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2)
- 2023(6579)
- 2022(5451)
- 2021(4781)
- 2020(3674)
- 2019(8394)
- 2018(8157)
- 2017(14721)
- 2016(8292)
- 2015(9076)
- 2014(9212)
- 2013(9266)
- 2012(9030)
- 2011(8572)
- 2010(8747)
- 2009(8011)
- 2008(7885)
- 2007(7236)
- 2006(6637)
- 2005(6273)
- 学科
- 济(39789)
- 经济(39756)
- 业(19001)
- 管理(18271)
- 地方(16788)
- 中国(15028)
- 企(12817)
- 企业(12817)
- 农(12562)
- 业经(10244)
- 地方经济(9634)
- 学(9234)
- 发(8879)
- 方法(8809)
- 农业(8798)
- 融(8037)
- 金融(8035)
- 银(7820)
- 银行(7781)
- 行(7688)
- 数学(7332)
- 数学方法(7172)
- 环境(6926)
- 贸(6740)
- 贸易(6730)
- 制(6633)
- 发展(6608)
- 展(6586)
- 易(6398)
- 技术(6140)
- 机构
- 学院(123885)
- 大学(120169)
- 研究(51806)
- 济(47008)
- 经济(45862)
- 管理(38472)
- 中国(37915)
- 科学(35511)
- 农(31787)
- 理学(31580)
- 理学院(31039)
- 管理学(30282)
- 管理学院(30075)
- 所(29055)
- 京(27540)
- 研究所(26351)
- 农业(25058)
- 业大(22677)
- 中心(22378)
- 财(21162)
- 江(20953)
- 省(19632)
- 院(18394)
- 范(17950)
- 北京(17765)
- 师范(17643)
- 州(17366)
- 科学院(17063)
- 技术(16967)
- 财经(15568)
- 基金
- 项目(79145)
- 科学(60051)
- 研究(54067)
- 基金(53602)
- 家(48761)
- 国家(48306)
- 科学基金(39359)
- 省(34713)
- 社会(32154)
- 社会科(30435)
- 社会科学(30427)
- 划(28416)
- 基金项目(27433)
- 自然(26054)
- 自然科(25420)
- 自然科学(25403)
- 自然科学基金(24900)
- 发(24401)
- 教育(24100)
- 资助(22387)
- 编号(21592)
- 发展(19021)
- 重点(18676)
- 展(18662)
- 成果(18035)
- 课题(17279)
- 计划(16831)
- 创(16532)
- 科技(16261)
- 创新(15576)
共检索到207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傅云霞 蔺玉萍 张木清 陈柏铨 余伟俊 陈如凯 许燕 郭春芳
通过对运动发酵单胞菌原始菌株(ZM6)的耐酸驯化、紫外诱变、小型初筛和复筛,获得一株耐酸突变菌株ZM6-3-2.通过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以及酵母发酵性能的比较表明,ZM6-3-2的发酵蔗汁性能显著优于ZM6菌株和工业生产乙醇的酵母,其最终乙醇质量浓度为56.64 g.L-1,比ZM6菌株的52.18 g.L-1提高了4.46 g.L-1,而且最终乙醇质量浓度、总糖出酒率、总糖利用率均比酵母高出约10%.通过正交试验对该耐酸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发现含250 g.L-1总糖、10 g.L-1酵母膏、2 g.L-1KH2PO4、0.5 g.L-1(NH4)2SO4、1 g.L-1MgS...
关键词:
运动发酵单胞菌 耐酸驯化 诱变 培养条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强 王启业 华连滩 彭牡丹 钟洁 罗浪
菌株是丁醇发酵生产的重要因素,优良丁醇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是提高丁醇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工业上重要的产丁醇菌株——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ATCC 55025为对象,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了一株丁醇产量高、耐受性强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U-57,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存,注册号为CCTCC M 2013208。该突变株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6.44g/L、10.57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7.15%、6.98%。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以及Box-Behnke...
