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5)
- 2023(13365)
- 2022(11557)
- 2021(10995)
- 2020(9186)
- 2019(21628)
- 2018(21786)
- 2017(42429)
- 2016(23204)
- 2015(26314)
- 2014(26482)
- 2013(26246)
- 2012(23894)
- 2011(21614)
- 2010(21840)
- 2009(20129)
- 2008(19388)
- 2007(17268)
- 2006(15293)
- 2005(13219)
- 学科
- 济(96319)
- 经济(96225)
- 业(68137)
- 管理(60039)
- 农(48636)
- 企(46681)
- 企业(46681)
- 方法(44063)
- 数学(38948)
- 数学方法(38227)
- 农业(32482)
- 业经(23820)
- 中国(23249)
- 学(21474)
- 地方(21297)
- 财(19614)
- 制(16747)
- 理论(15756)
- 贸(15501)
- 贸易(15492)
- 易(15036)
- 技术(14646)
- 环境(13856)
- 和(13821)
- 策(13361)
- 发(13284)
- 银(12431)
- 银行(12386)
- 划(12221)
- 教育(12035)
- 机构
- 学院(331285)
- 大学(328125)
- 管理(132891)
- 济(128061)
- 经济(125259)
- 理学(116113)
- 理学院(114877)
- 管理学(112414)
- 管理学院(111860)
- 研究(110334)
- 中国(81694)
- 农(74031)
- 科学(72396)
- 京(70318)
- 业大(59554)
- 农业(56769)
- 所(56756)
- 财(53980)
- 研究所(52068)
- 中心(50994)
- 江(49332)
- 北京(44228)
- 范(43756)
- 财经(43570)
- 师范(43367)
- 经(39655)
- 院(39612)
- 州(39358)
- 经济管理(36813)
- 农业大学(36178)
- 基金
- 项目(232134)
- 科学(180973)
- 研究(168002)
- 基金(166254)
- 家(146367)
- 国家(145124)
- 科学基金(123551)
- 社会(102768)
- 社会科(96872)
- 社会科学(96840)
- 省(93018)
- 基金项目(88739)
- 自然(82359)
- 自然科(80420)
- 自然科学(80404)
- 自然科学基金(78907)
- 划(77169)
- 教育(76705)
- 编号(70427)
- 资助(69357)
- 成果(55832)
- 重点(51798)
- 部(50184)
- 发(50047)
- 课题(47797)
- 创(47667)
- 科研(44479)
- 创新(44369)
- 计划(42453)
- 大学(42320)
- 期刊
- 济(143089)
- 经济(143089)
- 研究(91575)
- 农(74295)
- 中国(62489)
- 学报(57561)
- 科学(52658)
- 农业(50540)
- 管理(44611)
- 大学(43980)
- 学学(41832)
- 财(37906)
- 教育(36991)
- 技术(30079)
- 业经(29643)
- 融(27311)
- 金融(27311)
- 业(24060)
- 问题(19987)
- 经济研究(19894)
- 财经(19781)
- 版(17909)
- 科技(17572)
- 业大(17197)
- 图书(16798)
- 经(16711)
- 技术经济(16648)
- 林业(15871)
- 资源(15837)
- 理论(15380)
共检索到477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世忠 郭浩 李树民 陈国山 谭学仁 胡万良 高大鹏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ecological optimum, the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with four management models,i.e. agroforestry, forest herbs, forest medicinal crops and forest fruit trees were studied in western Liaoning. The results showed, ...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苏增建 余树全 周国模
浙江省气候条件优越,经济林资源丰富,尤其近年来生态型商品林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人为原因和自然因素使许多林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商品林的健康发展。以柑橘林、板栗林和竹林为重点,系统阐述了浙江省内外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期找到适宜浙江省商品林的综合水土保持技术,真正做到寓生态效益于经济效益之中,使浙江省生态型商品林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参5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迪 关德新 袁凤辉 王安志 金昌杰 吴家兵
以辽西杨树-烟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对杨树-烟草复合系统的杨树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对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净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杨树液流速率具有明显的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并具有从6月到9月逐渐降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6月液流速率月平均的日变化峰值为5.77×10-3cm/s,9月下降至2.34×10-3cm/s。相关分析表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是杨树液流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风速和土壤温度次之,土壤湿度影响最小,并建立了依据环境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逐步回归模型。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很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强 王礼先 洪惜英
本文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入渗、土壤水分动态以及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量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整地工程的效益进了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是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进而增大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同时改善了土壤入渗性能,为土壤水分的贮存和保持创造了条件.整地工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工程土壤水分具有年内变化周期,以4、5、6月份为土壤于旱期.这期间除穴状整地外,其他各种整地工程土壤含水率比同坡向荒坡均有较明显的增加.其中,隔坡反坡梯田效果最为显著.
