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34)
- 2023(9964)
- 2022(8591)
- 2021(7674)
- 2020(6724)
- 2019(15268)
- 2018(14730)
- 2017(28374)
- 2016(15925)
- 2015(17649)
- 2014(17719)
- 2013(17642)
- 2012(16469)
- 2011(14939)
- 2010(14918)
- 2009(13915)
- 2008(13742)
- 2007(12380)
- 2006(10612)
- 2005(9230)
- 学科
- 济(66903)
- 经济(66839)
- 管理(42709)
- 业(42127)
- 方法(32924)
- 企(32681)
- 企业(32681)
- 数学(29676)
- 数学方法(29429)
- 农(19034)
- 学(18096)
- 财(16769)
- 中国(15322)
- 贸(13920)
- 贸易(13920)
- 易(13542)
- 业经(13281)
- 农业(12813)
- 地方(12269)
- 制(10825)
- 务(10366)
- 财务(10351)
- 环境(10334)
- 财务管理(10325)
- 企业财务(9768)
- 土地(9525)
- 技术(9483)
- 和(9389)
- 银(9011)
- 银行(8941)
- 机构
- 大学(237258)
- 学院(235171)
- 济(94452)
- 经济(92597)
- 管理(87907)
- 研究(83046)
- 理学(77002)
- 理学院(76021)
- 管理学(74599)
- 管理学院(74182)
- 中国(60519)
- 科学(57129)
- 农(55770)
- 京(50048)
- 业大(45361)
- 所(45144)
- 农业(45068)
- 研究所(41967)
- 财(40372)
- 中心(38152)
- 江(34871)
- 财经(33292)
- 北京(30558)
- 经(30327)
- 农业大学(30253)
- 范(29731)
- 院(29465)
- 经济学(29322)
- 师范(29252)
- 省(27262)
- 基金
- 项目(166242)
- 科学(128685)
- 基金(121126)
- 家(110478)
- 研究(109800)
- 国家(109602)
- 科学基金(91175)
- 社会(69672)
- 社会科(66039)
- 社会科学(66013)
- 省(65679)
- 基金项目(65285)
- 自然(62949)
- 自然科(61470)
- 自然科学(61445)
- 自然科学基金(60359)
- 划(56634)
- 教育(50164)
- 资助(49017)
- 编号(42422)
- 重点(38382)
- 部(36294)
- 发(35492)
- 计划(34825)
- 创(34328)
- 科研(33463)
- 成果(32700)
- 创新(32273)
- 科技(31279)
- 业(29820)
- 期刊
- 济(95502)
- 经济(95502)
- 研究(59309)
- 学报(50216)
- 农(49216)
- 中国(43552)
- 科学(42956)
- 大学(35295)
- 学学(33889)
- 农业(33261)
- 财(31073)
- 管理(27421)
- 业(17915)
- 教育(17516)
- 技术(17202)
- 融(17198)
- 金融(17198)
- 业经(16678)
- 财经(16178)
- 经济研究(16004)
- 经(13888)
- 业大(13813)
- 版(13736)
- 问题(13574)
- 资源(12854)
- 科技(12064)
- 技术经济(11773)
- 农业大学(11758)
- 商业(11135)
- 贸(10984)
共检索到328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秀芬 蔡慧君 金磊 王平华 张泽秀 刘江
基于3S技术,利用1980~2010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及相关统计资料,对典型生态脆弱区辽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在30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1601.51km2和332.92km2;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分别减少925.33,207.85,448.43km2;草地面积呈现增(↑159.71km2)-减(↓643.25km2)-增(↑130.77km2)的变化模式。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80~1990年相互转换最多,2000~2010年相互转化最少。30年间林地和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建设用地以占用其他各类土地的方式持续扩张,减少的水域面积主要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的持续减少则是由耕地和城市的扩张占用所致。研究区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不断减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0.33减小到0.09,且2000年之前的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后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以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变化程度较为剧烈。驱动力分析表明,人为和自然两大因素共同驱动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两大因素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2.84%和32.42%。其中,干旱化加剧(干燥度年增速率达0.033℃·d·mm-1)是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及林地恢复较慢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增加(30年总人口增加了229.16万人)和经济发展(三个产业分别增加了590.58亿元、1523.61亿元和1044.30亿元)及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变共同驱动了区域内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多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是驱动林、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
关键词:
辽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驱动力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惠淑荣 王娇 张倩 魏忠平 刘阳
2008年在科尔沁沙地的东南部,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在0~20cm的表层稳定,在20~60cm的中层变化剧烈,在60~100cm的深层土壤水分稳定;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大小为大扁杏Prunus armeniaca×sibirica-花生Arachis hypogaea-玉米Zeamays>大扁杏-麻黄草Ephedra sinic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纯林>荒地(对照);大扁杏-花生-玉米、大扁杏-麻黄草2种土地利用方式具有改良土壤水分,促进沙化土壤逆转的作用。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栾广宇 贾树海 唐磊 张安 张玉伟
基于RS和GIS技术,以朝阳县为例,研究辽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结构特征,通过模糊关联度法和多级加权求和模型,生成2000和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图。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朝阳县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居民工矿用地与交通用地大幅增加,水土流失率下降,生态安全有逐渐提高的趋势。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生态安全等级中等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和北部;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少数地区。最后针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分布格局,提出了生态环境安全的政策建议及改造措施。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安全 朝阳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兰