关键词:
拜氏梭菌 诱变 响应面法 丁醇发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学武 胡博涵 刘素纯 任智璐 蒋加拉 李佳莲
为开发微生物油脂资源,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油脂含量为13.52%的曲霉,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1株油脂含量为18.75%的高产油脂曲霉.通过对菌体产油脂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摇瓶发酵培养最适产油脂条件为:以30g/L马铃薯淀粉为碳源,以0.897g/L硫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80∶1,培养温度28℃,pH6.5,摇瓶发酵120h.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所得菌体生物量为12.62g/L,油脂产量为4.748g/L,菌株油脂含量为37.62%,淀粉利用率为78.53%.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霉菌 发酵条件 油脂含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海英 李海山
为了筛选漆酶高产菌株,优化其液态发酵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利用平板筛选获得菌株,通过测定漆酶活力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从自然界中筛选出一株产漆酶活力较高的白腐真菌,命名为J-1;菌株J-1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麸皮4%,蛋白胨1.5%,CuSO41.0 mmol/L,对羟基苯甲酸10 mmol/L,氯化镁10 mmol/L;适宜的培养条件为:250 mL三角瓶中装40 mL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为5.0,接种量为6%,培养温度为30℃,转速为200 r/min,培养时间为9 d。
关键词:
白腐真菌 漆酶 筛选 条件优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艳 刘长江 薛景珍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L-乳酸高产菌株HT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麦根4%、磷酸氢二钾0.5%、硫酸铵0.5%、豆饼粉0.5%、玉米淀粉水解糖5%、碳酸钙5%、pH值为6.5;通过变温培养试验确定其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8℃,最适的发酵温度为46℃;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进行L-乳酸发酵,HT菌株在第4天就到达了发酵终点,L-乳酸产量为40.19g.L-1,对糖的转化率为92.6%。
关键词:
L-乳酸 菌种选育 发酵条件 培养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玲 郭正彦 吴文君
【目的】为新型抗生素的开发研究提供有效途径。【方法】对放线菌SL-5在链霉素不同浓度下的耐药突变菌株进行分离和活性筛选,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活性菌株进行发酵优化。【结果】从无活性放线菌SL-5的耐药菌株中得到1株活性突变菌株str-14,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其发酵液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抑菌圈直径为17.5 mm。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小米10 g/L,葡萄糖20g/L,酵母粉2 g/L,蛋白胨7 g/L,混合VB1.5 mg/L,NaCl 2.5 g/L,CaCO32.0 g/L。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8.0,装液量7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顾晓颖 王文思 陈家 赵丹丹 李凌飞
【目的】对高产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RA)的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更高的菌体生物量和ARA产量。【方法】以前期筛选出的3株高产ARA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佳碳、氮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并筛选最适生长温度。【结果】M. alpina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生长温度为20℃。其中D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20 g/L,KH2PO41 g/L,酵母浸粉15 g/L,初始pH 5. 5; N24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20 g/L,KH2PO41 g/L,酵母浸粉20 g/L,初始pH 6. 0; 11f0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20 g/L,KH2PO41 g/L,酵母浸粉15 g/L,初始pH 6. 0。优化后3株菌的生物量分别为26. 67、27. 07和23. 02 g/L,分别增加了22. 0%、15.39%和23. 73%; ARA含量分别为4. 29、4. 39和3. 45 g/L,分别增加了38. 79%、23. 16%、64. 59%。【结论】对M. alpina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后,3株菌的菌体生物量和ARA含量均明显提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艳 马荣山 赵春燕 张楠 王希尧
以米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化学及复合诱变得到一株曲酸高产菌株ENTG-206,并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水解糖12%,麦根-豆饼粉0.6%,MgSO4.7H2O 0.05%,KH2PO40.2%,pH值6.0。以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30L摇瓶发酵,发酵4d产酸可达49.8mg.mL-1。