关键词:
整地工程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动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海军 孙立达 余新晓
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水量平衡,并制定了水量平衡表,用干旱危险系数作为指标评价了水土保持林地的水分动态.研究表明:黄土区林地地表径流很少,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系统的主要支出项为蒸发散量.因此,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林的效益,必须降低林分的蒸发散、抑制林地蒸发,即减小造林密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军 贺康宁 朱金兆
在山西省吉县研究了当地的水土保持林刺槐、油松、油松刺槐混交林,以及沙棘、虎榛子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探讨了林内降雨、林冠截留的规律,并采用季节模型对各林分的截留作用进行了模拟.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数学模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慧 姜凤岐 杜晓军
Based on amount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is paper emphasiz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il improvement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s can be simulated by taking litter biomass, mean diameter of breast high (D), mean height (H)...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 土壤改良效益 评估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孟平 张劲松 宋兆民 陆光明 马秀玲
应用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对林带与冬小麦的根系吸水量、林带和农田的蒸散耗水量、林带影响农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林带根系吸水以消耗农田土壤水分为主,主要表现在0.0~1.5H(H为树高)范围内。(2)林带可降低12.3%的农田蒸散量。(3)由于林带的影响,在农田中,0.0~0.5H为土壤水分降低区,0.5~5.0H为土壤水分提高区。总体平均,0~200cm农田土壤贮水量可提高11.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定谓 胡长青 邹冬生 李林 蔡小虎
本文以湖南湘西自治州域地界为系统边界,通过查阅较为系统的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样区实地调查与可比性定位试验,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重构的生态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对湘西自治州6类共30种农林复合经营中的8个代表性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指出各参试农林复合模式的综合效益优先序为:桤木+龙须草带状间作>猕猴桃+大豆带状间作>桤木+猕猴桃块状混作>桤木+红车轴草带状间作>紫穗槐+黑麦草块状混作>杜仲+玄参带状间作>椪柑+辣椒带状间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新晓 张建军 陈丽华 张宝颖 王冬云
以晋西黄土地区防护林体系主要树种──刺槐人工林的生长情况与水土保持作用的关系为基础,综合利用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数量化模型Ⅰ,Ⅱ等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基准变量逐步拟合,提出了水土保持林在郁闭度、盖度、冠高、枯落物重及林地破坏情况下的最低标准,并得出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评价其它样地的等级;同时根据上述各项指标对防护林体系进行了等级划分,其中Ⅰ,Ⅱ级林可起到水土保持作用,Ⅰ级林水土保持作用微小.最后根据调查提出了对不同水土保持作用林分的抚育管理初步意见。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水土保持作用,分级标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艳 林夏珍 李琳 阮颖 邢小明
将农林废弃物(枯枝落叶、药渣、锯末、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果壳、玉米Zea mays秸秆)分别与珍珠岩以及蛭石按比例混合成10种混配基质,以浙江楠Phoebechekiangensis常用容器苗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的比例为3∶1∶1)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混配基质的理化性质,从中初步确定了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和处理7为较优混配基质,探讨了筛选出的5种混配基质及对照对浙江楠3年生大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的农林废弃物混配基质(枯枝落叶、玉米秸秆、蛭石、珍珠岩的比例为3∶3∶2∶2)栽培的3年生浙江楠的苗高、地径、分枝数、地上鲜干质量、地下鲜干质量、可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桂兰 卜庆雨 王秀伟 谷会岩
【目的】探究黑土区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为黑土坡面养分流失防控措施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克山农场内,选择坡度、坡向、坡长和林龄基本一致的杨树水土保持林、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和耕地坡面为试验区,在3个试验区内沿顺坡向从坡顶至坡底分别布设1条距离为315、319和323 m的样线,每条样线上以坡顶为起点,距离为30 m等间距设置10个样点。每个样点分别采集0~15 cm和15~3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物理特征、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颗粒态有机氮的测定,以耕地为对照,分析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黑土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结果】(1)水土保持林的土壤物理特征指标优于耕地。(2)杨树水土保持林土壤全氮含量(1.28~2.54 g/kg)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和耕地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土壤全氮含量(1.04~1.92 g/kg)高于耕地含量(0.62~1.63 g/kg);铵态氮、颗粒态有机氮在3个试验区土壤内分布情况和全氮一致,皆表现为杨树水土保持林含量最高,耕地含量最低。【结论】两种水土保持林0~15 cm土层土壤氮含量高于15~30 cm土层土壤氮含量,两种水土保持林的土壤氮含量高于耕地的氮含量,杨树水土保持林土壤氮含量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土壤氮含量,且杨树水土保持林对黑土区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从土壤氮保持角度来讲,在杨树和樟子松两种水土保持树种上应优先考虑杨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华 余新晓
通过对累积入渗量的分析,发现林地土壤入渗性能最佳,荒草地次之,而农耕地最差。方差分析表明,在流域内不同地貌部位之间土壤入渗性能无明显差异,而不同地类之间差异显著,即水土保持林对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有显著作用。多重比较分析说明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性能也有明显区别;同时发现水土保持林对入渗的空间分布亦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入渗量,水土保持林地,入渗空间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传璧 刘永泉
在福建长河县河田地区通过采用高密度、短轮伐期、平茬作业、萌芽更新的方法营造了黑荆树水土保持林,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两年生林分郁闭度为0.9。迳流量减少7 140 m~3/ha,迳流系数由原来的0.49降低到0.06,泥沙流失量比未治理的坡面减少63 t/ha,调节了水土流失试验区的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有了明显的改善。2.5年生试验林地上部分生物量达76 t/ha,净现值达2 568元/ha,效益成本率为2.06。
关键词:
黑荆树 水土保持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宋兆民 陆光明 马秀玲
运用土壤—植物—大气水分传输理论,建立农林复合模式的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主要公式有:土壤蒸发与植被蒸腾、林木与小麦根系吸水、土壤层次间的水分交换及植被冠层截留量等水分要素的计算。模型的求解采用数值计算法,并利用0~200cm土壤容积含水量的实测值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计算林带与小麦根系吸水量、林带与农田蒸散耗水量、林带影响农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
关键词:
农林复合模式,耗水特征,数值模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