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2)
2023(4251)
2022(3632)
2021(3410)
2020(2907)
2019(6699)
2018(6503)
2017(12221)
2016(6992)
2015(7727)
2014(8026)
2013(7830)
2012(7363)
2011(6771)
2010(6885)
2009(6391)
2008(6494)
2007(6090)
2006(5201)
2005(4845)
作者
(22154)
(18346)
(18137)
(17505)
(11710)
(9135)
(8339)
(7206)
(6943)
(6774)
(6408)
(6323)
(6120)
(5920)
(5860)
(5680)
(5611)
(5409)
(5267)
(5223)
(4862)
(4629)
(4505)
(4239)
(4234)
(4168)
(4104)
(4093)
(3911)
(3712)
学科
(27454)
经济(27425)
管理(19738)
(19472)
(17100)
企业(17100)
方法(13349)
数学(11202)
数学方法(10960)
(8240)
(7897)
理论(7200)
中国(6622)
(5969)
(5942)
业经(5739)
(5274)
财务(5258)
财务管理(5240)
教育(5065)
企业财务(5059)
(4946)
银行(4937)
技术(4916)
(4703)
金融(4702)
(4693)
(4688)
地方(4627)
教学(4595)
机构
大学(108606)
学院(107080)
(38011)
管理(37091)
经济(37063)
研究(36387)
理学(31537)
理学院(31103)
管理学(30400)
管理学院(30193)
中国(25686)
科学(24516)
(23204)
(19808)
(19685)
(18524)
研究所(18017)
(17039)
(16950)
师范(16868)
业大(16300)
财经(15852)
中心(15800)
农业(14566)
北京(14476)
(14274)
(13762)
师范大学(13602)
(12774)
技术(12635)
基金
项目(69324)
科学(53615)
研究(49435)
基金(48553)
(43287)
国家(42915)
科学基金(35977)
社会(29744)
社会科(28219)
社会科学(28206)
(28044)
基金项目(25170)
教育(24556)
(23926)
自然(23738)
自然科(23229)
自然科学(23220)
自然科学基金(22783)
资助(20534)
编号(19558)
成果(16980)
重点(16258)
(15235)
课题(15029)
(14140)
(14125)
(13931)
科研(13249)
计划(13202)
创新(13023)
期刊
(42455)
经济(42455)
研究(32828)
中国(21848)
学报(20968)
教育(18641)
科学(17431)
(17276)
(15926)
大学(15494)
学学(14373)
管理(13276)
农业(10647)
技术(10512)
财经(9282)
(8791)
金融(8791)
(7992)
经济研究(6308)
(6116)
(6003)
业经(5813)
问题(5728)
统计(5539)
图书(5518)
技术经济(5479)
科技(5217)
(5128)
职业(5014)
业大(4776)
共检索到159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翌  曾瑶  丁福军  
课程评价是一个持续展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将本体论和方法论统整起来进行观照。课程即儿童经验转化与建构的连续体,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了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课程作为学习体验和经验的生成通道,是构成学习者个体成长的立体式、开放性、个性化的“生命通道”。在学习体验取向的过程性课程评价论中,课程情境是学习体验的生产场域,课程的转化过程是学习经验转化与生成的过程。以课程体验为核心的“事件”作为载体,以“认知—情感”双维作为主要观照,以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为具体观测点,对个体的知识体系、情感世界、综合能力、智慧获得感、课程整体成效等进行全程性的评价,为过程性课程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本理路。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远我  
评价中心是一种选拔和评价高级人才,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性人才测评技术。本文从概念、特点和程序三个角度,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该方法,为企业引入并应用这一技术提供了思路性参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志平   程雯   谢翌  
学校课程的高质量运行是落实国家课程要求、释放课程育人效能的关键。然而,当下学校层面课程发展机理的缺位与实践的迷惘,表征着学校课程发展仍是一个日用而少知的“黑箱”,亟待打开。课程作为一种基于关系性存在的经验转化历程,其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指向学生经验生长的过程。以经验转化为核心,学校层面的课程发展可分成本校规划的课程、教研组筹划的课程、教师转化的课程、课堂运行的课程、学生所得的课程五个层次,它们之间具有表层与深层的结构关系,并通过螺旋上升助推着学校课程不断向前发展。厘清课程在学校层面的运行过程,可以丰富课程转化理论,为动态化的课程理解提供本土范式;引领学校课程领导,为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提供现实抓手;优化课程治理,为推进课程政策落地提供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伍远岳  
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由于课程知识的过程性存在、学习主体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及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使得学习具有过程属性,学习的过程价值表现为其生成性与发展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属性,使得知识学习对象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学习结果单一化,为彰显学习的过程属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用过程思维、复杂思维和关系思维来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价值,丰富学习过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伍远岳  
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由于课程知识的过程性存在、学习主体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及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使得学习具有过程属性,学习的过程价值表现为其生成性与发展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属性,使得知识学习对象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学习结果单一化,为彰显学习的过程属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用过程思维、复杂思维和关系思维来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价值,丰富学习过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婷婷  
课程是学校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总和,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可以说课程改革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诸多高职院校中,将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当将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通过优化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锦芳  
"语言调查"是一门传统课程,在学科发展突飞猛进,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一方面要吸收学科新观念、新方法,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经过教学改革,使"语言调查"课程焕发活力,成为一门与时俱进、更具价值的重要课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姜勇  
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会产生不同的课程推广效果。本文对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实践取向课程实施的两个主要特征:课程实施的现场取向、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的理解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实践取向课程实施的保证: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实施与发展的权力,教师由课程实施的践行者转变为课程实施的研究者。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韩永红  
在法律制度与法律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法律课程的全英教学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必须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涉外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及自己从事《国际经济法》等法律课程全英教学的实践,阐述了全英教授《国际经济法》等法律课程的一些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法律课程全英教材的选择标准、学生学习思维模式转变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课程建设设想。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蒙成  
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来观照课程 ,课程应该以价值理性为旨趣 ,内在地包含儿童的主体性 ,以学生的交往实践为本 ,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与价值获得。从交往的角度解释课程 ,突破了传统课程观对工具理性的迷恋 ,为如何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启示。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华玉民  
本文分析了现行藏书利用评价指标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影响藏书利用的几种客观因素,指出要从改善社会环境、提高读者需求和图书馆工作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藏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路雄  郑秀满  
我国的改革是缺乏理论准备的,当然在改革之前更缺少系统的方法论。但回顾我国十年改革的实践,可以从实证的角度看出指导改革的方法论。本文试图对改革中现实存在的一些方法做一点评论,供人们在总结十年改革教训时进行参考。 1.是抛弃还是扬弃。在我国的改革中对旧体制是彻底否定,简单抛弃,还是有批判的继承,这是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法论。当然,抽象地讲方法论,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彻底否定,简单抛弃。但在具体作法上确实存在着这种倾向。如,在改变单一的计划体制,建立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莉花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是职教教师最切身的专业知识,它具有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专业教学论的理解离不开对职业工作、技术与教育三者关系的认识。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对象关注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课程与教育体系层面的问题。只有建立专业教学论,使教育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和专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才能综合地开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课程以及有效地促进职教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职业工作、职业教育与职业科学的继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