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2)
2023(8445)
2022(7024)
2021(6934)
2020(5597)
2019(13010)
2018(13026)
2017(22876)
2016(13834)
2015(15334)
2014(15784)
2013(14499)
2012(13652)
2011(12589)
2010(13243)
2009(12105)
2008(12311)
2007(11088)
2006(10498)
2005(9922)
作者
(37580)
(31545)
(31422)
(30550)
(20065)
(15060)
(14390)
(12290)
(11994)
(11435)
(11066)
(10968)
(10335)
(10159)
(10075)
(10009)
(9304)
(9268)
(9244)
(9168)
(8394)
(7915)
(7645)
(7529)
(7247)
(7070)
(6988)
(6865)
(6442)
(6380)
学科
(48162)
经济(48070)
管理(30246)
(24993)
教育(20406)
中国(20267)
(19481)
企业(19481)
地方(15245)
(15044)
(14944)
方法(14256)
(14031)
(12529)
数学(11991)
数学方法(11646)
理论(11240)
业经(10646)
(10450)
农业(9663)
(9086)
(9083)
金融(9079)
银行(9071)
(8793)
地方经济(8637)
体制(8573)
(8386)
教学(8306)
(7228)
机构
大学(191317)
学院(185446)
研究(74899)
(66805)
经济(64878)
管理(59218)
中国(51951)
理学(49359)
理学院(48445)
管理学(47218)
管理学院(46811)
科学(45594)
(43849)
(38991)
(38528)
师范(38327)
(35782)
研究所(34997)
教育(34529)
(32309)
中心(32241)
师范大学(31765)
(29528)
北京(29185)
(27275)
财经(26245)
(25191)
业大(24263)
(23628)
(22545)
基金
项目(115676)
科学(92544)
研究(91474)
基金(80479)
(70525)
国家(69810)
科学基金(57987)
社会(55556)
社会科(52134)
社会科学(52123)
教育(49160)
(45708)
基金项目(41756)
(41530)
编号(39467)
成果(36570)
自然(35379)
自然科(34478)
自然科学(34466)
自然科学基金(33807)
资助(31680)
课题(31595)
重点(28518)
(26990)
(26866)
(25901)
规划(24147)
(24024)
(23405)
教育部(23385)
期刊
(85506)
经济(85506)
研究(71873)
教育(55859)
中国(52090)
学报(27820)
(27633)
(26725)
科学(26595)
管理(22011)
大学(21954)
(19018)
金融(19018)
学学(18806)
技术(18138)
农业(17963)
职业(13892)
财经(13551)
业经(12740)
经济研究(12000)
(11748)
问题(11379)
(10639)
(10075)
论坛(10075)
图书(9476)
资源(9291)
技术教育(8964)
职业技术(8964)
职业技术教育(8964)
共检索到311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远杰  
县域具有市域、省域难以具备的心理、情感与价值内聚力及社会空间的严密结构性,县域教育改革更易形成一种作为文化传统的教育惯性或教育环境,直接推动县域内城乡融合背景下教育公平的实现。县在中国行政格局中充当"上""下"行政空间的"度",在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具有主体性、自足性和灵活性。审视当下县域教育样态,县域内部存在的多重教育空间区隔与分层问题,消耗了县域教育空间的整体凝聚感和教育价值力;县域空间本身的自足性所隐含的自我空间封闭,遏制了县域教育公共品性的活力与发生,县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步履艰难。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彰显"县域"空间方法与价值的尺度,一方面须破除县域"内外"教育空间的区隔与分层问题,发展县域教育空间辩证法,形成教育空间的深度对话,确立县域教育改革空间正义,实现县域教育的社会公共属性,迈向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县域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敏  
自2009年1月1日法国20所大学开始按照2007年颁布的《大学自由与责任法》实行"自治"。本文通过分析法国大学自治传统的沿袭、《大学自由与责任法》的背景与内容,探求法国如何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政府与大学的权责,建立新的大学治理模式,进行大学自治与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之间的博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彭正梅  邓莉  
21世纪技能改革运动体现了一种从3R向4C的转变,其核心是培养之前时代作为少数精英特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从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史来看,这也体现了一种大自然隐蔽的计划。在一个相互依赖和全球竞争的时代,强调"教育即知识"、"教育即道德"的中国教育,需要认真对待批判性思维,并把它纳入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每一个人的思维技能,加强国家战略所需要的个体竞争力和全球竞争力,促进社会繁荣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正义的世界。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庞丽娟  姜勇  洪秀敏  
一、"先进"抑或"落后":教师教育的"文化和谐"展望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时代,师范生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与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师范教育是一种国家计划,是精神国防、国家安全的社会建构、历史传统和政经文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每个国家都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录仓  武荣伟  刘海猛  周鹏  康江江  
2000年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常态与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县域尺度出发,基于2000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应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10年间中国2283个县域单元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模式多样,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以均质化、轴带特征为主;而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则呈现出核心—外围的分布特征。22000-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均值从6.7%增至8.7%,表明中国县域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步入老年型的县域多集中于内陆、东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10年间人口老龄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差异显著。3人口老龄化在"胡焕庸线"两侧、不同地域类型间、城乡间、民族自治地区与非民族自治地区间、贫困与非贫困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变动的方向并不一致。4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因素为各区域往期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序列人口比重、人口流出的比例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健生  张艳敏  