关键词:
曲酸 发酵 菌种选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龙建友 吴文君
对1株拮抗链霉菌No.24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单因素发酵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碳源以30g/L葡萄糖和30g/L小米最佳,有机氮源以10g/L黄豆饼粉最好,无机氮源以2g/L(NH4)2SO4最好,最适发酵时间为96h,最适发酵培养温度为32℃,最适初始pH值为7.2~7.4,最佳振荡频率为210r/min,装液量为40mL/250mL。
关键词:
No.24菌株 发酵条件 链霉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鹏 徐雪莲 贺玉平 戴经元 林开春
以多杀菌素产生菌C121菌株为试验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基的研究,探索不同碳源、氮源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经L18(37)正交筛选试验,最终筛选到一个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用菌株C121进行摇瓶发酵条件试验的结果表明:当500 mL三角瓶中装料40 mL,消前pH 7.0,转速为210 r/min,温度为30℃时是最佳发酵条件,其发酵效价达到586μg/mL。
关键词:
多杀菌素 培养基 筛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德 陈思 杨璐 闫潇 陈璋
为降低纳豆氨腥味,提高纳豆激酶活力,从工艺条件入手,以纳豆感官、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纳豆激酶活力作为评判标准,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索了沼泽红假单胞菌与纳豆芽孢杆菌的比例、发酵温度、发酵时间3个单因素的最佳条件,然后通过正交试验探索了这3个因素的最佳联合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联合条件为沼泽红假单胞菌与纳豆芽孢杆菌比例1∶5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2h,在此发酵条件下,纳豆口感好,氨腥味明显降低,纳豆激酶活力增大显著,可达8432.003U·g~(-1),与纳豆芽孢杆菌单独发酵纳豆时相比提高53.74%,氨含量降低79.81%。纳豆芽孢杆菌与沼泽红假单胞菌混合发酵在保持纳豆原有的保健功效外,还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梅申 沈爱光 熊晓辉 沈昌
以植酸钙作为唯一的磷源,从无花果中分离到一株产植酸酶的菌株,利用液体发酵对该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 获得最适发酵培养基即淀粉8 % , 葡萄糖2 % , NaNO3 1 .0 % , KH2PO40 .01 % ,KCl0 .05 % ,MgSO4 0 .05 % ,FeSO4 0 .01 % ,pH 值为5-0 ,采用10 % 的接种量,10 % 的装液量,经30 ℃,150 r/min 摇瓶培养8 d,发酵液酶活达870-87 pu/mL;采用该酶处理豆粕粉30 ℃下反应90 min,植酸( 盐) 降解率达75 % ,处理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由0-167 mg/mL增加到12-1 mg/...
关键词:
植酸酶 植酸钙培养基 液体深层发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莹 来航线 陈雄 王旭东
为了有效处理牛粪等高纤维废弃物,从牛粪发酵基质中分离分解纤维素优良的菌株,同时对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发酵剂配方中氮源(棉粕、豆粕和尿素)的优化。结果表明,从牛粪堆腐发酵基质中分离出22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依据综合性状从中优选出优良菌株Z5和Z8,初步鉴定其均为曲霉属真菌;在3个发酵剂配方中发酵培养72~96 h时,Z5在以棉粕为氮源的配方中有效菌数含量最高,而Z8在3个配方中的有效菌数差别不大,两菌株在3个配方中的有效菌数量均达到1014数量级;在以棉粕为氮源的配方中,菌株Z5和Z8均可获得最高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其中Z5发酵培养72 h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荣娥 王启明 张喜团 熊善柏
以45株酵母菌株作为出发菌株,筛选出2株高产SAM(S-腺苷甲硫氨酸)的酿酒酵母菌株(A12A、A18A),以该2株酿酒酵母菌株为对象,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摇床转速以及发酵时间对菌体产量和SAM产量的影响,并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以提高SAM的产量。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摇床转速和发酵时间对菌体产量和SAM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经正交试验优化,2株酿酒酵母菌株产SAM的最佳发酵条件为25℃、发酵液初始pH值5.0、摇床转速225 r/min、发酵时间108 h,在该发酵条件下,酿酒酵母菌株A18A产SAM最高量达2.54 g/L,较优化前提高1.17倍。
关键词:
酿酒酵母 S-腺苷甲硫氨酸 发酵工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方俊 卢向阳 莫瑾 邱业先 蒋红梅 马美湖 李宗军
为了筛选到发酵猪血的优良菌株,利用平板划线法,从农村个体屠宰场土壤中分离获得了菌株B60,该菌株在以猪血为惟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旺盛且蛋白酶活力强,利用B60菌株发酵猪血粉,使猪血粉的蛋白质含量下降了44.8%,氨基酸态氮含量上升了8.25倍,可溶蛋白含量上升了190%,说明B60菌株是1株发酵猪血的优良菌株.
关键词:
猪血粉 发酵 菌株 筛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