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72)
- 2023(20103)
- 2022(17190)
- 2021(16131)
- 2020(13433)
- 2019(31015)
- 2018(30445)
- 2017(57964)
- 2016(31359)
- 2015(35220)
- 2014(34620)
- 2013(34292)
- 2012(31375)
- 2011(28255)
- 2010(28058)
- 2009(25872)
- 2008(25146)
- 2007(22028)
- 2006(19274)
- 2005(16685)
- 学科
- 济(126558)
- 经济(126426)
- 管理(96592)
- 业(85061)
- 企(71671)
- 企业(71671)
- 方法(58669)
- 数学(50986)
- 数学方法(50370)
- 中国(36931)
- 财(33977)
- 农(33331)
- 业经(28173)
- 学(26177)
- 地方(25227)
- 制(24097)
- 贸(23537)
- 贸易(23521)
- 易(22845)
- 农业(21915)
- 务(21632)
- 财务(21541)
- 财务管理(21491)
- 环境(21182)
- 理论(20859)
- 和(20416)
- 企业财务(20358)
- 银(19539)
- 银行(19492)
- 划(18917)
- 机构
- 大学(435829)
- 学院(433142)
- 济(176897)
- 经济(173081)
- 管理(172700)
- 理学(148479)
- 理学院(146828)
- 研究(145050)
- 管理学(144254)
- 管理学院(143450)
- 中国(111439)
- 京(93561)
- 科学(88463)
- 财(81705)
- 所(71103)
- 农(66644)
- 中心(66577)
- 财经(65172)
- 研究所(64700)
- 江(63042)
- 业大(62870)
- 经(59512)
- 北京(59063)
- 范(57142)
- 师范(56577)
- 经济学(54118)
- 院(53672)
- 农业(52002)
- 州(50877)
- 经济学院(48837)
- 基金
- 项目(297529)
- 科学(234824)
- 研究(217683)
- 基金(217231)
- 家(189103)
- 国家(187596)
- 科学基金(161979)
- 社会(138517)
- 社会科(131319)
- 社会科学(131286)
- 基金项目(114260)
- 省(114028)
- 自然(105009)
- 自然科(102602)
- 自然科学(102580)
- 教育(100828)
- 自然科学基金(100731)
- 划(96532)
- 资助(90129)
- 编号(87919)
- 成果(70809)
- 重点(66851)
- 部(66058)
- 发(62818)
- 创(61319)
- 课题(60637)
- 国家社会(57584)
- 创新(57319)
- 教育部(57171)
- 科研(57008)
- 期刊
- 济(190503)
- 经济(190503)
- 研究(128056)
- 中国(84778)
- 学报(66558)
- 管理(65477)
- 财(63764)
- 科学(62171)
- 农(59230)
- 大学(51454)
- 教育(49177)
- 学学(48013)
- 农业(40993)
- 技术(38972)
- 融(37221)
- 金融(37221)
- 财经(31953)
- 经济研究(31317)
- 业经(30645)
- 经(27512)
- 问题(25412)
- 图书(23631)
- 业(23297)
- 技术经济(20799)
- 统计(20021)
- 版(19743)
- 理论(19712)
- 科技(19616)
- 贸(19616)
- 现代(19228)
共检索到640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璐 陈紫微 申立银 刘燕 严行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低碳城市建设迫在眉睫。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整体成效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基于过程管理视角构建了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诊断指标体系,以中国36个重点城市为样本,系统诊断了城市的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1)样本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总体得分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在过程管理的5大环节上表现差异较大,总体呈现“重规划和实施,轻检查和反馈”的状况;(3) 36个重点城市的能源结构低碳建设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表现相对较好,而东北和西北内陆一些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文章旨在丰富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诊断的理论基础,助力管理者明晰低碳建设的长处和短板,为提升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申立银 张玲瑜 桑美月 舒欣宇 肖骏
低碳城市建设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低碳经济则是其重要抓手。为准确把握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现状,文章基于过程管理视角构建了低碳经济建设水平诊断指标体系,动态系统地诊断了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研究对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低碳经济建设成效开展分析后发现:(1)我国样本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较高,其中上海、南京、天津和重庆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中表现较好。(2)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与长江经济带城市得分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得分则相对较低,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受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3)就环节得分而言,实施环节得分最高,其他环节各城市得分差异较大。研究为我国城市如何提升低碳经济建设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鲍海君 郭奚晨 蔡鑫羽 郭洋 詹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低碳建设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提升城市生产效率可以从源头帮助城市降低碳排放,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文章在PDCA循环管理法的基础上引入结果(Outcome)环节,构建了包含规划、实施、检查、结果、反馈(PDCOA)的全过程管理框架,形成城市低碳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比了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生产效率水平,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在低碳建设中的生产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得分均值为51.74分(总分为100分)。从环节视角分析,实施环节得分最高,反馈环节得分最低。从区域视角分析,短板环节与城市定位及类型相关联,建议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章旨在从全过程管理视角出发,评价城市在低碳建设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水平,为我国低碳城市的高效建设提供新视角,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下一步努力方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建 陈娟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诊断理论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异质性特征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重新归类出无异质性差异的工业行业,并对其行业能源强度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所采用的中国37个工业行业中,有6个行业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其余的31个行业可以由共同一致的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由此可见,如果不加区别地简单将中国所有工业行业组合在一起进行能源强度的理论机制分析将会产生错误的研究结论;消除异质性工业行业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理论机制分析的干扰后,经济变量的动态惯性、行业经营情况、科技研发水平、行业结构以及行业规模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成玉
集中于大城市的政治资源吸引和驱使着包括财政、教育、医疗、就业及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公共资源聚集于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进而造成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过度密集。这种过度集中的公共品供给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为此,本文提出:强化人大主导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弱化行政主导和国有垄断,加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和制衡的监督评价机制;按照人口比例安排大中小城市的公共财政支出;新增公共品尽量往中小城市倾斜;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适当分离;公权机关和大型公众服务机构逐步撤离市中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东 刘清志 王臻
