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4)
2023(7250)
2022(5575)
2021(5519)
2020(4514)
2019(9716)
2018(9966)
2017(16183)
2016(9967)
2015(11415)
2014(11460)
2013(10379)
2012(9422)
2011(8901)
2010(9620)
2009(8361)
2008(8296)
2007(7640)
2006(7147)
2005(6530)
作者
(26559)
(21638)
(21401)
(21060)
(13818)
(10489)
(9888)
(8482)
(8330)
(8065)
(7573)
(7383)
(7168)
(7115)
(6785)
(6762)
(6638)
(6461)
(6423)
(6286)
(5797)
(5537)
(5164)
(5154)
(5081)
(5019)
(4965)
(4826)
(4366)
(4346)
学科
(26281)
经济(26250)
管理(24472)
教育(20590)
(18906)
(15943)
企业(15943)
中国(15861)
理论(11697)
(11015)
教学(9397)
(9197)
环境(8628)
业经(8520)
(7269)
(7187)
方法(6900)
(6832)
地方(6473)
(6445)
技术(5944)
发展(5882)
农业(5846)
(5773)
(5758)
生态(5602)
(5554)
银行(5546)
(5314)
学法(5023)
机构
大学(136412)
学院(133098)
研究(49316)
管理(40783)
(40353)
经济(38999)
理学(33515)
理学院(32947)
管理学(32179)
管理学院(31887)
中国(31758)
(31649)
教育(31349)
(31138)
师范(30974)
科学(29925)
师范大学(25217)
(24875)
(23502)
研究所(22458)
(21246)
北京(21162)
中心(20942)
技术(19526)
(18740)
职业(18232)
(18110)
(17756)
业大(16555)
财经(15975)
基金
项目(79816)
研究(68602)
科学(62929)
基金(51393)
(43992)
国家(43412)
教育(39534)
社会(39233)
社会科(36675)
社会科学(36656)
科学基金(35759)
(33582)
编号(31857)
(30389)
成果(29669)
课题(25825)
基金项目(25815)
(22267)
自然(20077)
重点(20010)
资助(19730)
自然科(19447)
自然科学(19444)
(19305)
规划(19302)
自然科学基金(19061)
项目编号(18942)
(18394)
(17865)
(17156)
期刊
教育(55354)
(53540)
经济(53540)
研究(51409)
中国(40272)
学报(20060)
(17591)
科学(17198)
(16508)
大学(16194)
技术(15580)
管理(15403)
职业(14129)
学学(13110)
农业(11323)
(10854)
金融(10854)
图书(9602)
业经(9121)
技术教育(9105)
职业技术(9105)
职业技术教育(9105)
财经(9019)
(8788)
论坛(8788)
(7903)
(7298)
书馆(7213)
图书馆(7213)
经济研究(7163)
共检索到221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彭正梅  王清涛  温辉  连爱伦  刘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11月发表了《学会与世界共生: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明确提出要告别西方的人文主义,转向"生态正义"的教育。这种转向要求我们激活和复兴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更具生态友好的教育智慧资源。沉思传统、审美传统和儒家的修身传统等都为这种转向提供了丰富的维度和内涵。只有在这样一种不同教育智慧传统所激荡生成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中,我们才能尝试确定后疫情时代以"生态正义"为基础的新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彭正梅  王清涛  温辉  连爱伦  刘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11月发表了《学会与世界共生: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明确提出要告别西方的人文主义,转向"生态正义"的教育。这种转向要求我们激活和复兴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更具生态友好的教育智慧资源。沉思传统、审美传统和儒家的修身传统等都为这种转向提供了丰富的维度和内涵。只有在这样一种不同教育智慧传统所激荡生成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中,我们才能尝试确定后疫情时代以"生态正义"为基础的新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道宇  
教育是应对人类世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关键途径。为更好应对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0年发布了《2050年教育愿景宣言》,提出应在2050年前完成从人类中心主义教育学转向非人类中心教育学的教育变革。变革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社会使命上,从促进人类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正义转向促进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正义;二是在育人目标上,从社会人转向生态人,从而培养具有超人类共主体性和生态伦理德性的生态内部人;三是在教育主体上,从排他式人类独舞转向包括人类、赛博格与非人类之间的种际共舞;四是在教育实践上,从主客二分的“认识-宰制”范式转向我他一体的“关怀-共生”范式,从而使知识恢复自身的德性价值空间,进而生成人关怀自然的他者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巴战龙  
"何谓教育人类学"是一个令包括人类学和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传统上,教育人类学的界说范式是"归属+对象+方法",但这一界说范式在知识的更替速度日趋加快、知识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苍白无力,学科界说范式转换迫在眉睫。回顾与检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人类学传统界说范式的实质是学术领域的"圈地运动",浸淫其中的学术政治比例和浓度过大。鉴于当前学科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教育人类学界应该主动作为,适时将界说范式从传统范式转换到新的范式,即"论题+主题+策略"的"新教育人类学"上来,重塑这门学科生产新知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走"积累性知识生产"和"标志性作品打造"两轮驱动的发展之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正义论范式转换的实质是从追求绝对正义到反对非正义。思考教育与正义关系的目的是如何消除教育中显而易见的非正义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消除社会中那些显而易见的非正义,而一种绝对正义的本质主义认识论路线和演绎式思维方式已经阻碍了教育正义论研究的深入展开。对教育正义来说,一种必不可少的理智必须是在形式上以更全面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克服立场的片面性,在内容上则以更大的思想体量包容地对待各种合理的理由。诉诸理智思考的教育正义论由此必须从追求绝对正义转向反对非正义。一种恰当的教育正义论的本质维度是生活指标的建立,内容维度是实质自由的确立,目的维度则是提升人的可行能力。教育正义之实现必须转向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颖东  
