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9)
2023(6824)
2022(6094)
2021(5564)
2020(5064)
2019(11812)
2018(11715)
2017(22295)
2016(12949)
2015(14830)
2014(15162)
2013(15208)
2012(14683)
2011(13482)
2010(13756)
2009(12889)
2008(13317)
2007(12407)
2006(10585)
2005(9459)
作者
(42667)
(36143)
(35847)
(34147)
(22923)
(17408)
(16465)
(14064)
(13467)
(13079)
(12516)
(12085)
(11722)
(11582)
(11471)
(11329)
(11235)
(10617)
(10603)
(10431)
(9294)
(9124)
(8886)
(8301)
(8133)
(8128)
(8115)
(8026)
(7542)
(7524)
学科
(54102)
经济(54044)
管理(32622)
(32080)
方法(27407)
(24889)
企业(24889)
数学(24244)
数学方法(23949)
(15579)
(15501)
(13318)
中国(12802)
地方(10765)
(10709)
贸易(10709)
(10376)
农业(10345)
业经(10222)
(9526)
(8667)
理论(8134)
(7985)
财务(7969)
财务管理(7944)
(7864)
银行(7813)
(7730)
金融(7726)
环境(7573)
机构
大学(200338)
学院(197033)
(76544)
经济(74799)
研究(72569)
管理(69747)
理学(59842)
理学院(59048)
管理学(57716)
管理学院(57358)
中国(52263)
科学(49565)
(45432)
(43450)
(40449)
研究所(37328)
农业(36565)
业大(35989)
(34815)
中心(32663)
(31777)
财经(27920)
北京(27152)
(27067)
师范(26691)
(25551)
(25197)
(24450)
经济学(23935)
(23770)
基金
项目(131747)
科学(100472)
基金(93971)
研究(89398)
(85181)
国家(84510)
科学基金(68911)
社会(53879)
(51989)
社会科(50861)
社会科学(50839)
基金项目(49914)
自然(46932)
自然科(45809)
自然科学(45782)
(45072)
自然科学基金(44949)
教育(41596)
资助(39598)
编号(35551)
重点(30842)
成果(30213)
(29182)
(28488)
计划(27343)
科研(26435)
(26313)
课题(25540)
创新(24833)
科技(24732)
期刊
(83406)
经济(83406)
研究(53749)
学报(41957)
(40829)
中国(36912)
科学(35249)
大学(29674)
学学(28266)
农业(27473)
(27464)
管理(22687)
教育(19460)
技术(15792)
(15535)
金融(15535)
(15009)
财经(13790)
经济研究(12871)
业经(12821)
(12280)
(11854)
问题(11703)
业大(11434)
技术经济(10117)
统计(9814)
(9608)
农业大学(9602)
科技(9230)
理论(9116)
共检索到288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颖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佳  汪登强  危起伟  沈丽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孔杰  李世凯  王金乐  曾诗雨  刘霆  
以施氏鲟(Acipense r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线粒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两个层面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在线粒体基因组层面,对3种鲟鱼及未知鲟鱼种类共计119个样品的D-Loop区进行测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构建NJ进化树、计算群体间遗传距离,以鉴定其中30尾未知种类。在核基因组层面,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扩增3种鲟鱼DNA,筛选出特异性标记Ls19和SX226,Ls19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6 bp、130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39 bp、14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4 bp、127 bp;SX226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5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260 bp、273 bp、28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0 bp、182 bp。通过特异条带对未知鲟鱼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0尾未知鲟鱼种类中,有西伯利亚鲟17尾,施氏鲟1尾,达氏鳇1尾,达氏鳇×施氏鲟2尾,施氏鲟×达氏鳇1尾,施氏鲟×西伯利亚鲟8尾。结果表明,特异性微卫星引物Ls19和SX226可以应用于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的纯种及杂交种分子水平种质鉴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若愚   孙博   曹顶臣   孙志鹏   王念民   胡炜   张颖   许式见  
同塘生长差异常常导致鲟养殖产量受损,而肠道菌群是影响鱼类生长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揭示肠道菌群与鲟科鱼类个体生长差异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同批次繁育、同条件养殖的生长速率差异大于体重50%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群体进行了肠道菌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鳇和施氏鲟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在种属间及生长差异群体间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生长快速达氏鳇群体(L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67.0%),生长慢速达氏鳇群体(S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29.5%)和狭义梭菌属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 54.2%);而生长快速施氏鲟群体(L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33.5%)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38.1%),生长中速施氏鲟群体(M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42.6%)、狭义梭菌属1(14.3%)和鲸杆菌属(33.0%)。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细菌是不同生长速率鲟肠道中的主要差异类群。综上可知,鲟科鱼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具有种属差异性和群体差异性,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细菌可能是影响鲟科鱼类生长速率的关键细菌类群。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宋聃  张颖  麦丽坎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仲孟  张露  赵瀚  黄志鹏  柯红雨  段元亮  李强  周剑  
通过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 × A. schrenckii♂)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进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测定,从而对3种鲟鱼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除水分含量外,杂交种肌肉中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及鲜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3种鲟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另外,在杂交种肌肉中检测出亲本含有的18种脂肪酸外,还另外检测出4种脂肪酸,且杂交种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亲本(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棕榈酸(C16:0)、油酸(C18:1n9c)和亚油酸(C18:2n6c)。研究表明,杂交种相比于亲本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生产优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斌  杨军  黄建华  韩文利  何洪超  