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的主题,我国能源结构在这种形势下受到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应对能源危机和减少碳排放。在分析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的对策,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提供能源保障,推动我国向低碳社会迈进。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结构 碳排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申立银 魏小璇 陈洋 熊宁
[目的]通过诊断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水平,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水平的路径,为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方法]基于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部门建立的9套城镇化可持续建设指标体系的梳理,结合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的内涵,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资源环境3个准则层选取24个指标,构建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利用熵值层次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应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对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小城镇进行可持续建设水平诊断。[结果]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水平不高,尤其是经济建设比较落后。一方面以农业为主的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经济结构亟待升级转型。另一方面,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镇区人口集聚能力不足,限制了经济发展。通过对样本镇的聚类分析,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分为较强、一般、较弱3类。[结论]提高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经济建设水平关键是要依据自身资源禀赋调整经济结构。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以依托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通过优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镇区工业园;同时可以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乡镇生态旅游项目,从而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彩惠 霍海鹰 李雅洁 侯玮
低碳竞争力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理解低碳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3个子系统19个指标组成。文章结合突变级数模型,以山东省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低碳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并将其划分为3类:低碳竞争力优势区、低碳竞争力平缓区和低碳竞争力劣势区。山东大部分城市属于低碳竞争力平缓区(5个城市)及劣势区(6个城市),低碳竞争力优势区(6个城市)多位于中东部城市区域,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低碳竞争力从西南部地区向东部沿海不断增强,基本反映了山东省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发展水平。为了准确找出城市低碳竞争力发展的阻力,利用改进障碍因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敏 沙楠
最具价值的SNS品牌之一的"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后,千橡互动集团的企业战略模式引起管理学界关注。千橡互动集团采用多品牌策略,在几年时间内利用WEB2.0时代机遇,迅速创建了校内网、猫扑网等知名品牌,从而占领细分市场份额。本文以千橡互动集团的品牌战略模型为例,通过对技术同步条件下的不同互联网企业进行品牌策略诊断,最终得到企业多品牌战略的改良模型。
关键词:
品牌诊断 多品牌战略 千橡互动集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诚 周安 张志坚
随着社会和政府对碳排放的日益关注,低碳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构造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对物流业不同能源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开始我国物流能源利用效率在显著提高,尤以天然气能源投入的贡献最大;电力、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可以有效替代石油和煤炭,并且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技术进步速度要快于石油、煤炭,未来物流业高碳排放能源将被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耗的实际现状,可以为政府、企业发展低碳物流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郁 杨青山
在现有协调性耦合关系研究较为深入的背景下,针对现阶段我国人地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非协调性耦合关系矛盾突出的特点,从逆向思维的问题诊断这一研究目的出发,基于利益冲突视角,开展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诊断方法研究,为进一步实施有效的人类干预提供依据。通过构建城市化利益指数FUW、生态利益指数FEW,提出诊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矩阵法、弹性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加以选用,或多种方法相互补充。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祖良
面向未来社会的创新发展需求,运用产业组织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发展状况进行诊断,发现我国大学结构的集中度上,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集中度严重失衡,区域大学集中度差异显著,结构瓶颈阻遏中国大学的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从优化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个维度促进我国大学发展。
关键词:
大学发展 SCP框架 问题与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琼 郭俊华
文章构建“市民知识化—技术智能化—治理智慧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及障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各城市的子系统障碍因子不同;市民知识化耦合协调效果较差,其指标层障碍因子是市民知识文化水平和信息技术支付能力;技术智能化是影响整体耦合协调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指标层障碍因子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技术安全水平;根据指标层障碍因子分布,15个智慧城市可分为治理—技术阻力型、治理—市民阻力型与市民阻力型3种类型。最后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市民、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耦合协调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霞 张杰飞 李洁 修长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尤其值得重视。基于黄河流域沿线5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及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游和下游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上游略有扩大,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根源。(4)样本期内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未发生变化,但障碍因素排序及障碍度波动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霞 张杰飞 李洁 修长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尤其值得重视。基于黄河流域沿线5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及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游和下游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上游略有扩大,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根源。(4)样本期内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未发生变化,但障碍因素排序及障碍度波动存在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