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
2022(1)
2021(2)
2020(1)
2019(2)
2018(2)
2017(3)
2016(3)
2015(6)
2014(4)
2013(2)
2012(4)
2011(4)
2010(2)
2009(2)
2007(1)
2005(1)
2002(2)
2001(1)
2000(1)
作者
(10)
(10)
(7)
(5)
全胜(5)
(5)
(5)
(5)
(5)
景云(5)
(5)
(5)
(5)
(4)
(4)
(4)
(4)
(4)
(4)
(3)
(3)
(3)
(3)
(3)
(3)
(3)
(3)
(3)
(2)
(2)
学科
(11)
经济(11)
方法(8)
数学(7)
数学方法(7)
土地(6)
气候(6)
(5)
历史(4)
历史气候(4)
变化(4)
气候变化(4)
分析(3)
(3)
(3)
管理(3)
(3)
耕地(3)
计算(3)
资源(3)
问题(3)
世界(2)
世界经济(2)
(2)
水文(2)
生态(2)
生态学(2)
中国(1)
事业(1)
人事(1)
机构
学院(36)
大学(34)
科学(21)
研究(20)
中国(18)
地理(17)
(17)
研究所(17)
(15)
(13)
理学(13)
中国科学院(12)
实验(12)
实验室(12)
科学院(12)
北京(11)
理科(11)
重点(11)
(10)
师范(10)
(10)
资源(10)
师范大学(9)
理学院(9)
管理(9)
管理学(9)
农业(8)
环境(8)
管理学院(8)
(8)
基金
科学(27)
项目(27)
国家(24)
基金(24)
(24)
科学基金(22)
自然(21)
自然科(21)
自然科学(21)
自然科学基金(21)
研究(17)
基金项目(16)
中国(14)
学院(12)
中国科学院(9)
(9)
科学院(9)
(8)
资助(8)
课题(7)
重点(7)
2(6)
专项(6)
(6)
创新(6)
(6)
教育(6)
计划(6)
(5)
变化(5)
期刊
资源(12)
科学(11)
学报(10)
自然(8)
自然资源(8)
地理(7)
(7)
理科(7)
经济(7)
进展(7)
(5)
研究(5)
中国(4)
问题(4)
农业(3)
(3)
实践(3)
理论(3)
经济问题(3)
(3)
世界(2)
(2)
价格(2)
农村(2)
(2)
学刊(2)
技术(2)
技术经济(2)
教育(2)
(2)
共检索到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俊  叶瑜  魏学琼  
过去300 a耕地变化重建是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华北地区河湖演变对历史土地开垦的影响需要在历史耕地重建时予以考虑。论文基于清代地方志、民国统计资料和现代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量化坡度和历史时期潜在耕地垦殖率因子,建立宜垦性模型,重建过去300 a白洋淀与大清河上游南部流域5个时间断面上空间分辨率为1km×1 km的耕地变化,并结合大清河南支的河道变迁和白洋淀演变过程分析了县域尺度下河道变迁、湖群演变对土地开垦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300 a来研究区开垦范围向山区扩展,开垦强度不断加深,平均垦殖率由1646年的0.162增至1980年代的0.579;②白洋淀收缩为安新、容城、任丘、高阳和蠡县土地开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清中后期5县垦殖率较同期周围县高约3%~40%不等,且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周围县;③古河道为肃宁、河间、任丘和安国的土地开垦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改道后肃宁、河间和任丘的垦殖率分别增长为原来的2.12、2.6和2.86倍;安国垦殖率增长了37%,为同期增长最为显著的县;④新河道虽会冲毁部分土地,但泛滥区却能为土地开垦提供物质基础,故途经地垦殖率有增有减,蠡县和高阳的垦殖率分别增加为原来的1.80倍和1.88倍,望都、清苑垦殖率分别增加3%、4%,定州垦殖率减少4%。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美娇  何凡能  肖冉  
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数据,对中、美、巴、印四国过去300年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四国耕地总量在过去300年均呈持续增长态势。中国和印度土地垦殖历史悠久,其中,中国在1700-1980s耕地面积增加了68.21×104km2,印度在1700-2000年增加了131.28×104km2,为中国的1.92倍;美国和巴西虽然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其中,美国在1700-1950年的250年间耕地面积增长了190.87×104km2,分别是中国、印度增量的2.80倍和1.46倍;巴西在1700-2000年增加了64.57×104km2,其中近百年的增量为62.82×104km2,超过了同期其他三国的增加量。2从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看,近300年来,中国和印度均是在已有耕地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向高原及山地丘陵地区扩展;而美国在"西进运动"的影响下,耕地大规模向中西部拓殖;巴西随着向北西部开发的推进,北部、西部地区的耕地急剧增加。3过去300年推动四国土地垦殖发展最直接的驱动因素是国家政策,但就根本驱动因素而言,中国和印度是人口,而美国和巴西则是国家财政;在农技发展取向方面,中国和印度选择了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而美国和巴西则选择了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绪红  薛樵风  周寅康  
作为拓垦过程和人地交互作用显著的代表性区域,对台湾省历史耕地时空变化重建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海峡两岸历史土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基于历史文献和统计年鉴,以历史人口数据为代用资料,分析了耕地和人口记录特征后,综合采用引用替代、线性内插、隐匿系数修正法、人均耕地系数法和余粮规模检验等方法,估算和订正了近300年来中国台湾省历史耕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台湾省耕地总量,由荷据时期的0.91×104hm~2增长到当前的79.30×104hm~2,增加了近86.60倍,阶段特征大体呈先增加后持续减少的态势,清前中期呈平稳低速增长,日据时期呈快速波动增长,国民党治台后中前期呈波动缓慢增长,中后期呈逐步降低态势。(2)百年尺度下,台湾省水田和旱田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水田规模呈先增加再波动后逐步减少的态势,旱田呈先增加再减少而后逐步增加的态势;1931年以前,旱田比例均高于水田,峰值期高了3%~5%;之后,水田比例超过旱地,居于优势地位,1936—1965年水田比例平均高于旱田22.23%。(3)台湾省的土地垦殖过程具有空间拓展性和区域不平衡性,土地开垦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西往东的发展过程;台南地区是最先被开垦的区域,其后依次是台中和台北,台东地区是最后才被垦殖的区域;台南地区的垦殖强度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最高时达36.71%。(4)HYDE数据集与本文结果均呈逐步上升态势,但两者耕地规模和变化过程差异显著,国际数据集并不能反映近300年来台湾省耕地变化的客观史实。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瑜  方修琦  张学珍  曾早早  