教育市场化改革运用了市场的顾客战略、竞争机制、非中心化和自主决策原则,并完善产权制度以促进美国教育效率的提高。但是,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却引起了公平问题,白人、中产阶级、富人等强势阶层的孩子更多地享有了教育改革的成果,而少数种族、贫困者等弱势阶层在教育改革中处境更加不利,越发边缘化。这也许是美国教育改革钟摆现象的再次表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世文  黄元仿  苑小勇  王睿  叶回春  段增强  龚关  
【目的】以北京市平谷区为研究区域,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县域尺度下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的规律,探究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的机理。【方法】采用Levine’s方法进行方差奇次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取最小显著性差方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对土壤颗粒组成与高程、母质、土地利用和水域分布关系进行研究。空间预测采用普通克里格法,鉴于土壤质地属于成分数据,插值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对称对数比转换。【结果】不同高程组、母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及水域缓冲区组各颗粒平均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高程组和母质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差异性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域缓冲区明...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韩锡斌  陈明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概念,为信息化支撑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领会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义入手,尝试分析"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内涵,再从四个方面阐述"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即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新体系,主动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模式,全面服务终身学习;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规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机制,推进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丘森林   徐燕  
福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深圳市中心区,是深圳市未来十年开发建设的重点,也是全市行政、文化、信息、国际展览和商务中心。全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4.4万,其中户籍人口33.3万。2001年实现国内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郑丽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程教育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恢复调整、调整发展、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四个阶段,这不仅使中国工程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而且使我国在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于丰富详实的文献数据,本文分别从上述四个阶段梳理不同发展时期中国工程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成效和改革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40年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工程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崔杨林  董斌  位慧敏  徐文瑞  杨斐  彭亮  方磊  王裕婷  
【目的】尺度的合理确定是景观格局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研究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并计算景观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对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17年安徽省宿松县的景观分布图为数据源,从类型和景观水平分析了各个景观指数在20~50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并选取适宜的粒度范围;通过拟合函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结合景观面积损失精度评价模型确定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最适宜空间粒度值。【结果】景观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粒度效应性,其中大部分景观指数的可预测性强,但景观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数、平均形状指数、Simpson多样性、Simpson均匀度指数对空间粒度响应不敏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曲线可分为单调递减、单调递增、无变化、复杂变化4种类型;景观指数的拐点主要集中在70和200 m;在景观水平下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曲线拟合后的函数主要为幂函数,且拟合程度高。【结论】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适宜粒度为100~110 m,最佳粒度为100 m。图3表1参27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扬军  师学义  
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上位指导性规划,基于小流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生态修复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上游为例,首先,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确定了89个小流域单元,进而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供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5个生态功能分区;然后,以生态功能分区内生态群落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生态群落的生态功能统计比较,划分12个生态修复分区;最后,将小流域合并得到沟域生态系统单元,进而划分了25个生态修复工程分区统筹后期工程项目实施,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提出新的生态修复分区思路,以期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石明  邬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研究和制定科学的教育公平政策对于保障人民教育机会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教育公平政策为研究对象,梳理教育公平政策的研究进展和变迁轨迹,提炼教育公平政策关注的重要问题,分析教育公平政策变迁的逻辑、起因与动力。同时,借鉴国外教育公平政策研究经验,指出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转型方向:教育公平建设进入变革时期,即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全面完成十九大所提出的教育公平建设目标,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教育公平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