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64)
2023(5390)
2022(4475)
2021(3966)
2020(3305)
2019(7094)
2018(6767)
2017(12491)
2016(7005)
2015(7194)
2014(6879)
2013(6585)
2012(5923)
2011(5308)
2010(4972)
2009(4481)
2008(4330)
2007(3606)
2006(2953)
2005(2381)
作者
(23396)
(19654)
(19461)
(18201)
(12052)
(9801)
(8484)
(7965)
(7335)
(6785)
(6625)
(6440)
(6292)
(6252)
(6097)
(5999)
(5886)
(5838)
(5611)
(5465)
(5326)
(4763)
(4578)
(4425)
(4287)
(4275)
(4223)
(4163)
(4162)
(3976)
学科
(24563)
经济(24534)
(19106)
管理(18651)
(14197)
企业(14197)
方法(12259)
数学(11286)
数学方法(11210)
(8494)
(6968)
(6846)
(6762)
贸易(6762)
(6621)
农业(5877)
中国(5817)
业经(5774)
环境(4793)
技术(4735)
(4440)
财务(4439)
财务管理(4435)
企业财务(4237)
地方(4122)
(3944)
(3845)
产业(3838)
土壤(3831)
(3669)
机构
学院(97920)
大学(97752)
(38048)
经济(37506)
管理(36043)
研究(35797)
理学(32698)
理学院(32262)
管理学(31580)
管理学院(31442)
(31193)
科学(26920)
农业(25437)
中国(24708)
业大(24116)
(20131)
(19847)
研究所(19158)
农业大学(17314)
中心(15783)
(14906)
(13312)
(13236)
科学院(13190)
财经(12851)
(12729)
(12705)
(12387)
实验(12231)
(11955)
基金
项目(77844)
科学(59912)
基金(58040)
(55467)
国家(55052)
研究(46065)
科学基金(45242)
自然(33011)
自然科(32299)
自然科学(32283)
基金项目(31926)
自然科学基金(31742)
(30923)
社会(30396)
社会科(28877)
社会科学(28869)
(26973)
资助(22160)
教育(20144)
计划(18462)
重点(18148)
科技(17168)
(16865)
(16518)
(16126)
科研(16105)
(16030)
创新(15887)
编号(15599)
(14783)
期刊
(33832)
经济(33832)
学报(28281)
(27928)
科学(21788)
研究(20959)
农业(19386)
大学(19323)
学学(19062)
中国(15593)
(10675)
管理(10671)
(10600)
业大(9180)
农业大学(7955)
业经(7044)
(7010)
经济研究(6494)
科技(6403)
中国农业(5928)
财经(5924)
(5923)
金融(5923)
林业(5593)
资源(5490)
自然(5427)
技术(5219)
(5028)
问题(4991)
商业(4930)
共检索到125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洪涛  马迎波  徐萌  闫洪亮  范庆锋  黄毅  张玉龙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容重均优于对照,800kg.hm-2处理的土壤墒情优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深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及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洪涛  张玉龙  黄毅  宋浩文  虞娜  张玉玲  孙占祥  
针对辽宁西北半干旱区耕层浅、犁底层厚,影响雨水下渗和玉米生长的实际,玉米苗期进行深松,并测定了深松部位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及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深松与对照相比,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玉米株高提高了6.3%,茎粗增加了7.0%,穗长增加了19.4%,穗径增加了:3.9%,产量提高了10.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继兵  孙占祥  蒋春光  刘志  郑家明  冯良山  
【目的】春玉米是辽西地区的主要作物,其整个生育期需水量较多,但该区降水资源短缺且降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有限降水难以满足春玉米高产稳产所需。垄膜沟种可有效汇集天然降水,提高降水资源化程度,开展相关研究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该区有限的自然降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促进玉米稳产高产。【方法】2007—2013年在辽宁朝阳地区进行玉米垄膜沟种微集雨种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垄膜沟种(沟内不覆盖,T1)、垄膜沟覆秸秆(T2)、垄膜沟覆膜(T3)和传统种植(CK)4种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传统种植为垄沟种植,行距50 cm,垄膜沟种方式为沟垄相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素美  东先旺  陈建华  
利用 防雨设施 研究了不 同土壤 目标含水 量对夏 玉米 光合 性能 及产 量的 影响。 结果 表明,土壤水 分含量 与产量密 切相关, 夏玉米产 量形成 的土 壤水 分 临界 值为 田 间持 水量 的 45 % 左 右,最佳产量 形成的土 壤水分 临界值为 80 % ,50 % 左右 是 夏玉 米出 苗 的土 壤 水分 临界 值,70 % 左 右 是最佳出苗率 的土壤 水分临界 值。土 壤干 旱 及过 湿均 使 光合 面积 、光 合势 、干 物质 积累 强 度及 光 合速率下降, 导致大幅 度减产 。夏玉米 不同 生 育阶 段对 水 分的 需 求量 有别 ,有 益于 夏玉 米 光合 性 能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左玉萍  贾志宽  
 采用秸秆与土壤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秸秆分解时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秸秆前期的分解,在土壤含水量为20.0%和15.0%的条件下,秸秆分解率在第10天分别为30.73%和14.01%,在第60天分别为52.90%和43.20%。同时,秸秆在分解过程中可以释放出水分,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并使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加入秸秆组的土壤含水量在第50天比对照组高出5.41%,说明秸秆还田的保水、增墒作用非常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砚亮  孙占祥  白伟  冯良山  杨宁  蔡倩  冯晨  张哲  
【目的】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土地生产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探讨间作模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提出适合于辽西旱作农业区的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4种种植模式,通过研究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土地当量比、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当量比等指标来分析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郜森  王恩煜  朱昌伟  杨小振  房爱民  赵晓彤  马含月  张显  
