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0)
- 2023(17487)
- 2022(15234)
- 2021(14308)
- 2020(12094)
- 2019(27707)
- 2018(27531)
- 2017(53838)
- 2016(29859)
- 2015(33368)
- 2014(33795)
- 2013(33400)
- 2012(31136)
- 2011(28243)
- 2010(28396)
- 2009(26231)
- 2008(25905)
- 2007(23179)
- 2006(20054)
- 2005(17785)
- 学科
- 济(122715)
- 经济(122594)
- 管理(84020)
- 业(80099)
- 企(64899)
- 企业(64899)
- 方法(55720)
- 数学(48755)
- 数学方法(48120)
- 农(34795)
- 中国(30582)
- 财(30509)
- 学(28386)
- 地方(28251)
- 业经(26544)
- 农业(22955)
- 贸(22231)
- 贸易(22226)
- 制(21841)
- 易(21539)
- 环境(20497)
- 和(19269)
- 理论(19069)
- 务(18969)
- 财务(18882)
- 财务管理(18844)
- 技术(18106)
- 银(18032)
- 银行(17972)
- 企业财务(17823)
- 机构
- 学院(427111)
- 大学(425993)
- 济(169496)
- 管理(166194)
- 经济(165671)
- 研究(146398)
- 理学(143849)
- 理学院(142179)
- 管理学(139551)
- 管理学院(138794)
- 中国(107094)
- 科学(94096)
- 京(90649)
- 财(77014)
- 所(75568)
- 农(75078)
- 研究所(69173)
- 业大(66751)
- 中心(66326)
- 江(63330)
- 财经(61490)
- 农业(59124)
- 范(57494)
- 北京(57204)
- 师范(56960)
- 经(55745)
- 院(53160)
- 州(51578)
- 经济学(50348)
- 师范大学(45679)
- 基金
- 项目(291479)
- 科学(227798)
- 研究(210047)
- 基金(209545)
- 家(183676)
- 国家(182162)
- 科学基金(154869)
- 社会(130074)
- 社会科(123191)
- 社会科学(123158)
- 省(115169)
- 基金项目(111410)
- 自然(102399)
- 自然科(99865)
- 自然科学(99837)
- 自然科学基金(98039)
- 划(97118)
- 教育(96152)
- 资助(87185)
- 编号(86103)
- 成果(70080)
- 重点(65850)
- 部(63696)
- 发(63283)
- 课题(59705)
- 创(59500)
- 科研(55956)
- 创新(55598)
- 教育部(53607)
- 计划(53517)
- 期刊
- 济(185625)
- 经济(185625)
- 研究(122031)
- 中国(77653)
- 学报(71035)
- 农(67868)
- 科学(64477)
- 管理(58103)
- 财(57883)
- 大学(52565)
- 学学(49715)
- 农业(46738)
- 教育(45254)
- 技术(36196)
- 融(36020)
- 金融(36020)
- 业经(31795)
- 经济研究(29280)
- 财经(29249)
- 经(24995)
- 问题(24506)
- 业(24098)
- 技术经济(20999)
- 图书(20982)
- 版(20781)
- 科技(20725)
- 资源(20314)
- 理论(20106)
- 商业(19264)
- 统计(19123)
共检索到618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徐建伟 沈鹏 高宝
以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以辽河流域(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布局的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分析辽河流域(辽宁省)现有产业布局对水资源、水环境等的影响,以及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性。得出目前辽河流域(辽宁省)的产业布局还存在与功能区划不匹配、布局过于集中、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提出未来其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策略,并指出应从落实功能区划、完善经济区格局,以及构筑高效的主导产业空间体系等方面优化产业布局。
关键词:
辽河流域 产业布局 生态适宜性 优化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振华
选择环境敏感性、交通优势度、水土资源丰度、人口聚集程度及附属设施4个方面的12个指标构建评价要素体系,对山东半岛地区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评价,利用AHP求取各指标权重,借助GIS软件空间叠加功能,计算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大小,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人口布局适宜性以强区为主,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及烟台东部地区;制造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潍北地区、威海市中部地区、青岛市环胶州湾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新兴产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威海市北部地区、青岛市沿胶州湾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有零星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振华
选择环境敏感性、交通优势度、水土资源丰度、人口聚集程度及附属设施4个方面的12个指标构建评价要素体系,对山东半岛地区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评价,利用AHP求取各指标权重,借助GIS软件空间叠加功能,计算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大小,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人口布局适宜性以强区为主,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及烟台东部地区;制造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潍北地区、威海市中部地区、青岛市环胶州湾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新兴产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威海市北部地区、青岛市沿胶州湾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有零星分布;物流行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烟台市北部沿海、环胶州湾地区及潍坊市市域范围内。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徐大伟 赵云峰 侯铁珊 杨娜
本文以辽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辽河流域的源头一福德店与入海口一盘锦市,采用条件价值法分别对辽河流域居民的生态受偿意愿(WTA)及生态支付意愿(WTP)进行测算,着重探讨WTP与WTA的差异性,分析引起这种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斯皮尔曼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WTP与WTA的差异性存在着如下特征:一是从WTP与WTA的概率分布来看,二者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是从WTP与WTA各自的影响因素来看,WTP受收入的影响而WTA不受收入的影响,收入效应很好地解释了WTA超过WTP的原因;三是WTA与WTP的比值在经验范围以内为2.357;四是引起WTP与WTA差异的社会经济因素有性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学龙 叶秀英 赵小敏
为探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对布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布局优化对策,通过选取空间合理、结构合理、生产保障、生活便捷以及生态安全五类因素的13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技术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5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2.22%、31.94%、28.25%、15.97%和1.62%。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适宜性等级分布情况,区域内32个行政单位的总体适宜性较好,其中适宜性较好以上的乡镇中上游城乡、谢家滩镇、柘港乡、鄱阳镇、乐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冉娜 张仕超 张湘 张煊赟 唐俊霞 欧云梅
