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3)
- 2023(6709)
- 2022(5665)
- 2021(4884)
- 2020(4021)
- 2019(8899)
- 2018(8656)
- 2017(16863)
- 2016(9100)
- 2015(10129)
- 2014(10003)
- 2013(10010)
- 2012(9486)
- 2011(8749)
- 2010(8944)
- 2009(8267)
- 2008(7655)
- 2007(6909)
- 2006(6555)
- 2005(5995)
- 学科
- 济(65200)
- 经济(65168)
- 管理(24021)
- 业(21496)
- 方法(21456)
- 数学(19778)
- 数学方法(19625)
- 地方(17496)
- 企(14724)
- 企业(14724)
- 地方经济(12409)
- 中国(12373)
- 农(12353)
- 学(10938)
- 业经(10568)
- 财(10244)
- 农业(9054)
- 环境(8506)
- 经济学(7431)
- 制(7213)
- 发(6863)
- 贸(6862)
- 贸易(6858)
- 融(6742)
- 金融(6742)
- 易(6550)
- 产业(6416)
- 体(6356)
- 银(5950)
- 银行(5926)
- 机构
- 学院(138763)
- 大学(138548)
- 济(73936)
- 经济(72843)
- 研究(53411)
- 管理(49975)
- 理学(43026)
- 理学院(42524)
- 管理学(41863)
- 管理学院(41600)
- 中国(39315)
- 财(30950)
- 科学(30015)
- 京(28176)
- 所(27115)
- 经济学(25242)
- 农(24691)
- 财经(24541)
- 研究所(24537)
- 中心(23002)
- 经济学院(22539)
- 经(22340)
- 江(20897)
- 业大(20333)
- 农业(19232)
- 院(18326)
- 财经大学(18107)
- 北京(17495)
- 科学院(16646)
- 范(16573)
- 基金
- 项目(90282)
- 科学(71637)
- 基金(67398)
- 研究(64282)
- 家(59292)
- 国家(58854)
- 科学基金(50142)
- 社会(44921)
- 社会科(42813)
- 社会科学(42800)
- 基金项目(34768)
- 省(34663)
- 自然(30450)
- 自然科(29764)
- 自然科学(29757)
- 自然科学基金(29283)
- 教育(28563)
- 划(28416)
- 资助(28255)
- 编号(23464)
- 发(21427)
- 重点(20674)
- 部(20301)
- 国家社会(20027)
- 成果(18802)
- 创(18108)
- 发展(17736)
- 教育部(17573)
- 展(17517)
- 济(17367)
共检索到215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龚宇
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经济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干预"会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经济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以2002~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当经济增长目标制定采用"留有余地"的设定方式时,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而在采用"之上"、"确保"、"力争"等硬约束表述时,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目标硬约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效率(TE)上。(2)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抑制作用在2006年以后更加严重并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各个组成部分。(3)如果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目标采用"留有余地"设定方式,经济增长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则会更好,全要素生产率也会得到一定地提升。(4)中间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通过竞相投资的潮涌效应,扭曲投资结构,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挤占以及导致企业间资源要素错配等机制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上实证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较为稳健。本文可以为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独特现象,如GDP水分、重复建设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思莹 王汉磊 王文志
经济增长目标过高可能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降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检索城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基于我国2003—2021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增长目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过高经济增长目标会通过抑制政府创新偏好、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及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等方式,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应合理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弱化地区间经济增长竞争;始终将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积极引导地方创新和绿色发展;注重区域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外围城市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应强化对周边城市的绿色技术溢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齐云 周雪
本文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目标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并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会提高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水平,但由于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增大和约束力的增强,抑制作用愈加明显,且这种影响在保增长压力大的地区更显著。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来看,财政分权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目标值约束和硬约束的压力更多地作用在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上。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目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贤彬 陈春秀
晋升锦标赛激励下地方政府具有发展辖区经济的强大动机,其通过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推动实际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模式究竟如何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探讨问题。利用我国1997-2016年分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是通过减少研发投入、削减科教支出、增加投资规模方式作用于制造业,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能拓宽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的作用范围,从而减缓了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的消极影响。分行业异质性检验支持基准回归结论且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向影响次之,而轻资产、轻技术型制造业效率所受影响最小。有关论点将为我国地方政府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目标压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雅璐
福建省早在2014年便响应号召,率先取消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的GDP考核。为了考察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以2010—2018年的县域数据为样本,检验了政策实施能否提升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政策实施之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县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其分解指标显示其改善主要来源于技术变化的拉动,而技术效率变化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与未受政策影响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双重进步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改善势头较好,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闽西农产品主产区、闽东和闽南重点生态功能区仍存在不足。总体来看,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海啸
本文首先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长三角的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发现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在此基础上,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长三角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显示长三角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城市为无锡、绍兴和南通,样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无约束条件下均低于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测算出的值,主要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吕贤杰 陶锋
