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4)
- 2023(17107)
- 2022(14125)
- 2021(13253)
- 2020(11268)
- 2019(25386)
- 2018(24992)
- 2017(48336)
- 2016(25940)
- 2015(28927)
- 2014(28327)
- 2013(27564)
- 2012(24879)
- 2011(22220)
- 2010(22167)
- 2009(20227)
- 2008(19573)
- 2007(17168)
- 2006(14677)
- 2005(12529)
- 学科
- 济(103306)
- 经济(103160)
- 业(78077)
- 管理(70691)
- 企(56297)
- 企业(56297)
- 农(48830)
- 方法(48124)
- 数学(43122)
- 数学方法(42404)
- 农业(32351)
- 财(26335)
- 中国(26101)
- 业经(25988)
- 制(21198)
- 学(20492)
- 贸(19086)
- 贸易(19079)
- 易(18650)
- 地方(18151)
- 技术(17007)
- 银(15760)
- 务(15709)
- 银行(15709)
- 财务(15647)
- 财务管理(15612)
- 理论(15582)
- 体(15079)
- 融(14996)
- 金融(14992)
- 机构
- 学院(361324)
- 大学(358220)
- 济(145784)
- 经济(142985)
- 管理(140659)
- 理学(123757)
- 理学院(122433)
- 管理学(119890)
- 管理学院(119259)
- 研究(117429)
- 中国(88306)
- 农(79566)
- 科学(74712)
- 京(72939)
- 财(64799)
- 业大(62487)
- 农业(61975)
- 所(58670)
- 中心(56053)
- 研究所(53923)
- 财经(52452)
- 江(51824)
- 经(48156)
- 范(45163)
- 经济学(44644)
- 师范(44572)
- 北京(44318)
- 院(41859)
- 州(40882)
- 经济学院(40477)
- 基金
- 项目(257043)
- 科学(202909)
- 基金(188989)
- 研究(182024)
- 家(168172)
- 国家(166534)
- 科学基金(142519)
- 社会(117194)
- 社会科(110897)
- 社会科学(110868)
- 省(100963)
- 基金项目(100223)
- 自然(94537)
- 自然科(92428)
- 自然科学(92399)
- 自然科学基金(90758)
- 划(85042)
- 教育(83699)
- 资助(76399)
- 编号(72162)
- 重点(57897)
- 部(56801)
- 成果(56555)
- 发(54717)
- 创(54316)
- 创新(50788)
- 科研(50228)
- 国家社会(49211)
- 课题(48991)
- 教育部(48356)
- 期刊
- 济(154179)
- 经济(154179)
- 研究(95104)
- 农(79058)
- 中国(67558)
- 学报(63182)
- 科学(56959)
- 农业(53578)
- 财(49261)
- 大学(48597)
- 管理(48264)
- 学学(46635)
- 教育(33604)
- 融(32283)
- 金融(32283)
- 业经(31375)
- 技术(30549)
- 业(26867)
- 财经(25269)
- 经济研究(23817)
- 经(21647)
- 问题(21431)
- 版(20255)
- 科技(17933)
- 业大(17922)
- 统计(17319)
- 技术经济(16746)
- 世界(16543)
- 策(16477)
- 商业(15749)
共检索到509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学义 廖煜娟
基于包含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的810份调查问卷,采用描述分析、交叉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探析迁移模式对已婚农民工家庭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已婚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居住方式呈多样化,家庭规模以3人为主,绝大多数租房居住。举家迁移的家庭其家庭结构较完整、私密性较高;家庭成员间权利义务一致性较高的家庭拥有较平衡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从而有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最后指出应从强化政府责任、改变政策目标对象、培育家庭造血功能、重申家庭价值等方面着手,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已婚农民工家庭发挥家庭功能的政策体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宁宁 周正
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学校适应量表对9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村留守家庭所属中间型和极端型比例过高,家庭“松散”和“僵硬”问题突显;(2)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水平不高,非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上的适应情况显著高于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据此,可以通过培育家庭亲子关系、重视家庭经验习得、增强父母教育卷入等方式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而促进其学校适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本文基于在杭州务工的543名农民工1995~2008年的追述式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态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4年中,杭州外来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发生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夫妻携子女迁移的情形日益增多,人口迁移间距越来越短,入迁居住方式更加城市化。除了个人特征外,以新迁移理论为依据的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行为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素琼 张广胜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随迁、携配偶随迁会提升城市农民工幸福感,而非家庭化迁移则对城市农民工的幸福程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农民工的这一家庭化迁移历程有利于其真正在城市稳定迁居,实现市民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素琼 张广胜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兵宽 刘启辉
为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184名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家庭亲密度与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呈正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呈负相关;家庭适应性与兴奋性、敢为性呈正相关,与独立性、紧张性呈负相关。(2)敏感性和独立性两人格特征上存在家庭类型差异:极端型家庭与平衡型家庭在敏感性上有显著差异,平衡型家庭与中间型家庭在敏感性上有显著差异;平衡型家庭与中间型家庭在独立性上有显著差异。(3)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适应与焦虑都有较强的预测性,家庭亲密度越高的大学生越具有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生活适应越顺利。
关键词:
人格特征 家庭亲密度 家庭适应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健 张东辉
