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
2023(79)
2022(65)
2021(66)
2020(55)
2019(116)
2018(91)
2017(142)
2016(88)
2015(97)
2014(100)
2013(102)
2012(95)
2011(102)
2010(85)
2009(82)
2008(73)
2007(68)
2006(83)
2005(69)
作者
(288)
(242)
(241)
(221)
(153)
(120)
(106)
(102)
(88)
(87)
(86)
(85)
(84)
(84)
(80)
(80)
(78)
(77)
(73)
(71)
(64)
(64)
(61)
(59)
(53)
(51)
(51)
(50)
(49)
(48)
学科
(357)
经济(356)
管理(162)
(158)
(137)
(122)
贸易(122)
方法(119)
(117)
中国(104)
(102)
(97)
业经(96)
(92)
企业(92)
(92)
数学(90)
数学方法(89)
(77)
理论(72)
审计(69)
农业(68)
教育(65)
教学(61)
(58)
经济学(58)
(58)
银行(57)
组织(56)
(54)
机构
大学(1311)
学院(1309)
中国(518)
研究(500)
(446)
经济(429)
管理(395)
科学(354)
(336)
(317)
理学(294)
理学院(291)
(287)
管理学(283)
管理学院(281)
农业(263)
研究所(261)
业大(247)
(233)
(233)
北京(226)
中心(224)
(196)
(195)
(189)
科学院(174)
财经(169)
(167)
农业大学(158)
(156)
基金
项目(793)
科学(540)
研究(524)
基金(523)
(482)
国家(477)
科学基金(362)
社会(300)
社会科(273)
社会科学(273)
基金项目(259)
(252)
自然(246)
自然科(236)
自然科学(236)
自然科学基金(231)
教育(229)
资助(226)
(216)
编号(205)
科研(198)
中国(179)
重点(174)
成果(172)
课题(170)
(164)
大学(162)
专项(158)
(151)
(149)
期刊
(642)
经济(642)
中国(401)
研究(394)
学报(303)
科学(292)
(275)
大学(237)
学学(227)
农业(193)
教育(189)
(178)
(161)
金融(161)
(130)
管理(129)
技术(128)
(102)
财经(94)
(92)
经济研究(88)
国际(87)
林业(86)
(82)
问题(80)
(79)
卫生(79)
理论(78)
(76)
资源(76)
共检索到2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吴宣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全党要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国情,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我国当前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和社会主要矛盾同时并存和互相影响。要学习和践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这些关系的二元化去认识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抓住主要矛盾,调整战略部署,谋取新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义成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 ,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 ,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 ,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 ,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 ,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 ,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 ,“主权弱化论” ,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 ,已成“公害” ,望其自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勤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 ,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与经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 ,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广银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解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百年巨变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努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通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斌  
西方个人主义具有双重传统:西方古典个人主义从人直面真理出发,却因现实社会的限制,转向"出世"个人;西方近代个人主义切断了人与真理的直接联系,因而转向"入世"个人。历史唯物主义以辩证的方式将两个传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将历史区分为"人类史前史"和"真正的人类历史"两个阶段。前者以近代个人主义中"单子式"入世个人为分析的基础。后者则是以古典个人主义中自由探索真理的个人为基础,致力于建构人类"个性"价值得以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曦辉  许建康  
基于唯物史观,马列主义对民族问题的阶级分析对于突破民族经济学研究的诸多难点,在方法论上具有引领作用。引入制度因素的域观经济学,有助于民族经济学的理论建设。民族经济学应在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普适原理及"文明冲突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本学科建设提出的更为迫切的纲领性要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闫娟   杨承训  
自然科学中兴起复杂性科学,以更好认识自然界的复杂存在。经济社会也是复杂的,对于经济社会中的复杂成分也应作科学分析,认识和处理的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首先,应认识到经济社会中存在复杂交错的多种成分是一个普遍现象,要用生产力的复杂性决定生产关系的复杂性的基本观点分析多种成分的交织性、经济形态演化的曲线性、相互矛盾的层次性。然后,再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历史经验教训,透视遵循历史分阶段发展规律的必经之路,避免超阶段强求“提纯”的做法。进而,剖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复杂成分的必然原因,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认识改革开放的规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新时代特点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社会现实,向党和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学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周雪雪  
习近平以马克思的系统自然观为重要维度,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论";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广阔视野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的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文明兴衰论";以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了生态的生产力意蕴及其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将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实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邱沛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历来认为社会除了物质资料生产之外,还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他们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人类自身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这两种生产是客观存在的,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绍鸿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激烈动荡,特别是苏联、东欧巨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一层阴影。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怎样?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还灵不灵?如果说社会主义一定要战胜资本主义,那么当前社会主义遇到的严重困难和挫折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象“魔影”一样因扰着一些善良人们的心,同时也使一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丰子义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庆云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近代史学科获得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动力,其学科地位得以大幅跃升。研究者衷心服膺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重视劳动民众的理念被大多数历史研究者内化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史学研究因而眼光下移,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蔚然成风。中国近代史研究对底层民众给予高度关注,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改变了以往相关研究偏重中外关系史的基本格局。相应地,研究者看待史料的眼光也发生转换,并在如何获取史料上形成新的理念与取径,转而强调走出书斋,到实地进行历史调查。唯物史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立场,也引导了研究视角与研究论题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形塑了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面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连春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创新理论。“先进生产力”的新提法 ,是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完善 ,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先进文化”是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 ,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文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符合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三个代表”是历史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精妙结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谭虎娃  
共产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在世界历史上总体表现为连续性和继承性,而在个别民族国家则表现为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总体呈现出社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规律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革命呈现出多国无产阶级联合行动的"多国胜利"和单个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一国胜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些都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喜峰  
水资源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衰退等普遍存在并且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水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被视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制度性创新之一。由于我国特殊的应对水资源问题和深化水利改革的需要,水权制度的广泛应用、土地制度和农村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水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产生背景。然而,水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四个难题:存在性难题、范畴性难题、公平性难题、研究范式难题。由于经济学中资产产权理论的局限性,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理论,唯物史观出发,认为唯物史观是从社会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解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