【目的】乡村产业有序转型升级离不开精准的空间布局引导,而特色产业的布局多在县域/镇域空间尺度内统筹,凸显不出乡村用地差异。以适宜性底线为约束,确定集约紧凑的产业空间格局,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探索耦合适宜性和紧凑性的花椒产业空间布局,可为县域产业布局优化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68个花椒村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潜力”产业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模型探究花椒适宜性布局,进而在目标规模的约束下引入基于多智能体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AgentLA)进行连片性优化,促成紧凑性空间格局的形成。【结果】①仅考虑“园地”时,石门镇、先锋镇和白沙镇无法达到规模需求,在考虑“园地+旱地”的情况下石门镇和白沙镇能满足规模需求,在考虑“园地+旱地+水田”的情况下先锋镇仍无法达到规模需求;②利用市场、管理和生产因子对花椒生态适宜性进行修正后,村域差异更加明显,其中高度适宜主要聚集在绣庄村,中度适宜主要位于夹滩社区和永丰村等村社,勉强适宜在各村社均有分布;③差异化发展乡村花椒产业,将68个村划分为4大发展区,其中椒乡社区和绣庄村等4个村社为优先发展区,白坪村和双河村等19个村社为重点发展区,黄桷村和小园村等30个村社为一般发展区,毗罗村和新桥社区等15个村社为缓慢发展区。【结论】“生态-潜力”产业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够评价产业用地适宜性,AgentLA模型能够提供紧凑度更高的用地方案,二者结合可为江津乡村花椒产业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郭虹扬 史明昌 杨建英 陈春阳
【目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作为白洋淀大清河流域上游山区主要造林树种,研究其精准适宜性空间分布对流域内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与提升具有生产指导作用。【方法】依据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原理,采用空间限制性因子叠加及最大熵模型(MaxEnt),以白洋淀大清河流域油松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190个样方数据,结合24个地理环境变量(高程、坡度、坡向、气象、岩石类型、土壤类型等),其中气象因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方法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Kriging, MLRK)得到,对白洋淀大清河流域油松的适宜性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油松适宜性预测模型效果达到准确水平(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值为0.869),积温、年均最大日降水量、高程、年均气温标准差为流域油松适宜性主导地理环境变量,油松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灵丘县、涞源县、涞水县、易县、房山区等。【结论】白洋淀大清河流域油松的适宜性条件为:积温2 800~3 800℃、海拔500~1 200 m、年均日最大降水量70~110 mm、年均气温标准差0.31~0.42℃,按照该适宜性条件进行油松林营造,可充分发挥其有益机能。图8表2参3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耕 王利 吴伟
辽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呈现“多龙治水”政出多门的状态 ,各管理部门间缺乏协调性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管理责权利不分明。本文依据辽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 ,以流域水资源管理为理论基础 ,借鉴国外的经验 ,参考土地管理的成功模式 ,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开发、经营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 :水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化机制 ,水资源管理建立以自然集水区为控制单元的管理体制和机构。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流域水资源管理 产业化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彭柳林 余艳锋 周开洪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却不是芦笋生产强国。该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及调查和文献研究法,对我国芦笋现状及产业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芦笋存在产业缺乏完整的布局规划;小农生产模式普遍,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芦笋加工企业小而散,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滞后,未真正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芦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正视这些瓶颈,以优化芦笋产业布局为着力点之一,提出重力打造湖北黄陂﹑山西永济﹑山东曹县﹑福建东山等四大芦笋产业基地;构建芦笋产业八大集群,形成产业规模、集群优势;推进...
关键词:
芦笋产业 产业布局优化 分析 中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晓磊
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省份之一,绿色食品产业对辽宁省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辽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
绿色食品 产业结构 调整 对策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分布差异(一)数量分布差异中国实施开放政策三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黄建平
略论“九五”期间长江流域的产业布局与投资策略黄建平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的中心地带,也是"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该地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而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则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创 夏文静 王丽萍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证检验污染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2035、2050年的生态可持续性指数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污染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足迹在2000—2015年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三大梯度区间,即以山东—河北—江苏为代表的环渤海湾到长三角的高位足迹带,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中位足迹带,以广西—贵州—青海为代表的低位足迹带。(2)生态承载力呈现整体稳中有升,北部沿边省区有较快增长,而京沪和东南部沿海省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全国30个省区的生态压力呈快速增长态势,处于非常安全的省区数量不断减少,处于极度不安全状态的省区2015年已达24个。(4)从产业类型看,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从产业转移方式看,结构转移不利于承接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竞争力转移则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5)根据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重点引入区、优化引入区、限制引入区和禁止引入区四大区域,为未来我国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