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48)
- 2023(5643)
- 2022(4884)
- 2021(4594)
- 2020(3921)
- 2019(8972)
- 2018(8912)
- 2017(16772)
- 2016(9341)
- 2015(10563)
- 2014(10414)
- 2013(10170)
- 2012(9661)
- 2011(8679)
- 2010(8532)
- 2009(7920)
- 2008(7664)
- 2007(6698)
- 2006(5845)
- 2005(5402)
- 学科
- 济(30323)
- 经济(30279)
- 业(22434)
- 管理(21381)
- 企(16210)
- 企业(16210)
- 方法(12907)
- 数学(11261)
- 数学方法(11041)
- 险(10819)
- 保险(10728)
- 中国(10612)
- 农(8890)
- 学(8334)
- 财(8062)
- 地方(8000)
- 制(7861)
- 银(7438)
- 银行(7413)
- 理论(7193)
- 行(6987)
- 融(6443)
- 金融(6440)
- 业经(6435)
- 农业(5998)
- 贸(5073)
- 贸易(5068)
- 务(5065)
- 财务(5061)
- 财务管理(5040)
- 机构
- 大学(125693)
- 学院(123985)
- 研究(44691)
- 济(43189)
- 管理(43010)
- 经济(41954)
- 中国(37138)
- 理学(35914)
- 理学院(35381)
- 管理学(34531)
- 管理学院(34316)
- 科学(29950)
- 京(28581)
- 农(24506)
- 所(23461)
- 财(22886)
- 研究所(21394)
- 中心(21144)
- 江(20370)
- 业大(20225)
- 农业(19659)
- 范(18365)
- 北京(18210)
- 师范(18084)
- 财经(17460)
- 院(16639)
- 州(16295)
- 经(15829)
- 技术(15163)
- 师范大学(14794)
- 基金
- 项目(83494)
- 科学(63945)
- 基金(58830)
- 研究(58740)
- 家(53052)
- 国家(52559)
- 科学基金(43848)
- 社会(34252)
- 省(33018)
- 社会科(32083)
- 社会科学(32071)
- 基金项目(31080)
- 自然(30834)
- 自然科(30095)
- 自然科学(30083)
- 自然科学基金(29525)
- 划(29073)
- 教育(27935)
- 资助(25012)
- 编号(24175)
- 成果(20111)
- 重点(19322)
- 课题(17818)
- 部(17807)
- 发(17569)
- 创(16865)
- 计划(16573)
- 科研(16503)
- 创新(15786)
- 大学(15672)
共检索到195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课程实践领域中的每一次变革与突破无不导源于我们对旧有课程观念的消解、改造和重构。没有课程观念的历险,也就无所谓的课程创新。作为课程观念的历险者,怀特海、杜威和多尔的理论建构颇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某种新型课程观念的诞生与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践履这种观念,这之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一段极为复杂、艰辛、曲折、反复的漫长历程。
关键词:
过程 课程观念 课程创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红亮
在杜威访华的百年历程中,胡适、陶行知、梁漱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观念作出三种不同的诠释。它分别被解读为"教育即实验"、"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命"。这些颇具个性的诠释,一方面展示杜威"教育即生活"观念有很强的理论辐射力和开放性,另一方面展示一批现代中国思想家有活跃的诠释创造力和充沛的思想活力。胡适、陶行知、梁漱溟对"教育即生活"观念的诠释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个案。尽管有三个维度的解读,但是拥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中国化的诠释。
关键词:
杜威 陶行知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赵康
本文围绕杜威访华,分析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和转化。杜威访华前,胡适已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所吸收并大力宣传实用主义,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阐述精辟,但也反映出其选择倾向、阐释的缺失和过度现象。杜威访华期间,胡适对杜威大量演讲的通达翻译,体现了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系统吸收;一些误译和漏译虽会招致误解,但却集中传达了杜威教育思想要旨,影响深远。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运用体现了他改良中国社会的努力,透露出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转化。杜威离华后,胡适持续吸收杜威教育思想,并对先前的吸收有所反思和修正。胡适并未全盘吸收杜威教育思想,他在某个层面可能借助杜威之旗推进自己的文化和政治主张,但总体上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以应对当时社会现实之需。
关键词:
胡适 杜威访华 杜威教育思想 吸收 转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仲建维
美国新实在论哲学家蒙塔古盛赞杜威一生致力于"智慧实践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杜威却把"智慧实践化"纠正为"实践理智化"。这种纠正意味着杜威不满足于做一个纯粹的哲学工作者,而是把重心放置在实践上。实践理智化包含两层含义:从实践改造的意义上来说是把机械的实践、盲目的实践和仅由习惯支配的实践改造为智慧的实践;从认识的角度来说,智慧性行动的过程同时是一种认识的过程,一种最具有理智意义的过程。由"实践理智化"可推出"教育理智化"的构想,基于这种构想可有力地反驳像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等对杜威做出的"反理智主义"指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娜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 怀特海 人与自然 和谐观 比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银铎 高伟
我国教育转向实证之风已然吹起,但教育哲学研究仍受困于"形而上"的束缚未能回应其影响。从人工智能技术方法论视角出发来剖析教育哲学实证转向特性,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进行本文拆解、定位与重组。发现杜威教育哲学有多条研究路径,教育哲学实证转向具有多元共融范式和价值共同体意义,并非实证化教育哲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实证研究 杜威 人工智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裴娣娜