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草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300年来,耕地扩张、森林砍伐、草地退化等所导致的显著土地覆盖变化会通过对陆-气之间碳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改变,进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该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原始潜在植被恢复等方法,结合驱动力分析,重建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自然覆盖变化状况。可提供空间分辨率至县、时间分辨率约为100年的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数据,为气候模拟、碳排放估计等相关研究提供真实的历史数据;得到对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特征的认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草地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约15%、10%;18—19世纪,东北的天然植被覆盖几乎处于原始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保  周清波  施雅风  
采用重建的合肥年冬季温度序列和降水序列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过去 30 0年的气候变化。在温度序列中 ,18世纪的大部分 ,19世纪中期和 2 0世纪的温度较为温暖 ,最暖的十年出现于 1990s ,而最冷的年代为 1870s ,该温度序列与邻近其它地区重建的温度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序列显示年至多年尺度的气候波动 ,湿期发生于1730s~ 176 0s ,1844~ 185 4年 ,186 6~ 1910年 ,而干期出现于 180 6~ 182 5年 ,185 5~ 186 7年 ,以及 2 0世纪的大部分。温度和降水间的关系表明 ,在年至十年尺度上 ,该地区气候变化主要以暖干或冷湿为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景云  孙迪  刘可邦  郝志新  张学珍  葛全胜  
2016年6—7月,长江流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而该时段内梅雨因其强降水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雨量集中等特点成为主要致灾因子。论文利用历史文献和观测资料,构建了1736年以来异常丰梅事件年表,分析了其长期变化特征及与El Ni?o事件的统计关系,并诊断了El Ni?o造成异常丰梅事件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736—2016年间共发生44次异常丰梅事件(含21次特大梅雨事件),其中1900年代、1910年代、1990年代是异常丰梅事件最为频繁的3个时段;与2016年梅雨特征相近的特大梅雨事件有21次。过去300 a间,异常丰梅事件与El Ni?o存在较好的对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士成  张镱锂  何凡能  
网格化的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可为历史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估算了1910年,并订正了1950-2000年青海和西藏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基于现代耕地空间格局,量化了海拔高程和地面坡度与耕地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历史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将1910、1960、1980和2000年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带入网格化重建模型,得到了4个时间断面的耕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青藏两省耕地面积1910-1950年稳定,1950-1980年快速增加,1980-2000年基本稳定,略有降低。就空间格局而言,1960-1980年,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土地开垦范围的扩张和垦殖强度的增长在过去百年最为明显。模型检验表明,模型重建的2000年耕地空间格局与2000年遥感数据相关系数达0.9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巨佳   覃军   李骁锐   陈存昕  
以长江中上游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洪水题刻和现代水位数据重建该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年,分析不同时期洪涝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用历史文献和题刻重建得到截止到建国前的45个洪涝年,平均18 a发生一次,洪涝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2)现代器测水位数据对重建的洪涝年延长至2002年,补充了1954、1981和1998年3个年份,得到了一份1153~2002年长江中上游流域完整的洪涝年表;(3)对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和气候背景分析发现,近千年来长江中上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近两百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洪涝年的发生频次和发生机理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主要是由于二者气候差异造成的冷暖、季风和降雨带的不同,现代暖期则主要是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增无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丁木  黄小梅  秦宁生  
