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0)
- 2023(11713)
- 2022(9907)
- 2021(8961)
- 2020(7589)
- 2019(17282)
- 2018(16777)
- 2017(31921)
- 2016(17749)
- 2015(19604)
- 2014(19684)
- 2013(19454)
- 2012(18049)
- 2011(16289)
- 2010(16209)
- 2009(14954)
- 2008(14924)
- 2007(13467)
- 2006(11451)
- 2005(10073)
- 学科
- 济(75218)
- 经济(75139)
- 业(48250)
- 管理(47142)
- 企(37067)
- 企业(37067)
- 方法(35096)
- 数学(31551)
- 数学方法(31294)
- 农(24916)
- 财(20137)
- 中国(19485)
- 地方(17460)
- 学(17221)
- 农业(17162)
- 业经(17048)
- 贸(14671)
- 贸易(14669)
- 易(14233)
- 制(13039)
- 务(12098)
- 财务(12081)
- 财务管理(12052)
- 企业财务(11479)
- 银(10979)
- 银行(10925)
- 环境(10865)
- 融(10761)
- 金融(10759)
- 技术(10749)
- 机构
- 学院(258827)
- 大学(258712)
- 济(104257)
- 经济(102167)
- 管理(96320)
- 研究(90361)
- 理学(84386)
- 理学院(83337)
- 管理学(81813)
- 管理学院(81344)
- 中国(65361)
- 科学(60362)
- 农(57755)
- 京(53794)
- 所(47843)
- 业大(46839)
- 财(46303)
- 农业(46015)
- 研究所(44259)
- 江(43328)
- 中心(41634)
- 财经(37683)
- 经(34246)
- 范(33259)
- 师范(32736)
- 经济学(32563)
- 院(32024)
- 北京(31993)
- 州(30532)
- 农业大学(30461)
- 基金
- 项目(182458)
- 科学(142174)
- 基金(133247)
- 研究(123871)
- 家(120230)
- 国家(119226)
- 科学基金(99932)
- 社会(79878)
- 社会科(75704)
- 社会科学(75677)
- 省(73088)
- 基金项目(71808)
- 自然(67317)
- 自然科(65756)
- 自然科学(65728)
- 自然科学基金(64587)
- 划(61530)
- 教育(55965)
- 资助(53380)
- 编号(47640)
- 重点(42054)
- 部(39891)
- 发(39767)
- 创(37804)
- 成果(37240)
- 计划(36513)
- 科研(36326)
- 创新(35439)
- 课题(33378)
- 国家社会(33329)
- 期刊
- 济(109361)
- 经济(109361)
- 研究(67403)
- 农(53233)
- 学报(52590)
- 中国(46100)
- 科学(44753)
- 大学(37734)
- 学学(36362)
- 财(36001)
- 农业(35787)
- 管理(30790)
- 融(21469)
- 金融(21469)
- 业经(19813)
- 教育(19731)
- 技术(18773)
- 财经(18520)
- 业(18432)
- 经济研究(17902)
- 经(15772)
- 版(15564)
- 问题(15185)
- 业大(14277)
- 科技(12748)
- 资源(12678)
- 商业(12507)
- 技术经济(12502)
- 农业大学(12287)
- 统计(11765)
共检索到363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海兵 徐建刚 商硕
过江通道建设将缩短相关城镇到中心城市的时间距离,提高乡镇可达性水平,改善区位条件,从而带动乡镇经济发展。为了定量地评价过江通道对乡镇可达性和城镇体系影响,以苏通大桥为例,借助GIS软件,采用成本加权栅格方法,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潜力模型与场强指数,对比分析通车前后乡镇可达性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腹地和场强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南通东部与大桥北岸乡镇可达性与区位优势潜力显著提高,城镇整体可达性与区位优势潜力小幅提高。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可达性值呈现出长江以南由东向西递增,江北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特征。大桥影响范围更多限于南通东部县市与大桥北岸。城镇空间体系变化较小,腹地与场强变化多出现在大桥...