真正的教育平等必须是基于教育立场的。从历史上看,虽然制度化教育对促进教育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推进终身教育进程中,制度化教育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教育平等的内涵。终身教育作为对制度化教育的超越,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制度化教育下教育平等观的局限,从而确立基于教育立场的教育平等观。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揣测,我国在线教育历经这次疫情的洗礼,会不会因此会大有改观?变得和美国一样,成为成人学习广泛采用的方式?我的看法是很难。为什么?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成人学习者对学习缺乏自主的意识,它阻碍成人开展在线学习。也有人认为,其原因在于学习习惯或观念的阻碍,只要学习者的习惯或者观念改变,开展在线学习自然水到渠成。但我认为,这种"习惯论"观点过于乐观,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实质是,长期的面授灌输教育让学习者养成了"等、靠"
关键词: 学习者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  
本文首无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的由来及中国文化中人文的涵义 ;其次 ,分析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主要观念 ,认为人文主义的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 ,本文提出我们今天的新人文精神并不排斥科学 ,它包含两个相关方面 :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 ;最后 ,文章提出 :新人文教育 ,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生活中的人文性 ,二是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潘洪建  
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与平台,更是一种场域与精神。"互联网+教育管理"将互联网作为集聚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可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变革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葛道凯  
新冠疫情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产生着广泛而又长期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强政府的治理模式、全球发展格局的全面博弈、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表象化、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与学龄人口剧增以及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等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扩大规模和精英教育、更加重视调整结构与方向引领、更加重视任务驱动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更加重视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变革、更加重视基于普及化和数字化的教育过程再造、更加重视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交流。后疫情时代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统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全面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而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桑宁霞  李京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极大地检验了风险社会中社区治理的体系和能力。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正经历着全球化、多元化、防疫常态化的历史性变革,这一变革掀起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广大反响。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社区教育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丰富的经验,并在后疫情时代固定成模式,以提高社区抗击未来灾变的"免疫力"。本研究立足于后疫情时代,探讨社区教育的公益性价值、人力资源、融合机制与多元主体的关联性,以期达到社区教育助益社区治理构筑幸福和谐、福祉共建、共同守望的社区的目的,也为社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紧急事件,迅速组织扩充各路资源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阳杰  
师范教育协同发展对提升薄弱院校的师范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探讨师范教育协同发展的理想样态,发现异质性主体、利益协商等因素必不可少。相较之下,近来采用的“组团模式”则指向主体的同质性、利益输出的单向性,这与协同发展的应然状态存在距离,或将限制帮扶主体范围、影响帮扶者持续参与的意愿。为转变现状,提出以“拓展型数据生态”扩大主体范围、促进主体间高效互动,且其能够适应“新师范建设”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为落实“拓展型数据生态”这一新设想,可基于动态匹配、条件性互惠扩展数据网络;依据协作追踪数据促进认知的持续拓展;基于协同提质的实时数据不断更新保障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志敏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其中显然蕴含着一种对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发生交集的思考。从两者的交集中,不仅可以窥见社区教育以及学习型社区创建当下所存在的疲软乏力现象,更可以发现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理念已成为其"增力"的源泉,呈现出新的发展路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艳伟  龙佳桂  陈容  
在整理分析2020年间疫情对我国铁路货运量影响基础上,针对铁路联运供应能力不足、物流信息平台亟待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提出后疫情时代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对策建议:加强铁路资源配置和整合,提升铁路物流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各站点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物流应用数据集成平台;优化货运服务流程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铁路货运物流服务水平;完善货物运输全程监督体系,打造数字化物流服务供应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宝存  杨尊伟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将引发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在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具有全样本性、注重效率、注重因果和相关的复杂性等特征。传统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势在必行。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不仅要深度挖掘现有的教育数据资源,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资料,确立清晰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而且要重视理论创新和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