论文利用采自黄河源区的两个样点的祁连圆柏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年表,分析了树木生长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7月的平均流量与树轮宽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0.73。由此重建了黄河源区过去390 a来的流量变化,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高达53.6%。重建序列大体经历了7个丰水期和10个枯水期。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存在着42、18和2~4 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区域对比结果表明,重建结果与周边其他基于树轮资料的重建序列的干湿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论文重建序列的准确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丁木  黄小梅  秦宁生  
论文利用采自黄河源区的两个样点的祁连圆柏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年表,分析了树木生长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7月的平均流量与树轮宽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0.73。由此重建了黄河源区过去390 a来的流量变化,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高达53.6%。重建序列大体经历了7个丰水期和10个枯水期。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存在着42、18和24 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区域对比结果表明,重建结果与周边其他基于树轮资料的重建序列的干湿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论文重建序列的准确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建国  汤放华  
分析了传统城市地域特色形成的内在原因以及使现代城市地域特色日渐消失的影响要素,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城市地域特色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未来城市地域特色是基于新技术、新材料运用,以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特定地域环境下应具有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形式,强调应该是什么,而非模仿传统的像什么的一种地域特色。指出应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对待城市的地域特色。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楠   李义博   陶福禄  
海河流域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人口密集、长期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剧了该区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海河流域径流、泥沙以及氮磷流失的影响,不仅可为流域水沙灾害的预警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理解流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1985—2015年海河流域气候、土地利用、蒸散发(E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六个子流域中,各变量(ET、NDVI、NPP、径流、泥沙、氮磷等)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2)温度和降雨直接影响径流,从而间接地影响泥沙和氮磷流失;(3)蒸散发受到温度和降雨影响,直接影响径流,并间接影响泥沙和氮磷流失。由此揭示了过去3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机制,对于理解流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景云  文彦君  方修琦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敏霞  张学珍  荆文龙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论文采用BCC-CSM1-1模拟的过去千年(850—2012年)气候与水文变化数据,基于Budyko假设与傅抱璞公式开展了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小冰期(LIA)和现代暖期(MWP)黄河中、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在3个气候特征期之间,上游地区径流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同,MWP时期径流最高,LIA时期径流最低;中游地区径流则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反,LIA径流最高,MCA径流最低。(2)径流对各因子的敏感性不仅存在地理差异,而且受特征期之间气候冷暖转变的影响。中游地区径流对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上游,且在冷转暖过程中的弹性系数(绝对值)略大于暖转冷过程。同时,持续偏暖过程中、上游地表变化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均明显大于暖转冷与冷转暖过程。(3) 3个特征期之间径流差异主要由降水主导,地表变化影响甚微,但潜在蒸发的作用存在地域差异,上游地区潜在蒸发部分抵消了降水变化的贡献而中游地区潜在蒸发则加强了降水导致的径流变化。研究量化了黄河流域各因子对过去千年百年尺度径流变化的贡献,明确了不同气候转变期各因子贡献的差异,为更好地研究径流量多尺度变化及其成因奠定了基础。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G·W·科勒德克  余菁菁  
1989年东欧剧变后,10个加入欧盟的后社会主义东欧国家开始了转型的进程,现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些国家要成为完整的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以波兰这样的后社会主义国家为例,过去20年间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假如以前的目标制定更加准确,社会体制改革不只是自我完善而是为了实现更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更高的目标,努力弥补历史造成的落后,那么今天的生活应该会更好;如果在后20年注意防范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未来的生活同样更值得期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