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8)
- 2023(5143)
- 2022(4248)
- 2021(3846)
- 2020(3123)
- 2019(6817)
- 2018(6366)
- 2017(11818)
- 2016(6484)
- 2015(6695)
- 2014(6293)
- 2013(6103)
- 2012(5435)
- 2011(4821)
- 2010(4566)
- 2009(4154)
- 2008(3954)
- 2007(3266)
- 2006(2747)
- 2005(2181)
- 学科
- 济(23841)
- 经济(23810)
- 业(18719)
- 管理(18412)
- 企(14025)
- 企业(14025)
- 方法(11811)
- 数学(10828)
- 数学方法(10773)
- 农(7722)
- 财(6798)
- 贸(6485)
- 贸易(6485)
- 易(6346)
- 中国(6119)
- 学(5988)
- 业经(5586)
- 农业(5465)
- 技术(4569)
- 环境(4399)
- 务(4268)
- 财务(4267)
- 财务管理(4263)
- 制(4074)
- 企业财务(4071)
- 产业(4049)
- 地方(3609)
- 划(3595)
- 银(3563)
- 银行(3526)
- 机构
- 大学(92217)
- 学院(91330)
- 济(37784)
- 经济(37248)
- 管理(35519)
- 研究(32265)
- 理学(32263)
- 理学院(31897)
- 管理学(31362)
- 管理学院(31226)
- 农(24881)
- 中国(22702)
- 科学(22688)
- 农业(20256)
- 业大(19951)
- 京(18192)
- 所(17292)
- 研究所(16459)
- 财(14895)
- 中心(14205)
- 农业大学(13872)
- 财经(12843)
- 江(12360)
- 经(11899)
- 经济学(11826)
- 院(11679)
- 经济学院(10982)
- 经济管理(10754)
- 北京(10562)
- 室(10470)
- 基金
- 项目(71852)
- 科学(56096)
- 基金(54102)
- 家(50851)
- 国家(50427)
- 研究(44596)
- 科学基金(42114)
- 社会(30585)
- 基金项目(29524)
- 自然(29516)
- 社会科(29110)
- 社会科学(29101)
- 自然科(28883)
- 自然科学(28868)
- 自然科学基金(28400)
- 省(27785)
- 划(24289)
- 资助(20860)
- 教育(19631)
- 重点(16496)
- 计划(15891)
- 创(15533)
- 部(15473)
- 编号(15360)
- 发(15082)
- 科研(14758)
- 业(14656)
- 创新(14580)
- 科技(14193)
- 国家社会(13518)
共检索到116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丽 程遐年
同期从虫源迁出地和迁入降落地采集待迁出与迁入、尚未产卵的成虫,分别在实验室单对接虫、饲养、产卵及田间笼罩繁殖,比较了褐飞虱迁飞对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虫源地迁出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233.7±78.6)粒,迁入种群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379.5±63.2)粒,经长距离迁飞后平均产卵量增加62.4%。田间笼罩饲养,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稻株上二者的单对繁殖量分别为(53.5±37.9)头、(186.7±72.8)头和(139.0±73.2)头、(264.8±70.9)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初步说明,长距离迁飞对褐飞虱的生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生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干金 徐显浩 张海亮 朱敏 崔旭红
【目的】明确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成虫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种群发生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初羽化24 h内的褐飞虱成虫,辨别雌、雄后放入平底玻璃管内,每管5对,置于水浴循环仪中进行高温暴露处理,设置6个靶标温度,分别为33、35、37、39、39.5和40℃,误差范围0.02℃。高温处理时以25℃为起点温度,然后以0.1℃/min的速度上升至靶标温度,待靶标温度恒定后,在靶标温度下处理2 h。处理结束后,将褐飞虱转移到25℃的人工培养箱中,1 h后观察记录其存活情况,以未经过高温处理的褐飞虱成虫为对照。随后研究其存活率、产卵量及后代存活能力是否发生变化。【结果】33—37℃...