[目的]研究在日光温室秋季滴灌栽培条件下,土壤不同含水量对厚皮甜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土壤水分处理。[方法]以厚皮甜瓜品种“农大甜6号”为材料,在甜瓜全生育期内,设置6个土壤水分处理,其灌水下限、上限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80%(T1)、65%~90%(T2)、65%~100%(T3)、75%~80%(T4)、75%~90%(T5)和75%~100%(T6),探究土壤不同水分处理对温室甜瓜株高、茎粗、果实形态、产量、品质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基于果实品质指标对各水分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除伸蔓期外,不同水分处理对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温室甜瓜株高与茎粗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水分处理除对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外,对果实横径、果肉厚度、单瓜质量和可溶性总糖、V_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影响显著。除V_C含量外,灌水下限相同时,上述指标随着灌水上限的提高而增加;灌水上限相同时,上述指标在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65%处理中的表现整体优于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75%的处理。综合考虑可溶性总糖、V_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个果实品质指标的表现,不同水分处理对甜瓜品质影响的隶属函数值排序为T3(4.85)>T6(3.00)>T2(1.95)>T5(1.82)>T4(1.26)> T1(1.20),且以T3处理果实产量与综合品质最高。[结论]陕西关中地区温室厚皮甜瓜在秋季全生育期植株生长过程中,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100%,在此条件下甜瓜各项指标表现均较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淼  林琳  周俊  果晓玉  张宇飞  
半干旱坡地利用过程中,受政策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形成不同特点的利用组合类型,进而产生形态各异的景观格局。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因素较为复杂,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完全反映土壤动物局地生境差异,这使得区域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变得尤为必要。为了探究辽西半干旱区典型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的生态效益,以辽宁省建平县白山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7类坡地景观类型组合,对不同景观类型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用陷阱法采集近地表土壤动物,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近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标与景观指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地表土壤动物隶属于57科18目,优势种群包括步甲科和蚁科,常见种群有山蛩科、蚰蜒科、蝗科等。近地表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坡地景观指数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如土壤动物均匀度指数(J)与AREA_MN显著正相关,与LPI、PAFRAC呈现负相关;丰富度指数(E)与AREA_MN显著负相关,与PD、LPI和PRD呈现正相关。土壤动物生物量、物种数与不同景观指数之间同样存在相关性,个体数与LPI显著正相关;物种数与AREA_MN显著负相关,与PD、LPI、PAFRAC和PRD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坡地景观指数对近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标具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小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小改  段春燕  刘改秀  尹伟伦  王华芳  
以盆栽牡丹朱砂磊为试材,研究了5种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对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逐渐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CO2羧化效率 (CE)、光饱和点降低;光补偿点及CO2补偿点升高。干旱胁迫下,光合速率的下降是气孔因素与非气孔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轻度干旱胁迫下(土壤相对含水量55%-40%)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严重干旱胁迫下(土壤相对含水量20%)非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牡丹光合作用的最适SRWC为70%左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田田  裴新涌  关小康  杨明达  张鹏钰  王静丽  王和洲  王同朝  
为阐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计了秸秆处理(覆盖T、不覆盖T0)与土壤相对含水量(40%(W1)、50%(W2)、60%(W3)、70%(W4)4个水平)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拟合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决定系数在0.977 50.999 6,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间的交互作用对除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V)外其他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王磊  杨俐苹  