关键词:
苏通大桥 乡镇可达性 腹地 场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扬 徐建刚 王振波 姜招彩
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目前主要运用距离度量法、拓扑度量法、重力度量法、累积机会法等传统度量方法,应用于人文地理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等相关研究领域当中。该研究以ArcGIS Desktop9.2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对影像数据、图形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等属性数据进行整理来构建矢量数据库(geodata-base),运用GIS矢量和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模块,采用时间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扬中市过江通道建成前后的可达性变化进行了分析。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描述性研究,通过进行等时圈分析可以得到节点城市影响腹地的范围,并且可以精确统计出通勤覆盖范围的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为地区资源的合理...
关键词:
可达性 时间成本加权距离 GIS 扬中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威 陈雯 曹有挥
苏通大桥及沪崇苏通道的建设将引致区域交通格局的演化,从而对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相对落后的南通市而言,快速过江通道建设既是促进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和威胁:(1)交通可达性改善明显,南向联系趋于便捷,运输成本相应减小,要素集聚呈现加速态势,但优质要素面临流失威胁;(2)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但以低层次产业为主,进一步加大了产业层次提升的压力,同时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和散乱布局,使得空间开发无序风险加剧;(3)进入上海都市圈的紧密圈层,有望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次中心城市,但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促进南通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在推进都市区建设、促进要素集聚、空...
关键词:
机遇 挑战 政策启示 过江通道 南通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姚梦琪 许敏
利用2002-2016年南京市及其各行政区的数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混合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过江通道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过江通道建设通过提高可达性对全市及各区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其中栖霞区经济增长受过江通道建设影响的程度最高。建设时机、建设区位、过江通道两端的经济水平落差、过江通道通行成本等因素对可达性改善明显,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跨江通道格局、降低过江成本。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增长 南京过江通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九春 孙峰华 柳新华 姚琛
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基于TransCAD比较有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两种情况下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跨海通道将扩展出行时空范围,区域整体可达性大幅优化,形成均衡的可达空间格局。跨海通道的主要辐射范围为东北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跨海通道建设后通道两端的区域间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区域交通可达性由中心—外围的圈层式格局演变为以大连—烟台为中心的条带式空间格局,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提升幅度依次为东北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泽东 孙海燕 徐建斌 秦伟山 田光辉 李鹏
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可达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在中小尺度的问题探究及其与区位、规模、交通质量等关系探讨,借助ArcGIS技术平台及相关方法,对胶州湾跨海通道开通前后的栅格可达性变化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计算节点的累积节省时间能够大致描绘多条跨海通道的空间作用边界,胶州湾跨海通道的优势影响范围划分表现为跨海大桥对海底隧道的空间袭夺。(2)跨海通道开通后,登陆点附近交通圈的可达范围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非均衡地向外扩展,重点强化了环胶州湾地区的1 h交通联系,并在市北区—城阳区、市南区—崂山区等形成沿通道、岸线延伸的"交通走廊"。(3)可达性水平与节点区位、交通设施便捷程度相关,二者强度博弈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对可达性变化的约束与平衡。(4)跨海通道建设局部性地改善了青岛市交通可达性环境,对节点不利区位的改造能力集中于沿海地区并产生马太效应。其中,可达性、区位抗阻能力均较差的平度新河镇—莱西马连庄镇沿线被认为是青岛市真正的交通边缘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卢晓旭
可达性评价一般包括网络分析和栅格分析。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65个县(市)行政中心(城镇)为研究节点,利用1990、1996、2002和2008年的交通路网数据,对江苏省4个研究年度城镇间两两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间可达性改善明显;城镇间可达性结构由"纺缍型"向"倒金定塔型"转变;城镇间可达性总体差距在不断缩小,城镇间联系更加紧密;城镇间可达性改善并不均衡;交通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城镇可达性和区位优势的改变。
关键词:
城镇 可达性 江苏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提升区域间交通可达性、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和重构城镇空间格局等产生了显著影响。那么,交通可达性程度该如何评价?交通可达性对城镇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本期主题文章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譬如,通过基于最短距离和平均可达性模型设计,对武汉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差异进行了刻画;基于交通网络数量、结构、可达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五个超大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布局特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小曙 郑慧玲 李涛 马卫