现代教学论的生成发展,必须解决研究方法论问题。通过借鉴怀特海过程哲学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 在对主流教学论批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的研究范式的几点思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多尔 余洁
倘脱离了道德和人文关怀,知识可能成为毁灭世界的力量。这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杜威的思想中包含着道德追求,因而充满实践智慧。他所倡导的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杜威的智慧与当今法国著名哲学家、复杂理论学家Michel Serres的思想若合符节、交相辉映。杜威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向我们昭示:21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健全发展需要尊重自己的智慧传统,而不能简单模仿美国。
关键词:
知识 道德 智慧 第三类课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幸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于20世纪初先后到访日本与中国,广开演讲,参观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多有交流。但相对而言,杜威在中国滞留时间更久,对中国抱有更深的好感,他在中国的影响也深入得多。杜威在这一时期的家信集《杜威家书》表明,他对日本天皇制下的集权体制心存疑虑,因此不曾对其未来报以乐观的态度。相反,在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让杜威日益感受到中国学生和普通民众觉醒的力量,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民主理念付诸实践的巨大可能性。这是促使他愿意长期滞留中国的深层原因。杜威这一思想转变的动态过程充满了偶然性,但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正相吻合,也具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
杜威 杜威家书 民主 中国 日本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周亚
作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拓者,麦维尔·杜威及其图书馆学教育思想需要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借助哥伦比亚大学所藏档案资料,文章梳理了1876—1889年尤其是1887年哥大图书馆经营学院成立前后麦维尔·杜威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得出如下结论:在该时期,图书馆学教育服务于杜威的教育改革理想;杜威继承、发展并综合了他人的思想;其思想主体和成熟形态是实用的技术教育模式;杜威也曾尝试提升图书馆学教育的学术性,而非彻底的实用主义;其教育思想因时而变,历经萌芽、雏形、重塑、成熟、修正五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他改造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周亚
作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拓者,麦维尔·杜威及其图书馆学教育思想需要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借助哥伦比亚大学所藏档案资料,文章梳理了1876—1889年尤其是1887年哥大图书馆经营学院成立前后麦维尔·杜威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得出如下结论:在该时期,图书馆学教育服务于杜威的教育改革理想;杜威继承、发展并综合了他人的思想;其思想主体和成熟形态是实用的技术教育模式;杜威也曾尝试提升图书馆学教育的学术性,而非彻底的实用主义;其教育思想因时而变,历经萌芽、雏形、重塑、成熟、修正五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他改造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郑永田
麦维尔.杜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积极推动者与杰出领袖。他以改革者的姿态,发起一场又一场图书馆革新运动,成为提高美国公众图书馆利益的运动和组织的先驱:创办图书馆学专业杂志,成立图书馆行业协会,促进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创建图书馆经营学院,提高女性的从业地位,为美国图书馆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发明实用的图书馆分类法,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促进国际编目合作和资源共享;为偏远社区设立巡回图书馆,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的大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小柳 高德胜
传统道德哲学大多贬斥想象,杜威则充分关注想象力的道德价值,并通过阐明"移情投射"和"发掘情境中的各种可能性"这两种道德想象力的作用方式,给道德教育研究留下重要的启示。尽管柯尔伯格声称是杜威道德哲学的追随者,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却悬置了杜威的道德想象力思想。这种悬置导致了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建构及其在实践运用中的缺憾,同时反映出道德想象力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研究中的失语状态。道德想象力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研究中新的理论生长点。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俊列 金心红
近一二十年来,杜威的美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而这一点往往被中国的教育学术界所忽略。缺少了美学的高度,杜威的思想将会被矮化甚至误解。因此,在考察杜威思想命运的基础上,以杜威的课程思想为例,通过课程与经验、艺术三者逻辑关系的探讨,揭示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阐明课程即艺术的内生逻辑。杜威课程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超越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使两者同时找到出路。走向美的融合,以审美认识论为基础,将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
杜威 经验 课程 美学 艺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袁传明
怀特海提出,教育目的是造就那些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职业教育理想就是让"工作是娱乐、娱乐是生活";要处理好技术教育、文科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怀特海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诸多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