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86)
2023(2498)
2022(2235)
2021(2181)
2020(1944)
2019(4492)
2018(4727)
2017(10169)
2016(5342)
2015(6339)
2014(6249)
2013(6541)
2012(6255)
2011(5825)
2010(6033)
2009(5997)
2008(5799)
2007(5357)
2006(5060)
2005(4659)
作者
(15816)
(13140)
(12981)
(12510)
(8084)
(6112)
(6008)
(4978)
(4857)
(4738)
(4286)
(4209)
(4117)
(4115)
(4026)
(3918)
(3801)
(3799)
(3759)
(3748)
(3373)
(3168)
(3126)
(3032)
(3030)
(2998)
(2959)
(2841)
(2614)
(2559)
学科
(22601)
经济(22562)
(15268)
管理(14411)
方法(10263)
中国(9976)
数学(9472)
数学方法(9435)
(9398)
企业(9398)
(9190)
(7601)
(6475)
农业(5929)
(5826)
贸易(5822)
(5802)
银行(5791)
(5751)
(5621)
(4364)
制度(4244)
(4244)
(4206)
金融(4204)
业经(4122)
(4064)
税收(3854)
(3823)
(3786)
机构
大学(86685)
学院(85212)
(38955)
经济(38175)
管理(32699)
研究(28043)
理学(27792)
理学院(27511)
管理学(27242)
管理学院(27082)
中国(22971)
(20859)
(18473)
财经(16201)
(14616)
科学(14157)
(14023)
经济学(12480)
中心(12442)
北京(12331)
研究所(12242)
(12071)
财经大学(11943)
(11688)
经济学院(11424)
(10926)
师范(10864)
业大(10333)
(9991)
(9452)
基金
项目(47489)
研究(37627)
科学(37257)
基金(34727)
(29190)
国家(28912)
社会(24736)
科学基金(23997)
社会科(23366)
社会科学(23360)
基金项目(18425)
(17170)
教育(17084)
编号(16450)
(14872)
成果(14605)
资助(14227)
自然(13504)
自然科(13117)
自然科学(13113)
自然科学基金(12870)
(11697)
课题(10648)
(10270)
教育部(10242)
国家社会(10217)
重点(10140)
人文(10033)
(9967)
项目编号(9897)
期刊
(45088)
经济(45088)
研究(29931)
中国(15446)
(14052)
管理(11948)
(11160)
(10475)
金融(10475)
科学(10332)
学报(10091)
财经(8337)
大学(8243)
教育(8215)
业经(8152)
经济研究(7671)
学学(7611)
农业(7452)
问题(7197)
(7179)
技术(6410)
(6229)
理论(5669)
商业(5224)
实践(5106)
(5106)
国际(4962)
经济问题(4378)
现代(4285)
技术经济(4254)
共检索到132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曾迪洋   高洋  
在我国流动社会与低生育率的双重背景下,以往研究多关注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状况及其二者间的偏离,尚未将二者建立直接联系来分析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释放与实现。对此,本文基于成本效用理论,通过建构"生育意愿实现度"指标来考察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的影响。研究使用CLDS2016数据并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发现:首先,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迁移次数的增多,生育意愿越不容易得到实现;其次,迁入地生活压力的提高是迁移抑制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机制,生育的“经济空间”越小,生育意愿就越难以实现。本文认为,经济因素是迁移群体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的关键要素之一,破除收入壁垒与降低育儿成本是释放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双重路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昕  
人口的持久性迁移意愿直接影响人口流向以及城镇规模的变化,要改变中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关键是引导人口的迁移方向。本文重点研究住房价格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将住房价格对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细化为购房与租房两方面,采用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等作为变量进行经验研究,结果发现: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均显著;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住房的销售价格已经进入抑制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阶段,而住房的租赁价格尚未进入抑制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阶段。因而,可以利用住房市场价格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来引导人口流向,因城施策合理选择住房保障的范围和方式,使住房政策成为引导人口迁移的手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玉兰  
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利用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工厂权益保护的调查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童年期迁移经历对其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的影响。数据表明,童年期有迁移经历的与没有迁移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成年早期生命历程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均有显著的差异,迁移类型、迁移时机和迁移持续期对新生代农民工成年早期生命历程有持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后来生命历程事件的发生模式以及个人收入的决定因素之中。整体看来,儿童随父母一起迁移对其成年早期的生活机会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随父母一起长期迁移比长期的父母单独迁移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更好,这主要与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工家庭社会支持模式的变化有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程度依次是"长期居留""家庭团聚""户籍转换"和"置业安家"。迁入地拉力越大、个体能力越强、家乡羁绊与迁移阻力越小,则其永久迁移意愿越强烈;而来自迁出地及家庭的推力仅能提高其"户籍转换"意愿;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和"置业安家"意愿主要受到"能力"机制影响,"家庭团聚"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拉力"机制决定。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决策已主要遵循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逻辑,而不再是生存理性逻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田丽慧  李逸飞  何鑫  
文章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运用能够消除房价内生性问题的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房价上涨对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和拓展性研究。研究发现:第一,高房价会导致青年流动群体迁出本地,即使政府提供稳定的职业也不能改变其迁出意愿,相反,高房价会增加中老年群体的居留意愿。第二,高房价会阻碍青年流动群体在本地落户的意愿,但是优惠住房政策能够有效减少高学历青年流动群体的流失。第三,高房价不是流动人口返乡的关键性因素。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乾  
利用五城市1076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迁移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迁移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迁移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迁移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俊峰  杨轩  
对农民工迁移意愿进行考察是分析农民工流动趋势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影响力大、有代表性的研究仍比较欠缺。通过回顾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民工迁移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与归结,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静  秦玉春  王敬博  戴昕晨  
工业化之后,技术进步带来人力资本需求增加,引致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和性别收入差距缩小,对生育率产生负向影响,构成了人口转型的理论取向。考察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上述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机会成本效应。表现为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性别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进而造成女性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生育意愿降低。二是“数量-质量”替代效应。即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引致生育观念发生转变,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质量,而非子女数量,使得子女教育投入增加,生育意愿弱化。最后,基于生育率伴随女性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下降这一规律,提出围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要求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舜   韩雷  
新兴技术变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对生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厘清机器人使用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内在逻辑,并综合使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公布的机器人安装数据和2018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8)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机器人使用降低了女性生育意愿,该结论在使用双重机器学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及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机器人使用降低女性生育意愿的机制是谈判地位效应;(3)机器人使用对体制外的就业部门、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受宗族文化影响强的家庭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更大;(4)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变革改变了家庭生育偏好,说明机器人使用有助于缓解性别比例失衡。同时,机器人使用还冲击了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提高了女性在生育决策中的自主性。为此,可以通过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充分发挥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经济高质发展的推动作用,缓解性别比例失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董昕  
解决中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意愿,尤其是持久性迁移意愿。文章以房租收入比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住房支付能力对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房租收入比对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显著,而且存在拐点。在拐点之前房租收入比与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在拐点之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在拐点之前,相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住房租赁价格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房租收入比对迁移意愿并不显现出负向影响,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倾向于选择住房价格较高的大城市,而不是住房价格较低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陈诚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晶  徐苑瑜  
本文以方言多样性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方言多样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入地的方言多样性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低。这种影响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稳定性不高、主动流动以及跨省或者跨方言区流动的群体更加明显。如果流入地包容性较好,制度较完善,方言多样性对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阻碍作用会被削弱。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方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认同效应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发展,进而影响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侯红娅  杨晶  李子奈  
以对农村已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和城市化迁移意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据此提出了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