文章基于我国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影响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扩展的O-B分解结果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及宏观环境政策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对于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影响最大,其中工资收入是决定性因素。家庭特征和地理因素对不同的迁移模式影响不同。外部宏观环境及政策对于城镇农民工的迁移模式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农民工 迁移模式 影响因素 O-B分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中辉 李旻
在对前人关于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研究基础上,结合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劳动力转移问卷调查,对农村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研究了家庭迁移对农村已婚妇女就业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迁移 农村已婚妇女 就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战文
本文针对目前农民工家庭成员有序迁移和代际迁移交互影响的现象,基于山东省农民工家庭调研数据,立足研究家庭成员间有序迁移的时间间隔,实现农民工家庭有序迁移与代际迁移现象的分割研究,并探索影响有序迁移和代际迁移动态演进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工家庭首个农民工迁移表现出与中国农民工流动的宏观趋势和代际特征密切相关的三阶段特征;首个农民工的个体特征不仅影响到自身迁移,还决定后续成员迁移的实现;农民工家庭处于生命周期前、中、后期时,家庭成员结构、年龄结构和支出结构均对迁移产生不同影响,也反映出第一、二代农民工家庭和农民工家庭内第一、二代成员迁移对成员有序迁移直至举家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熊景维 钟涨宝
社会理性是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重要动力机制。本文利用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研究假说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社会理性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的异性朋友数对其配偶随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工配偶随迁对其子女随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满足核心家庭成员生理或情感上"失依"的需求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第二,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的亲属规模对其配偶随迁和子女随迁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体现了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强化亲缘关系支持、构建城市社会网络支点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第三,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对其配偶随迁、子女随迁、随迁子女数和在...
关键词:
农民工 家庭化迁移 社会理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钱文荣 张黎莉
本文探讨了以家庭形式迁移至杭州、宁波、温州三地的农民工工作—家庭关系的维度构成、现状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由工作对家庭产生的冲突、家庭对工作产生的冲突、工作对家庭产生的促进和家庭对工作产生的促进这四个维度构成;他们感受到的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水平较低,而工作与家庭之间的促进水平相对较高;家庭对工作产生的促进和工作对家庭产生的促进均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且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对工作产生的冲突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且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作对家庭产生的冲突则与工作满意度不相关且对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良敏 丁士军
基于推拉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进城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意愿和行为的分析框架,利用2017年课题组在广东和湖北两地950户农民工家庭调查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具有促进作用,相比个人,家庭综合人力资本更显著;永久性迁移行为更依赖于家庭因素,处于子女抚养期的家庭做出永久性迁移的倾向更高,该作用机制在老一代农民工家庭更显著。随着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的增大,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的意愿和行为会弱化,但合理的住房支付能力反而起到强化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洪小良
文章基于北京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城市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外来农民工的流动已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点,1984~2006年,家庭式迁移发生概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除了个人特征外,以新迁移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的家庭因素变量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
农民工 人口迁移 家庭迁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顺莉 赵晓迪 朱俊峰 苗海民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举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半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合理的解释是,当前的半家庭化迁移以配偶随迁为代表,其目标是务工收入最大化,家庭重心仍然在农村老家;只有包括子女在内的核心家庭都举家迁移时,家庭重心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2)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农民工为第一代、流动距离越远,流入的城市区域为东部地区时,家庭化迁移对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越大;当流入城市区域为东北地区时,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无显著影响。(3)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住房状况是家庭化迁移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合的重要中间机制之一,即家庭化迁移使得农民工的住房状况产生分化,进而导致其社会融合产生差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何爽 辛向 李俊丽 滑树红 胡卫民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家庭亲密度、分离-个体化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分离-个体化量表和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对110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中13.2%的积极分离-个体化水平偏低,19%的消极分离-个体化水平偏高;(2)积极分离-个体化和消极分离-个体化与家庭亲密度显著相关,与学校适应显著相关。结论:分离-个体化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适应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