基于中国地级市以及所隶属省份的2008-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和企业发明专利质量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企业实质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市与省间加码)对企业实质性创新能力(发明专利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面临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大的企业,市与省间加码促进企业发明专利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在于,市与省间加码通过促使政府加大对企业的补助来提升企业发明专利质量。据此,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泳泽 张少辉 杜运苏
本文以中国2004-2013年2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为样本,考察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中的双重约束现象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中采用"硬性用语"以及"层层加码"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其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而采用"留有余地"适宜性增长目标的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相对较高。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通过影响地方政府投资和引资行为,造成对地区创新活动的阻滞效应以及对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路径依赖,进而阻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改进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及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田银华 贺胜兵 胡石其
本文采用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SML)指数法估算1998—2008年中国各省环境约束下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考虑环境约束之后,TFP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10%,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现实,技术进步是我国TFP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呈下降态势;样本区间内TFP增长率呈上升趋势的地区包括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呈下降趋势的地区包括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北和东北地区;2005年以来环境约束下的TFP增长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我国近年出台的环境相关政策对于破解环境问题和转变增长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回归分析显示,人均收入水平与环境约束下的TF...
关键词:
环境约束 全要素生产率 SML生产率指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军
本文通过Mal 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地区工业TFP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测算结果显示,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工业TFP增长最快且波动幅度较大,中部地区增长最慢且较为平稳,东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各地区工业TFP增长均主要源自技术进步;东部地区是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地区。收敛性分析则进一步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TFP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收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丹 应瑞瑶
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很少统筹兼顾资源和环境约束,无法反映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真实绩效。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水资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因素纳入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9年30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是否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并可能导致政策误判;②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传统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测算结果,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出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③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梁俊 龙少波
本文对一个非径向非角度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了拓展,使其能兼顾投入过量松弛和投入不足松弛。通过该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析了中国2000—2012年环境约束下30个省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对其收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较低,增长粗放的特点依然非常明显;工业技术效率改善缓慢,技术进步是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各省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扩大了;如果忽视环境约束,会导致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高估;人均收入水平、资本积累、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环境约束 工业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增长方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恕立 汪思齐 滕泽伟
已有文献在测算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基本都没有考虑环境因素,而这种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由于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反映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真实绩效,甚至会误导政策建议。文章将环境因素引入服务业生产率体系,运用基于DDF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中国2004-2013年服务业分行业tFP进行再估算,并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服务业环境友好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种情形下服务业tFP增长的主导因素都在于技术进步,忽视环境因素不仅高估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而且高估了其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环境因素对服务业增长绩效存在影响。环境约束下服务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林 冉光和 蓝震森
针对传统ML指数不具有传递性特征并且面临潜在线性规划无解的问题,将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引入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并利用中国31个省市1993—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分解。研究表明:是否考虑农业碳排放因素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产生较大影响,忽略碳排放约束会高估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可能导致政策偏误;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普遍存在效率恶化与技术进步并存的局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曾光 聂鑫 路宇 李菲
本文基于中国317个地级市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数据,采用Levinsohn-Petrin半参数法对企业和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引入就业市场潜能指标控制城市规模,实证检验地方经济结构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结果显示:采用从业人数滞后项、地理中心度以及地面平均坡度等工具变量,对就业市场潜能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模型能够有效识别集聚外部性的不同来源和强度,避免了传统方法对产业集聚效应的高估。地方经济结构对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同类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外部性,通过知识溢出等微观机制显著地促进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之相反,多样化和竞争外部性,则由于存在“拥挤效应”和过度竞争,阻碍城市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