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6)
2023(4384)
2022(3644)
2021(3040)
2020(2664)
2019(5650)
2018(5498)
2017(10685)
2016(5416)
2015(6155)
2014(6194)
2013(6365)
2012(6205)
2011(5862)
2010(6146)
2009(5791)
2008(5514)
2007(4977)
2006(4723)
2005(4402)
作者
(16985)
(14514)
(14418)
(13817)
(9331)
(6729)
(6468)
(5528)
(5497)
(5246)
(5164)
(4710)
(4685)
(4679)
(4460)
(4418)
(4269)
(4154)
(4125)
(3813)
(3761)
(3528)
(3455)
(3352)
(3294)
(3276)
(3084)
(2973)
(2859)
(2798)
学科
(52578)
经济(52557)
管理(15115)
地方(14875)
方法(14782)
数学(13444)
数学方法(13316)
地方经济(11814)
(10543)
中国(9115)
(8444)
(7908)
企业(7908)
业经(7873)
(6810)
经济学(6414)
(5995)
环境(5898)
(5227)
金融(5226)
产业(5155)
(5113)
(4826)
(4713)
(4634)
资源(4461)
农业(4441)
总论(4216)
(4202)
银行(4198)
机构
大学(90919)
学院(90801)
(51785)
经济(51000)
研究(35146)
管理(31274)
理学(26374)
中国(26145)
理学院(26048)
管理学(25551)
管理学院(25366)
(20736)
科学(18966)
(18552)
经济学(18145)
(17814)
财经(16529)
经济学院(15997)
研究所(15890)
(14812)
中心(14713)
(13751)
(12285)
财经大学(11959)
北京(11885)
(11480)
(10972)
科学院(10940)
师范(10892)
(10511)
基金
项目(54392)
科学(42928)
基金(40446)
研究(39427)
(34715)
国家(34478)
科学基金(29448)
社会(28298)
社会科(26979)
社会科学(26971)
基金项目(20542)
(20530)
资助(17149)
教育(16927)
自然(16773)
自然科(16370)
自然科学(16367)
(16339)
自然科学基金(16057)
编号(14109)
(13340)
(12921)
经济(12819)
国家社会(12761)
重点(12348)
(12018)
发展(11488)
成果(11411)
(11350)
教育部(10664)
期刊
(64855)
经济(64855)
研究(32235)
中国(16261)
(15873)
管理(13531)
学报(12295)
经济研究(12018)
科学(11504)
(10225)
大学(9750)
财经(9724)
学学(9497)
技术(8734)
(8609)
(8275)
金融(8275)
问题(8155)
业经(7575)
统计(7128)
技术经济(7013)
农业(6814)
(5993)
(5959)
世界(5790)
决策(5668)
国际(5267)
经济问题(5260)
经济管理(4825)
经济学(4808)
共检索到147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树平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差距的研究中,往往需要进行分类处理。经济差距分类的科学与否,对于经济管理者和行业等方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刘树成等人(1994)用标准差来衡量区域经济绝对差距。龚昌来、赵庭红(2006)将判别分析法引入到经济差距分类中,但其阈值和类间概率的选取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避免主观性,本文从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运用分解聚类法对经济差距进行分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树平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差距的研究中,往往需要进行分类处理。经济差距分类的科学与否,对于经济管理者和行业等方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刘树成等人用标准差来衡量区域经济绝对差距。龚昌来、赵庭红将判别分析法引入到经济差距分类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昌来  赵庭红  
经济差距的分类研究,对于经济管理者与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决策十分重要。本文将图像阈值化处理中的判别分析法引入到经济差距分类中,使经济差距分类科学化。以地区经济差距分类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在经济差距分类中的应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靖宇  张宪平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慧  
一、问题的提出投资基金是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上最流行的金融工具之一。它是金融信托的一种形式,它由广大投资者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金,然后交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基金管理人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商品上,获得收益后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投资基金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日本获得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来风行全球。据统计,全球的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丹丹  
本文以北京市、河北省与黑龙江省等13省市作为样本,选择人均GDP、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主要聚类因子,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各聚类因子的统计数据,采用传递闭包法对样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将样本分为三类比较合理,三类省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造成省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因素、区位因素、人力资本因素、自然禀赋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丹丹  
本文以北京市、河北省与黑龙江省等13省市作为样本,选择人均GDP、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主要聚类因子,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各聚类因子的统计数据,采用传递闭包法对样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将样本分为三类比较合理,三类省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造成省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因素、区位因素、人力资本因素、自然禀赋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明  黄慧  
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文章以地区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进行产业分解进行和地区分解,分析了1990~2009年20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地区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以及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萌  宫晓芹  
新型城镇化阶段,空间经济格局呈现都市圈化,由此产生新的区域经济差距格局。文章构建了以都市圈为尺度的中国四级区域划分体系,利用2006—2018年的数据,采用三层嵌套泰尔指数分解法对差距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都市圈化区域和未都市圈化区域之间的差距、都市圈化区域内部的差距对全国区域差距的贡献度逐步上升;都市圈之间的差距对全国区域差距的贡献度有所下降;成熟都市圈和其他一些东部地区的都市圈的内部差距相对较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启仿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浩  
文章分别从地区角度和部门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从地区来看,对全省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地带间差距和珠三角内部差距;从部门来看,构成全省总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差距和第三产业差距。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研究了1978-2009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1990年和2003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缩减、后扩大、再缩减的"N"型变动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距对地区差距变动的贡献度从77.49%降至39.20%,而组间差距的贡献度则从22.51%增至60.80%,组间差距越来越取代组内差距而成为地区差距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在动力意义上,1978-2009年,资本产出比、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70.00%、18.72%和11.28%,资本产出比是引致地区差距变动的关键性因素,但1990年之后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承亮  岳宏志  
研究1978~2010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区域来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U"型转化为倒"N"型,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区域间经济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但区域内经济差距已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是当前中国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和整体经济协调发展应当重点关注的区域,其中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是亟待关注的重中之重,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是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研究还表明,要继续推进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要重视南部沿海的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干春晖  郑若谷  
本文借鉴泰尔熵的原理,构造了一个泰尔指数,用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已演变为倒"N"型,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从产业角度看,地区经济差距由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两部分组成。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内差距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体,产业间差距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差距都具有明显的时段性特征。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如何变化,并且这种影响相当复杂,在各个时期明显不同。但长期看来,地区经济差距变化主要源自产业成长性的不同,产业结构影响微弱,产业结构调整只在短期内对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