通过在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50.26±0.55)g)饲料中分别添加2000 mg/kg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光合细菌和酵母多糖三种微生态制剂,研究其对杂交鲟的生长指标、血液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微生态制剂明显提高了杂交鲟的存活率,其平均增重率分别提高了31.95%、21.06%、45.09%,饵料系数分别降低了22.04%、7.50%、28.49%,蛋白质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22.90%、13.76%、26.61%;各项血液指标得到明显优化,其中,红...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建魁  李文龙  石振广  王云山  陈春山  
对野生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杂交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14.7~16.8℃的条件下,平均全长37.43 cm、平均体重178.9 g的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经过80 d培育后,平均全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1.74 cm和533.1 g。其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1683t+10.942(R2=0.9665);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24.304e0.0129t(R2=0.9421);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7L3.4461(R2=0.99...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书俊  杨先乐  李聃  高鹏  
从患水霉病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肌肉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水霉菌株XJ001。大麻籽上水霉XJ001培养物的形态观察表明,菌丝透明无间隔,分枝少;新孢子囊以层出方式产生或从旧孢子囊根部长出,游动孢子按水霉属方式释放;在7℃、15℃和25℃条件下不能产生有性器官,但能够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电镜观察发现第二孢孢子表面具有大量弯曲的长毛,其在25%GY培养液中呈现出间接萌发。根据形态及生理学特征将水霉XJ001鉴定为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水霉XJ00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对NaCl敏感,当PDA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为1%和2%...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林可君  祁保民  尚迎辉  
通过组织学方法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的胰腺在体内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鲟的胰腺弥散分布于肝内、肠道及胃的周围,以肠道周围分布最多;另外脾脏内也有胰腺分布。肝脏前部无胰腺分布,中部分布较多,后部分布较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袁美云  刘双凤  韩志忠  曲立  董宏伟  
随机选取3月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213尾,分别测定其体质量(Y)和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体宽(X5)、头宽(X6)、眼间距(X7)、体高(X8)、头高(X9)、尾柄高(X10)、尾柄长(X11)共11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施氏鲟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剔除了与体长存在显著共线性的全长、头长、吻长、尾柄长以及回归分析中不显著的体宽、眼间距、头高和尾柄高,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涛  章龙珍  庄平  刘鉴毅  赵峰  高露姣  冯广朋  黄晓荣  
卵裂间隔(τ0)是与温度相关的参数,为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第一次卵裂持续的时间,或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的时间间隔,被广泛用于鱼卵染色体操作中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上。本文研究了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在14~22℃下卵裂间隔τ0与温度的关系,τ0为第一次卵裂(τⅠ)与第二次卵裂(τⅡ)间的时间间隔(τⅡ-τ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τ0随着温度(T)的上升而减小,在14℃下τ0为85.0±1.3 min,22℃下τ0为45.8±2.2 min,两者之间符合线性回归关系:τ0=154.54-4.95T(R2=0.999 0)。22℃为史氏鲟♀×达氏鳇♂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超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红柏  张颖  杨雨辉  叶继丹  孙大江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kD,896kD和924kD;3种鲟鱼Ig...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雪  吕伟华  王红伟  张颖  
为了解下丘脑神经肽(kisspeptin)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殖调控中的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施氏鲟2个kisspep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kiss1和kiss2,并对它们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及时空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氏鲟kiss1基因的cDNA全长为522 bp,编码130个氨基酸;kiss2基因的cDNA全长为518bp,编码149个氨基酸;Kiss1和Kiss2均以α-螺旋和无规则蜷曲为二级结构中的主要元件,且为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分泌到细胞外的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施氏鲟Kiss1和Kiss2具有高度保守区域,与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Kiss1和Kiss2蛋白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施氏鲟kiss1和kiss2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kiss1在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而kiss2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kiss2在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检测显示,在孵化后0~49 d, kiss2的表达量较低,而kiss1的表达量则较高,在孵化后21 d达峰值;随着性腺的发育(孵化后64~199 d), kiss2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在139 d达到最高,随后下降;与kiss2表达模式不同, kiss1的表达量在孵化后184 d达到峰值。以上结果表明, kisspeptin基因在施氏鲟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其调控功能存在差异。本实验为进一步阐明kiss1和kiss2的生理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连伟  卢彤岩  
采用经口灌服的方法,分别用20、50和100 mg.kg-1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连续给药20 d(每天1次),并于给药后第5、10、15和20天测定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肝脏和血清溶菌酶含量有抑制作用;20和50 mg.kg-1组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先诱导后抑制,100 mg.kg-1组则始终表现抑制作用;该药使白细胞数量和细胞吞噬百分比降低,但对白细胞吞噬指数及肝脏和脾脏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可见,达氟沙星使施氏鲟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但对免疫器官的生长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