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0)
2023(10500)
2022(8418)
2021(8056)
2020(6557)
2019(15226)
2018(15267)
2017(29308)
2016(15544)
2015(18054)
2014(17914)
2013(17523)
2012(15550)
2011(14232)
2010(14296)
2009(13258)
2008(12987)
2007(11284)
2006(10155)
2005(9320)
作者
(43177)
(36184)
(36048)
(34334)
(23138)
(16995)
(16303)
(14087)
(13898)
(12576)
(12316)
(12111)
(11642)
(11377)
(11304)
(11120)
(10796)
(10370)
(10330)
(10075)
(8994)
(8792)
(8618)
(8318)
(8202)
(7991)
(7819)
(7695)
(7163)
(7161)
学科
(75023)
经济(74956)
管理(42294)
(40226)
方法(32953)
(30587)
企业(30587)
数学(30194)
数学方法(29684)
中国(25243)
(20285)
业经(14694)
(14502)
(13949)
贸易(13938)
地方(13783)
(13623)
农业(13347)
(13116)
(11382)
(10861)
(10782)
银行(10769)
理论(10698)
(10376)
(10374)
金融(10370)
环境(9842)
(9195)
(8967)
机构
大学(226997)
学院(224844)
(102507)
经济(100596)
管理(86961)
研究(79177)
理学(75200)
理学院(74368)
管理学(72906)
管理学院(72502)
中国(61460)
(48991)
科学(45108)
(43678)
(38241)
财经(35502)
中心(34886)
研究所(34876)
经济学(33827)
(32668)
(32172)
北京(31305)
(31110)
经济学院(30419)
(29413)
业大(29364)
师范(29191)
(28538)
财经大学(26607)
(24927)
基金
项目(150987)
科学(121427)
基金(113715)
研究(110116)
(98888)
国家(98202)
科学基金(85327)
社会(74498)
社会科(70794)
社会科学(70778)
基金项目(59055)
(54968)
自然(53539)
自然科(52455)
自然科学(52448)
自然科学基金(51510)
教育(50678)
资助(47555)
(47361)
编号(42544)
(34728)
成果(34182)
重点(33786)
(32567)
国家社会(32532)
(30898)
教育部(30405)
课题(29627)
中国(29376)
创新(29132)
期刊
(109552)
经济(109552)
研究(70151)
中国(44699)
管理(32836)
科学(31764)
(31571)
学报(30449)
(30337)
大学(24628)
学学(23112)
教育(21985)
农业(20743)
(20456)
金融(20456)
技术(19939)
经济研究(19408)
财经(18272)
问题(16152)
业经(16052)
(15951)
统计(13066)
(12864)
世界(12617)
(11928)
(11723)
技术经济(11643)
国际(11522)
现代(10762)
资源(10517)
共检索到332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春亮  李善同  
大城市是否为城镇化道路最佳选择广受争议。本论文以预期人力资本积累替代即期工资收入动机,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形成城市便利性、人力资本区位和城市规模的解释性框架,以2003-2016年272个城市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固定效应和内生性检验证实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则城市规模越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大城市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能力较强且人力资本对城市规模贡献也较大。结论表明,为提高人力资本积累而进行的区位决策将导致大城市规模持续增长,因此增加大城市数量更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洋   高子茗  
针对现阶段中国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由迁移规模快速增长向素质结构调整转变这一现象,从城镇化推进角度作出解释。首先构建理论模型,阐述城市扩张通过影响迁移摩擦和就业市场技能溢价从而影响迁移人口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机制,之后从城乡接合部土地出让视角刻画区县层面的城镇化水平,并匹配CHIP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各地城乡接合部土地出让总量的提高,迁移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呈现“U型”变化,迁移摩擦消减和技能溢价先减后增为其主要驱动。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迁移人口的现有演变特征以及研判未来变化趋势提供一定帮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尤济红   梁浚强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城镇化”,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发展是其关键任务之一,但鲜有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效应。通过合并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呈现差异化,中小规模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获得显著提升,平均效应为3.9%,而试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则无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别从劳动力需求端的地方产业扶持,以及劳动力供给端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在异质性方面,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效应在东西部城市群内的小城市效果更明显,高学历和以雇员身份从事第二产业的流动人口收入提升相对更多。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收入提升效应并非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力自选择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是实质性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富强  王立勇  
本文使用CHNS数据对教育等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决定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对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的"鼓励发展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的效果做出回顾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教育人力资本越高的个体越可能迁移。(2)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教育等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劳动力进入本地非农业部门的可能性大于外出打工,精英大多留在本地。(3)教育对迁移效应的这种结构性差异随时间总体上有朝着增强方向变动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随着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仍倾向于进入本地非农部门,说明"鼓励发展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玉洁  唐震  李倩  
在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个人迁移和家庭迁移已经成为两种主要的迁移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外出务工农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对这两种模式转移的农民家庭人口、资源、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两种迁移模式下农民的状态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侠  
