的可行性。【方法】以华南地区9种优质地方鸡(怀乡鸡、清远麻鸡、惠阳胡须鸡、中山沙栏鸡、阳山鸡、杏花鸡、五华三黄鸡、文昌鸡和广西三黄鸡)和国外引进品种隐性白羽鸡为试验材料,测定标准的DNA条形码技术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同时下载已发表的31条家鸡和原鸡及绿头鸭的COI基因序列,分析品种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距离,构建单倍型中介网络图和系统发生邻接树,界定区分品种特异的单倍型。【结果】除去PCr引物序列,获得了695 bP COI基因片段。根据标准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淑艳 张傲 李玉
DNA条形码技术是通过对一个DNA片段的分析比对,进而对物种进行鉴定的方法。研究的基因片段可以是1个或多个,进而完成物种识别和鉴定或者发现新物种。该项技术的优势在于整个鉴定过程不受研究对象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由于菌物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生活史,因此对菌物的鉴定工作相对较困难。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尝试过寻找适合于大多数菌物的标准DNA条码,但还没有找到能满足条件的基因片段。笔者对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历史、目的基因片段的筛选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DNA条形码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菌物 DNA条形码 技术 分子鉴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殷海珍
商业管理中的条形码技术殷海珍条条形码是指在浅色衬底上由深色矩形的线条(也称码条),排列而成的编码。其码条及空白条的数量和宽度按一定的规则(标准)编排。在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的货架上,贴着条形码的商品,到出售时,只要把条形码在扫描器上通过一下,商品的各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龙 李昂 李步苏 王焕 柳淑芳 庄志猛
为了验证DNA条形码在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自测6属7种17条序列,同时筛选了BOLD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共获得25属95种273条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构建了鲹科鱼类的DNA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186、0.169、0.090和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1倍,可见DNA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2)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3)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表明,BOLD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即拟鲳鲹(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本研究丰富了鲹科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完善了鲹科DNA条形码分类系统,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了分子证据。
关键词:
鲹科 DNA条形码 分类鉴定 系统关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彪 赵庆 刘寒苗 刘志鸿 孙秀俊 孙超 周丽青 杨爱国
DNA条形码基因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进化、种群遗传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评估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Gen Bank数据库随机下载的帘蛤目COI、16S r RNA、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序列,通过传统距离法和单系聚类法结合分析,比较了上述DNA条形码基因在鉴定物种及系统发育进化中的鉴定效率,并以本实验室已获得的部分贝类DNA序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10倍法则"和"2%"阈值标准,本研究中COI能够鉴定57.1%物种,16S r RNA能够鉴定60.9%,18S r RNA鉴定16.7%,而28S r RNA无法有效鉴定;多数种COI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条形码间隙",而18S r RNA和28S r RNA序列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距离存在显著重叠,没有明显"条形码间隙";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I基因序列,87.9%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以16S r RNA序列,65.6%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未聚成单系的个体则形成姐妹系,未出现不同种聚为单系现象,能够呈现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的系统发生关系;但18S r RNA和28S r RNA呈现的聚类关系相对混乱。相对而言,在鉴定帘蛤目物种时,COI和16S r RNA都能够作为条形码基因,且COI有效性更高,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由于种内变异较大,不适于作为条码基因。研究结果为科学选用DNA条形码基因进行帘蛤目贝类的鉴定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帘蛤目 比较分析 有效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庆 吴彪 刘志鸿 刘寒苗 孙秀俊 周丽青 张高伟 杨爱国
DNA条形码旨在通过PCR技术获得一段DNA序列,在物种水平上对现存生物类群和未知生物材料进行识别和鉴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是常用DNA条形码基因之一,为研究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贝类系统进化中的评估效果,本文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了60个贝类物种的353条COI基因序列,通过聚类法构建了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同时还对7个物种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进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COI基因引物在大多数贝类中通用性较强,除在珍珠贝目中的扩增效率只有10%以外,在整个研究中扩增效率达到82.7%;60个物种中除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abrupta)、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和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等8个物种在进化树中的进化地位与传统系统分类具有一定差别外,其他物种的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对7个物种、共26个地理群体的聚类分析发现,COI基因基本能对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群体进行聚类,只有极个别群体或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存在聚类混乱现象。综上所述,COI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贝类物种鉴别和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COI基因在物种鉴别应用中的科学数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新宁 牟铭 李昂 柳淑芳 庄志猛
“三文鱼”是鲑鳟鱼类的统称,是国际公认的高档水产品。近年来,养殖虹鳟的大量供给对世界三文鱼贸易带来较大冲击,引发了一场“真假三文鱼”大战。因三文鱼食材品质考究且市场价格昂贵,人工养殖的淡水虹鳟与公众印象中来自大西洋的名贵三文鱼难以相提并论。虹鳟的三文鱼冠名之争引起消费者对市场上三文鱼真实身份的高度关注。水产品市场上流通的三文鱼究竟包含哪些种类?其商品标识是否真实?然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仅凭感官甄别市售三文鱼是大西洋鲑或虹鳟难度很大。广泛应用于物种分类学研究的DNA条形码为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青岛市六个城区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的三文鱼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进行了调查。在采集的74份三文鱼样品中,成分为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样品有61份,占比为82.43%;成分为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样品有11份,占比为14.86%;另外青岛市售三文鱼商品中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共占比为1.35%。虽然调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场流通的三文鱼商品以大西洋鲑为主,但核对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发现,14.86%的三文鱼外包装标识商品名称与检测结果不一致,且有四成多的三文鱼商品未标注产地信息。可见,三文鱼水产品仍存在一定的掺杂使假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这一国际公认的高端水产品的市场监管还有待于加强,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确保三文鱼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楠 吴娜 郭华阳 朱克诚 刘永 李纯厚 杨静文 江世贵 张殿昌
以江门沿岸海域夏季采集到的鱼卵研究对象,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分析鉴定鱼卵种类。本研究获得鱼卵个体有效线粒体COI序列信息217个,测序成功率为68.5%。经BOLD数据库比对分析,成功鉴定鱼卵5目14科19属20种(未知种2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6,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种间遗传距离为0.149~0.325,平均遗传距离为0.255,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的128倍;鱼卵样品以鲈形目数量最多,占51.8%;鲱形目次之,占24.8%;其中鱼卵优势种为黄斑鲾(Photopectoralis bind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粗鳞鮻(Chelon subviridis)、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亚洲(Sillago asiatica)。本次调查川山群岛东部海域获得鱼卵数量、鱼卵种类数均最多,是江门沿岸海域日本鳀、龙头鱼的主要产卵场;黄茅海、镇海湾西部水域均未获得鱼卵,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陆源污染导致产卵环境破坏、亲体量减少有关。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江门沿岸海域夏季鱼卵分布格局,为其制定有效的产卵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表明DNA条形码技术能有效地对鱼卵进行种类鉴定,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沿海海域鱼卵鉴定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