从多尺度的视角分析2010、2015和2020年高铁的建设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可达性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可达性水平在高铁的影响下整体提高,但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市域尺度提升最大;(2)可达性水平的地域差异从高铁线路开通到线路呈网状分布逐渐缩小;(3)高铁沿线地区可达性水平变化明显,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为:西安市、咸阳市所辖区县及乡镇低低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高),天水市所辖区县及乡镇高高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低);(4)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高铁建设初期,市域尺度可达性变化明显,引起的可达性差异较大。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沿线区县以及乡镇的可达性水平提升,可达性差异显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艺帆 石飞 徐晓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交通出行的时空影响是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性和居民出行时间可靠性的重要基础,对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应急管理和拥堵预防措施的决策科学性以及促进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实时出行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在交通可达性视角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2018年1月25日暴雪天气对南京市道路行程车速的影响以及典型居住小区(6个)交通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雪天气的早高峰时段,不同居住小区到主城区的可达性变化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可达性变化值90%集中在-10~10min,65%集中在-5~5min,变化幅度70%集中在-20%~20%。暴雪天气下南京市早高峰交通出行基本正常,主要原因有连夜扫雪除冰工作的保障与小汽车出行量的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响应极端天气的重点管理区域除新街口地区外,还应拓展包含河西商务区和跨江隧道出口地区。
关键词:
极端天气事件 可达性 通勤出行 南京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萌萌 孟晓晨
近10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本文从市场潜力角度研究这一影响,根据《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2012.07》统计获得的城市之间平均旅行时间和发车频次数据重新定义市场潜力函数,对比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铁路和叠加高速铁路之后的市场潜力特征,探讨高铁对城市市场潜力的提升作用,并从中分离出时间压缩效应和频次效应。研究发现:1普通铁路市场潜力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市场潜力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镇群内,以及京广、京沪、京哈等重要铁路线沿线;2叠加高速铁路之后城市市场潜力整体上仍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且多中心结构更为突出;3京沪、沪杭铁路沿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宁波—厦门段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的高铁效应最大;4高铁连接的109个城市时间压缩效应的平均值为31.3%,频次效应的平均值为68.7%,频次效应是高铁效应的主要形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尹海伟 徐建刚
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上海市为例,运用最小邻近距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结合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需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各街道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定序变量相关分析和因子空间叠置分析两种方法定量测度了研究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可达性水平总体上较高,超过半数的居住区出行不足1000m即可到达一个公园,超过70%的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2)在街道水平上研究区公园空间布局总体上比较公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成日 胡珏
空间经济结构影响空间相互作用。反之,空间相互作用也影响空间区域经济结构,决定区域经济的发育、组织及演化。区域人文景观结构在自然景观结构的基础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日益复杂增多的物质、能量、信息在空间流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区域空间结构绚丽多彩、丰富多姿。正因为空间结构多样以及由此派生的复杂的空间相互作用,使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瑞山 董锁成 胡浩
精确评价医疗设施可达性的空间分异样状况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前提。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医疗空间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以江苏省贫困县——东海县为案例,以行政村和医院为分析单元,基于迪卡斯特拉算法计算出各村到医院(卫生院)的最短通行时间,进而分析各村医疗空间可达性分异情况。采用不用服务时间阈值范围进行空间敏感性分析,综合研判缺医地区分布特点。与传统的医卫人员和人口比值的方法相比,两步移动搜索法能有效显示县域范围内医疗可达性的空间分异情况。采用较大的时间阈值,医疗空间可达性分异较为平滑,采用较小服务阈值则空间分异显著,缺医范围也较大。东海县医疗空间可达性整体呈单核结构,并沿主要交通线延伸,缺医地区多分布于边缘乡镇。提高边缘乡镇的行政村的甲级卫生院等级和乡村道路等级将会改善边缘乡镇的就医可达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锋 陈洁
武汉1+8城市圈担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空间格局角度,结合最新的行政区划、基础地理数据库及其统计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区位和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全省其他县市相比,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在圈内8个地级市当中,孝感市具有最高的区位指标,而潜江、仙桃、天门等三个省直辖市区位指标较低。城市圈各城市出行时距沿高速公路与国道以及各级道路呈放射状延伸。城市圈内城市间基本实现2小时可达。武汉和孝感市拥有最高的出行时距增长速率,天门、黄石和咸宁市出行时距增长速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其周边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区位 可达性 GI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