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47)
2023(16449)
2022(14073)
2021(13363)
2020(11019)
2019(25333)
2018(25047)
2017(47796)
2016(25979)
2015(29044)
2014(28795)
2013(28327)
2012(25830)
2011(23353)
2010(23031)
2009(21205)
2008(20154)
2007(17337)
2006(15005)
2005(13194)
作者
(72745)
(60242)
(60008)
(57199)
(38285)
(28727)
(27246)
(23792)
(22964)
(21368)
(20522)
(20495)
(19091)
(18997)
(18648)
(18593)
(18082)
(17814)
(17339)
(17100)
(14964)
(14873)
(14470)
(13728)
(13496)
(13289)
(13284)
(13156)
(12108)
(11999)
学科
(101018)
经济(100889)
管理(71311)
(66916)
(54430)
企业(54430)
方法(45276)
数学(39359)
数学方法(38953)
中国(30531)
(28441)
(27872)
(22527)
业经(22346)
(20616)
(20336)
贸易(20326)
(19824)
地方(18947)
农业(18842)
理论(16899)
(16465)
银行(16417)
(15989)
(15742)
(15652)
金融(15643)
(15562)
(15558)
财务(15482)
机构
大学(360715)
学院(358642)
(147084)
经济(144157)
管理(139274)
研究(124969)
理学(120837)
理学院(119480)
管理学(117453)
管理学院(116816)
中国(93291)
(77233)
科学(76539)
(66489)
(62266)
(57721)
研究所(57084)
中心(55261)
财经(53580)
业大(52763)
(50350)
(49057)
北京(49018)
(48315)
师范(47825)
(45734)
农业(45296)
经济学(45296)
经济学院(40896)
(40508)
基金
项目(248832)
科学(195982)
研究(183617)
基金(181152)
(158439)
国家(157152)
科学基金(134340)
社会(116197)
社会科(110020)
社会科学(109994)
基金项目(95249)
(94744)
自然(86184)
教育(84550)
自然科(84217)
自然科学(84193)
自然科学基金(82691)
(80891)
资助(74681)
编号(74445)
成果(61096)
重点(55915)
(55637)
(53000)
(51680)
课题(51640)
国家社会(48301)
创新(48243)
教育部(47926)
科研(47577)
期刊
(158187)
经济(158187)
研究(107973)
中国(68006)
学报(57942)
科学(53116)
(52509)
管理(50793)
(49328)
大学(43800)
教育(42994)
学学(41071)
农业(36653)
技术(30424)
(29204)
金融(29204)
经济研究(27027)
财经(26007)
业经(25630)
(22370)
问题(20588)
(19190)
图书(18671)
(17150)
科技(16805)
技术经济(16458)
(16439)
理论(16372)
世界(15883)
现代(15481)
共检索到522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逸飞  王盈斐  
基于CHIP2018数据,测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和潜在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财产结构,研究发现,当前劳动性工资收入是其收入组成的最重要部分,财产性收入占比普遍较低;房产价值和金融资产是主要的财产来源;城镇和东部地区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相对更高,主要优势在于房产价值而非金融资产;体制内工作者的工资收入比重更高,但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相对较低,以上基本特征均存在于中等收入群体和潜在中等收入群体中。建议相关部门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优化居民收入和财产结构,健全金融、土地和房产等要素市场,拓宽中等收入群体的财产收入渠道;同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让更多的低收入人群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逸飞  
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共同富裕,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质量,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利用CHIP(2018)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基本特征,发现城市、东部地区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分布地。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提升,未来仍然具有非常可观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空间错配、收入不平等、人口老化等因素的挑战。在市场机制下,应当遵循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发展路径,可以从全局层面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为此,需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根本,以市场机制为主线优化配置效率,相关改革政策应该瞄准不同群体精准施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逸飞  
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共同富裕,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质量,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利用CHIP(2018)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基本特征,发现城市、东部地区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分布地。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提升,未来仍然具有非常可观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空间错配、收入不平等、人口老化等因素的挑战。在市场机制下,应当遵循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发展路径,可以从全局层面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为此,需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根本,以市场机制为主线优化配置效率,相关改革政策应该瞄准不同群体精准施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林毅夫  
收入分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福祉、社会乃至政治的稳定,收入分配不均是一个困扰众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在物资不断丰富、收入水平不断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却从改革开放前的均贫,不断扩大,甚至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直到近年才有所缓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今天,是我们认真检视和总结深化改革效果的重要历史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波  黄应绘  易欣  王淑敏  
文章基于非参数高斯核密度、收入空间法等计量模型,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测算与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析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低、高收入群体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下降趋势比城镇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下降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灿明  