关键词:
褐飞虱 高温暴露 存活 生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极益 包云轩 樊多琦 王海扣 程遐年
借鉴现代统计──天气理论中的大气传输与扩取模型,对褐飞虱秋季回迁的轨迹进行模拟,计算了回迁昆虫在高空1000m(实际飞行高度)和1500m(以往传统的计算高度)的迁飞轨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高度的轨迹在迁飞方向、迁飞速度和迁飞距离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迁飞风场和迁飞温度场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1000m高度的迁飞轨进模拟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昆虫迁飞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导致1000m和1500m两高度轨迹差异的背景环流进行了归类,定性地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对两高度迁飞轨迹方位角差、迁飞速率差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淑文 戴华国
蔗糖、甲硫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是白背飞虱若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褐飞虱取食过的稻茎中蔗糖含量降低 ,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 ,由此破坏了稻茎中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 ,导致稻茎的营养条件恶化。以此稻茎喂饲白背飞虱 ,造成若虫死亡率上升 ,发育历期延长 ,但对白背飞虱性比及短翅率影响不大。说明这两种飞虱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竞争关系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褐飞虱 营养需求 营养竞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树广 程遐年 张孝羲
研究了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在 9个水稻品种上的变化。结果显示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若虫期的存活率和成虫期的产卵量及产卵量的日分布规律上 ,对若虫的发育速率和成虫的寿命影响不明显。各生物学参数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表现不一致 ,说明水稻的抗褐飞虱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品种 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清 王荫长 韩召军 顾正远 高家骅
应用稻苗生物测定法,比较了水稻抗虫品种南京14号、IR28,感虫品种南京11号、TN1和汕优63,非寄主植物种草对褐飞虱定向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用多聚乙烯膜包被以阻断寄主挥发物时,褐飞虱栖息率在稗草上增加,在感虫品种南京11号、TN1和汕优63上减少,在抗虫品种南京14号和IR28上无变化,推断稗草上有挥发性驱避物质,三个感虫品种上有挥发性引诱物质,而两抗虫品种上缺少引诱褐飞虱栖息的挥发物;南京14号显著影响了褐飞虱的产卵行为和卵孵率,这是由于叶鞘内营养因子对成虫不适所致。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品种 抗性 定位 产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永林 沈晋良 陈峥
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三唑磷对褐飞虱的毒力, 并用其亚致死剂量 (约为 L C1 ) 处理褐飞虱三龄若虫, 存活若虫饲养至羽化后按翅型分成单对继续饲养, 观察并记录其繁殖力。结果表明, 三唑磷处理三龄若虫对其存活的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的产卵均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如施用三唑磷防治水稻螟虫会促使褐飞虱在本地和迁入地猖獗发生。为此, 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三唑磷防治水稻螟虫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三唑磷 褐飞虱 繁殖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亦红 韩召军 张小敏 庞超
用水稻敏感品种TN1和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Mudgo ,ASD7和RathuHeenati饲养稻褐飞虱 (Nilaparvatalu gens) ,研究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体内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在 3种抗性品种上饲养一代后 ,其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种上的试虫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然而 ,取食Mudgo和ASD7的雌成虫之间酯酶活性达到显著性差异 ;取食Mudgo和RuthuHeenati的雄成虫酯酶的Km 值分别为取食TN1的 2 78和 2 5 8倍。褐飞虱体内酯酶活性还因其生物型的不同而异。对褐飞虱生物型 1和生物型 2个体酯酶活力分布的测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水稻品种 代谢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加勤 王荫长 尤子平
褐飞虱在扑虱灵连续处理后,雌雄成虫生殖前期的数种代谢酶离体活力都发生了异常改变,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紊乱,如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率超过10%的,在雌虫体内有6种;雄虫体内的达10种,其中有4种变化率超过30%.处理后,雌、雄虫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蛋白质量者低于对照;稻株茎部,.对褐飞虱繁殖力有决定作用的酪氨酸、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分别比对照低21.68%,9.62%和3.86%,而甘氨酸比对照高5.52%.
关键词:
扑虱灵 褐飞虱 水稻 代谢紊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遐年 张孝羲 程极益
1988和1990年秋季,在南京市郊江浦县用超高频雷达、气球拖带空中捕虫网及田间笼罩,对褐飞虱秋季回迁进行了研究。江浦县位于中国东部江淮稻区,以种植单季中、晚稻为主(中稻占70%),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褐飞虱长翅型成虫迁出从8月末到9月末逐渐增多。9月中旬,季风转为东北风占优势时,正待迁飞的虫群数量达到高峰,东北风被台风加强时,回迁尤为加快。9月间季风风向的这一转变,对褐飞虱后代的存续是重要的,它保证了迁飞虫群大部分被带到适宜冬春季繁衍的地方。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雷达观察 轨迹分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珊珊 孟玲 李保平
迄今针对CO2浓度和氮肥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影响研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检验假说:CO2浓度升高和氮肥增加将不利于褐飞虱的个体发育和生殖。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设置CO2水平(390和780μL.L-1)和氮肥水平(20、40、80、120和160 mg.L-1),观察其对褐飞虱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和氮肥量对褐飞虱卵和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虫生殖力以及雌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与当前CO2浓度(390μL.L-1)相比,在CO2浓度升高处理下褐飞虱生长和生殖随氮肥量的增加表现为:1)卵历期显著延长;2)若虫存活率降低,从低氮肥水平(20 mg.L-1)下的77...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O2 氮肥 褐飞虱 生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永跃 黎坚 梁广文1
经过连续 3a的田间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 :广东省双季晚稻田稻飞虱田间种群消长曲线基本上为双峰型 ,发生盛期从 9月中旬到 10月上中旬 ;近年来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发生数量比率增大 ,在混合种群的发生趋势中起主导作用 ;稻飞虱混合种群与白背飞虱发生年度间表现为每 6a出现 1个高峰。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褐飞虱 种群动态 晚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从经 戴华国 武淑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华国 宋小玲 吴小毅
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ugens Stal 是亚洲水稻产区发生区域最广、对水稻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国内外有关学者对其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作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学者末永一曾对其精子和卵子的发生作过系统研究,但未对精子和卵子的结构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迄今为止,有关稻褐飞虱精子结构和功能的报道甚少。鉴于精子对生殖的重要作用,作者对稻褐飞虱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