【目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属性的关键参数。摸清不同机械组成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光谱变化并实现土壤含水量的定量预测,为农田水分的快速监测及土壤其他属性的定量获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为控制获得不同粒级和不同含水量的土壤样品,确定室内土壤光谱测定的几何条件,采集不同土样的光谱特征并进行比较,按粒径等级利用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农田土壤含水量的光谱定量预测模型。【结果】土壤光谱反射率总体趋势是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其差异随着波长的增加和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在1 400 nm和1 900 nm的水分敏感波段随含水量增加光谱吸收深度也增加。但当含水量大于40%时,通过孔径为0.15 mm筛子的土壤样品(处理D-1),在350—1 240 nm光谱反射率随含水量增加而升高,而1 240 nm以后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相对于将所有样本数据混合建立模型,分粒级建立的模型在细颗粒土壤中预测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样品越细模型在预测效果和稳定性也越好:最优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4.13%,决定系数R2=0.90。同时,数据归一化处理后所建立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噪声的影响,从而在预测效果和稳定性上也有所改善。【结论】土壤光谱随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都表现随含水量增加光谱反射率降低的特点,当含水量大于40%时,细颗粒土壤样本表现为在350—1 240 nm波段光谱反射率随含水量增加而升高;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随着土壤粒径变小、样本量增大以及光谱数据归一化预处理而得到改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洪奎  王欣然  
为破解我国玉米生产存在的耕层过浅、地力低下的难题,探索合理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两因素裂区设计的5年定位试验,分析秸秆还田结合深松、增施氮素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降低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增加田间持水量、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孔隙度、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配施氮素降低土壤容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下层有机质含量、表层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结合深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浩亮  张恒嘉  肖让  张永玲  田建良  李福强  王玉才  周宏  李煊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陇中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物候特征、不同生长阶段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春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露地平作(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2.42℃,而SM处理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36℃,且该调节效应主要表现在苗期,随后温度调节效应逐渐减弱;MRM、WRF、HM和SM处理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处理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春玉米在生长中期(拔节至吐丝)耗水最多,生长后期(吐丝至成熟)次之,生长前期(出苗至拔节)耗水最少,其中地膜覆盖耗水量大于秸秆覆盖,全膜覆盖耗水量大于半膜覆盖;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中前期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生育前期和中期分别以HM和WRF处理提高幅度最大,2年平均较CK分别提高250.68%和61.30%;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在增温、促进耗水作用下使春玉米各生育期提前并增加单株干重,最终表现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以WRF和MRM处理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较CK分别平均增加171.40%和155.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增加142.80%和125.44%。【结论】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可明显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热环境,增加玉米物质积累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林国祚  彭彦  谢耀坚  尚秀华  张华林  
以2月生尾巨桉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控水的方法,设置5个水分梯度(CK、T1、T2、T3、T4),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尾巨桉幼苗在生长及生理特性上表现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尾巨桉幼苗形态生长及生物量等均呈下降的趋势,CK、T1下各项生长指标要显著优于T2、T3,而CK与T1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各处理下根冠比呈上升的趋势;尾巨桉幼苗叶片P n、Tr、G s、FV/Fm及ФPSⅡ随土壤含水量下降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C i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POD活性在T1下显著降低,而在T2、T3下又显著地提高,根系活力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呈升高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旭  罗孝贵  杨刚  刘昌华  陈松  陈庆东  李超  易春燕  
【目的】芫菁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昆虫,眼斑芫菁又名黄黑小斑蝥,是我国药典中收录的一种重要的动物药。但是斑蝥的规模化人工饲养技术尚不成熟,成为限制斑蝥素类药物开发与利用的瓶颈之一,因此,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眼斑芫菁规模化饲养技术的研究,本文旨在探究温度和土壤含水量2个基本条件对眼斑芫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在实验室内饲养眼斑芫菁,设计了5组温度和5组土壤含水量连续饲养眼斑芫菁6代。【结果】在实验中未发现眼斑芫菁滞育越冬虫态,每年可在室内繁殖3个完全世代。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30℃下孵化率高于其他处理,达到90.01%;32℃下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最短(14和35 d),且羽化率最高(76.00%),但与30℃下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12%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各发育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卵的发育历期最短(32 d),且孵化率最高(90.11%),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最短(14和35 d),且羽化率最高(76.00%)。【结论】综上所述,在实验室内30℃的温度条件和12%的土壤含水量是眼斑芫菁卵、幼虫及蛹的发育最适环境。结果对眼斑芫菁的规模化饲养繁殖提供了技术指导,也为芫菁的生物学研究及今后斑蝥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