一 城镇人口迁移的模式 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其特点如下: (一)城镇人口迁移进程的被动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一段时期内城镇人口迁移的轨迹曲线是平滑的。然而中国40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历程,则是在大起大落、骤升急降的波动中渡过的(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益丰  孙文浩  费强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产城融合"。城镇化建设并非只有"放弃农业,发展制造业"唯一出路可供选择,依托农业产业链构建,发展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以涉农制造业与涉农生产性服务业为"增长极"形成区域内产业优化、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发展协同演进,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方向。基于3个具有典型性城镇化演进案例的比较研究,证实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旨,以"产业引导"与"生态友好"为发展导向来驱动新型城镇发展,有可能成为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途径。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良性发展依靠市场选择和产业定位,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丛茂昆  张明斗  
以政府全面主导的城镇化思路与实践是一种外生型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造成城镇化效率低下。在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应选择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内生型城镇化模式。本文通过城镇化发展模式全面梳理,系统分析了我国内生型道路及其要素,提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逻辑关系、强化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的发展力度、合理有效分配城市级差地租收益等一系列的内生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戎爱萍  郭卫东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尤济红  周利  朱宁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讨中国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如何影响了流出劳动力的技能结构水平。采用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匹配省区层面的城市体系特征,实证研究发现,越是单中心为主的城市规模体系,流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机制是中国省区现行的中心城市扩张模式以低技能产业为主,不仅没有带来中心城市产业升级,还抑制了其他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使得高技能岗位发展不足。本文揭示了省区空间模式可能影响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浩  张京祥  陈宏胜  
城镇化的发展与"土地红利"及其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未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土地红利"的支撑。文章系统分析了土地红利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演进规律,指出新型城镇化阶段"土地红利"的转型路径不是单一化的,为适应新型城镇化高公共投入并解决以往遗留的城镇化问题,未来应从"调节红利的分配结构"和"增进红利的总量"两大要求出发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转型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春亮  李善同  
文章在区分专用性和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结构纳入拉姆齐效用函数,得出城市便利性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转换效应、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区位效应和城市规模差距扩大的累积效应。文章利用2003~2016年272个城市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为实现存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本区位决策是城市人口规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城市便利性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转换,并使城市规模差距持续扩大。文章认为,提升城市便利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人力资本导向的服务体系、营造人力资本积累变现的良好环境、增强中等城市便利性等措施可满足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和结构优化需求,有助于改变区位决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修岩  倪克金  梁文泉  
人力资本外部性是城市集聚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文使用微观企业数据评估城市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强度,重点从交流频率视角检验了人力资本外部性的产生机制,并量化了其有效辐射距离。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同时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在创意型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等)中溢出效应占据主导,在非创意型服务业(零售、餐饮、运输等)中竞争效应占据主导,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这两种效应叠加后的结果。(2)大城市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人力资本外部性产生的重要机制。(3)人力资本外部性的有效溢出距离十分有限,即使对于创意型服务业来说,人力资本外部性的有效溢出距离也仅为3km左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瑞  刘超  
使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检验了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受益程度,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劳动力市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每提高1%,农民工月收入平均提高4. 3%-11. 4%;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越高;高技能农民工比中低技能农民工更能从人力资本外部性中受益;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从事生产操作类职业以及其他职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高于从事商业服务类职业的农民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侠,王维志  
建国以来学术界和某些实际工作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和特点,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是十分可贵的。但由于缺少完整资料,难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诸如封闭式的城乡人口定居状况是否会妨碍计划性商品经济的发展,控制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如何,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口迁移的本质特点、成因和模式是什么,这些涉及人口发展过程、城市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