南开大学陈宗胜教授的新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简称《通论》)基于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数据,从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角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通论》试图从收入分配体制和激励制度改革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永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前追求“同步富裕”,到改革开放初期实行“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要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新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采取“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是要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二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三是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五是针对重点目标人群实施“精准扩中”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抒  李向东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助力共同富裕是我国追求的目标。本文基于2012-2021年全国省域样本数据,研究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对收入差距的逆向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检验了消费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较为明显的固化效应,且这种固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固化效应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表现的更强。同时,消费结构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对收入差距的逆向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固化效应。文章最后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视角提出研究启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罗楚亮  梁晓慧  
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历次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讨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相对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总体上相对更为缓慢。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具有缩小低收入群体和总体收入差异的作用;本地工资性收入具有扩大收入差异的作用。从收入差距解释份额看,低收入群体的本地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也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从群组特征来看,低收入群体中劳动力缺乏、老龄人口增加以及区域分布差异成为重要的解释因素,受教育程度差异的解释作用也在逐渐上升。为此,促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需要完善针对老年人群的保障体系、改善受教育的均衡性,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机会,并促进劳动力流动以及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军  周利梅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际,我国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本文研究发现:(1)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东—西”差距最大,“东—中”差距次之,“南—北”差距随后,“中—西”差距不太明显,总体差距、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部差距都呈现收敛趋势;(2)区域居民收入的聚集效应比较明显,具有相互影响的空间正效应,且随着收入水平提升,空间聚集效应有所增强;(3)资本存量、人力资源、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等因素不但促进本地居民收入增长,也能产生明显的空间效应;(4)居民收入的空间效应有阶段性特征,2012年之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了区域间居民收入的空间效应,有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常秀   曹海霞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农村低收入问题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如何有效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成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与绝对贫困相比,农村低收入问题具有相对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等特征,因而在治理过程中需要采取常态化、差异化策略。本文尝试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现实障碍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解的思路和建议,以期通过更加有效的举措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密   付应铎   王威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开拓适宜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宏伟蓝图,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线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厘清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要构建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阐明评价的目的、原则与标准。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包含目标、能力、潜力三个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深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相应建议。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围绕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表现与历史使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金国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改革成果令人瞩目。但随着体制转轨,在我国地区、部门、个人等诸多领域,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不安。因此,为顺利推进改革,正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靳玉琼  张宇润  
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CGSS数据库2004—2018年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测算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共同富裕水平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这一影响效应依旧成立。进一步从区域、城乡角度进行分样本回归后发现,共同富裕水平对东部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作用最为显著;相较于城市地区而言,共同富裕水平对乡村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更加显著。由此提出政策建议:重点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形态优势,推动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化;强化技能型人才政策服务供给,缓解用工市场结构性就业矛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娟  彭伟辉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新时期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与之相匹配。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在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技术替代劳动力、扩大中等收入重点群体规模等层面发生了新变化。然而,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仍面临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结构不优、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朝向共同富裕迈进的步伐。因此,构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结构,应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解决初次分配不公问题;强化财政税收制度改革,解决再次分配不优问题;规范管理社会捐助与慈善事业,解决三次分配"不足"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分配秩序"不法"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