土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 ,从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因此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的变化。故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 ,人口因素常被作为综合参数来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中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中人口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及人口与土地利用动态度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建立了人口与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之间的定量模型。这些模型不仅适用于对现阶段人口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与人口之间关系的分析 ,同时也可用于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 ,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袁磊 杨昆
研究目的:揭示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尺度因素对驱动力的定量影响。研究方法: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分类反应变量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基于面向尺度对比的多尺度回归分析和基于系统观点的多水平模型分析两个角度,探讨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核心驱动力及其定量影响关系,并对两类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面向尺度对比的多尺度回归分析法能够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揭示各个尺度层级上地类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而基于系统观点的多水平模型分析方法则能够更好地顾及尺度因素的定量影响。研究结论:多水平模型分析方法揭示的各个地类的核心驱动因子集与多尺度回归分析法推导的对应地类的核心驱动因子集之间呈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马丽君 程久苗 程建 费罗成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春阳 高成全 杨庆媛 文枫
根据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根据城市职能主因子得分,结合城市规划及发展实际,将地级以上规模城市分为区域综合性城市、第二产业城市、交通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地方中心城市5类。(2)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中等水平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提升空间较大。(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城市人口等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职能城市用地结构的影响次序和影响程度异质性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能源消耗 碳排放强度 中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夏庆利 罗芳
在水土流失严重、非农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以及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用地的有效使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复种指数、土地生产率、资金投入产出率和劳动力投入产出率等作为测度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着重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和农户兼业等因素的影响。依据湖北省农村的随机抽样数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表明,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在统计意义上不明显;农户兼业对复种指数的作用为正,对资金投入产出率的作用为负,对土地生产率和劳动力投入产出率的作用不显著;传统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此,本文提出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不动摇;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工业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思楠 吕刚 王锋柏 张卓 王双 刘爽 朱肃
为探究风沙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的关系,以位于辽西北的章古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室内分析、GIS技术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区内选取38个采样点,以网格法测定研究区0~20cm土壤养分指标,研究辽西北风沙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风沙地内的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采样区除全氮都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变异系数0.385~0.643);土壤速效磷变程最大,全钾变程最小;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含量的块金基台比都处于(0.25,0.75)的区间范围。采用克里格方法进行最优插值,绘制养分含量分布图,并对其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采样区域内有明显高低差,速效磷的变化区间不超过35mg·kg~(-1),速效钾北部高,中间低,由于人工干预因素较多,土地中大量施加钾肥造成土壤中钾元素含量较高,北部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水浇地以及部分林地、草地。由于钾元素的流动性较大,导致水浇地中钾元的淋溶损失较为严重,水浇地土壤其有机质分布较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仲科 郝星耀 臧淑英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这种变化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该文以大庆市为实例,介绍了以TM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三次方程,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的动态情况.该文还介绍了方程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并通过对方程进行多次求导,得到新的方程,来描述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速度、加速度以及加加速度.从实例分析的结果来看,所建立的方程可以准确、全面地表达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情况.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LUCC 动态方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凯 曾凡棠
根据1980年、1995年、2010年3期的TM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转移矩阵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番禺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10年,耕地和城镇用地是番禺面积变化最大的两种土地类型,耕地呈递减的趋势,向其他地类的转化以农村用地和城镇用地为主;城镇用地呈递增趋势,其迅速增加的来源以耕地和农村用地的转入为主。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城镇和耕地面积比例与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地均GDP、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农业人口相关性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健 陈凤 濮励杰 韩书成 叶浩 彭补拙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卫海 李阳兵 周焱 陈鑫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年4期的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贵阳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贵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略有增加,水体的转移比例一直很小;②1991年~2006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③1996年~2006年间,耕地都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