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67)
2023(11654)
2022(10337)
2021(9662)
2020(8018)
2019(18637)
2018(18203)
2017(34937)
2016(19320)
2015(21418)
2014(21644)
2013(21267)
2012(19369)
2011(17263)
2010(16899)
2009(15381)
2008(14714)
2007(12469)
2006(10863)
2005(9076)
作者
(56093)
(46501)
(45999)
(44096)
(29147)
(22503)
(20857)
(18563)
(17508)
(16327)
(16179)
(15431)
(14559)
(14504)
(14320)
(14102)
(13935)
(13742)
(13210)
(13139)
(11774)
(11261)
(11007)
(10484)
(10436)
(10293)
(10212)
(10075)
(9347)
(9295)
学科
(76541)
经济(76472)
管理(52738)
(48666)
(40246)
企业(40246)
方法(36429)
数学(31125)
数学方法(30731)
(20008)
(19373)
中国(18304)
地方(17657)
(17120)
业经(16642)
农业(13873)
理论(13043)
环境(12921)
(12326)
(11573)
贸易(11564)
技术(11302)
(11149)
(11128)
财务(11062)
财务管理(11042)
(10704)
(10596)
企业财务(10469)
教育(9830)
机构
大学(268082)
学院(267439)
管理(109805)
(97601)
理学(95804)
经济(95246)
理学院(94660)
管理学(92823)
管理学院(92374)
研究(88620)
中国(63416)
科学(59762)
(58045)
(44268)
(44074)
(42933)
业大(42932)
研究所(40996)
中心(40118)
(38381)
师范(38042)
(37289)
北京(36583)
财经(35364)
农业(34625)
(33423)
(32130)
(31194)
师范大学(31084)
技术(28005)
基金
项目(194153)
科学(152453)
基金(139758)
研究(138927)
(122723)
国家(121761)
科学基金(104745)
社会(85859)
社会科(81369)
社会科学(81346)
(77263)
基金项目(76225)
自然(70654)
自然科(68926)
自然科学(68913)
自然科学基金(67611)
(64869)
教育(63028)
资助(57414)
编号(56662)
成果(44084)
重点(43248)
(41442)
(41387)
(39409)
课题(39043)
科研(37233)
创新(36754)
计划(35941)
大学(35005)
期刊
(104140)
经济(104140)
研究(73146)
中国(48507)
学报(43722)
科学(41800)
(39053)
管理(36661)
大学(32195)
学学(30247)
(30068)
教育(29395)
农业(28189)
技术(22726)
业经(18569)
(15775)
金融(15775)
资源(15472)
经济研究(15386)
财经(15298)
图书(14749)
(14164)
科技(14099)
问题(13557)
(12861)
理论(12814)
技术经济(12691)
(12143)
实践(12089)
(12089)
共检索到372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家强  汪景宽  杨晓波  董颖  于成广  
通过辽河流域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由影响土地肥力、环境健康质量的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隶属度函数模型及累计曲线法对辽河中下游平原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质量状况较好,良好以上等级土地占研究区的89.78%,其中优质级土地占0.66%,优良级土地占63.16%,良好级占25.96%,中等级土地占10.06%,差等级土地极少,仅占0.16%。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侯现慧  王占岐  杨俊  刘妍  
研究目的:补充完善县域基本农田布局方法。研究方法:从耕地产能、利用条件、土壤有益元素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等4个层面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叠图法将4种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同时以优先保护产能高和土壤有益元素丰富的耕地,禁止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为原则,综合确定基本农田布局类型。研究结果:(1)云霄县耕地划分为优先划定型、基础保护型、重点整治型和不宜划入型4种类型。(2)优先划定型、基础保护型和重点整治型耕地是云霄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同时其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并包含土壤有益元素丰富和适中的耕地638.04 hm2和8663.28 hm2,是基本农田布局的主要区域。研究结论:整合方法补充完善了县域基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霈珈  吴克宁  赵华甫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护的重要技术依托。本文以河南温县吨粮田为例,选用因素整合分析法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探讨了整合成果在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区与监测类型中的应用思路。依据耕地自然禀赋、利用状况、经营水平、环境健康因素和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自然质量分区、利用水平分区、收益水平分区和健康质量分区。基于此,运用比较判断和综合制图法,将耕地划分为5个相对同质的监测类型。研究结果表明,5个监测类型的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大体呈现自然质量逐渐优越,利用水平逐渐增强,收益水平逐渐提高,环境健康质量逐渐变差,评价...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杨  郭成久  范昊明  武敏  安晓奇  
为了确定辽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沉积区及对其起控制作用的水沙来源区,以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统计学方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及主要沉积区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巨流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支流柳河产沙量的变化对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量的变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为缓解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问题,亟待加强柳河水土流失的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玉强  和留宪  马耀光  李宝琪  李嘉楠  昝伯阳  
【目的】研究渭河中下游铬(Ⅵ)的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方法】以铬(Ⅵ)含量为测定指标,采用三点三线法,于2011-03采集渭河中下游陕西段13个水文监测站附近的水样,研究渭河河水中铬(Ⅵ)含量的分布规律;此外,采集了陕西段主要城市排污口污水及代表性断面的底泥,研究污染源及泥沙吸附作用对渭河中下游河水中铬(Ⅵ)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模拟了渭河中下游铬(Ⅵ)的沿程迁移规律,对水流自净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从上游至下游,渭河中下游陕西段河水中铬(Ⅵ)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西安段代表断面河水中铬(Ⅵ)含量达到最大,为0.113mg/L;对渭河中下游陕西段各主要城市排污口污水中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张震宇  鲁鹏  周昆叔  张瑞云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磊  罗格平  陈曦  许文强  冯异星  郑青华  王继燕  周德成  尹昌应  
针对跨界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信息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对环境变化评估需要的现状,本文以跨界流域——哈萨克斯坦境内伊犁河中下游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70年代的MSS、90年代的TM、2000年和2007年的ETM卫星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与决策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可较高精度提取研究区LUCC的时空信息,通过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LUCC的过程和趋势。近40年来,高覆盖度林草地、中覆盖度林草地和耕地始终是伊犁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水库坑塘和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其中耕地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减少幅度逐渐减小,水库坑塘和未利用地面积总体趋于增加。高覆盖度林草地和河流呈现出持续减少的态势,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中覆盖度林草地、湖泊和沼泽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低覆盖度林草地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过程,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和林草地相互转换频繁,其中耕地与高覆盖度林草地之间的转换和高、中覆盖度林草地之间的转换为区域内最主要的四种变化类型。1970-2007年间,伊犁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始终处于准平衡状态,但有向不平衡状态发展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卡普恰盖水库的建立和90年代初期的政策变化改变了原有变化的随机性和平稳性,使区域内相关土地利用/覆被发生显著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景云  文彦君  方修琦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普幸  
通过在疏勒河中下游天然胡杨林区设置7个样方6.852 4 hm2,采用相邻格子法和动态数量值,分析胡杨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中下游及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差异显著。中游幼苗缺失,幼树不多,中树最多,占总数的72.15%,大树较多,老树甚少,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型,林分年轻、稠密、高大,每公顷胡杨总数是下游的13.45倍。下游幼苗缺失,幼树极少,中树较多,大树最多,大、老树占总数的62.54%,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林分偏老,稀疏、矮小。中下游均为衰退种群。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型,为下降种群;且存活率幼、中树高于大、老树,中游明显高于下游。种群数量动态计算表明,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亚民  何华春  崔云霞  吴涛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湖泊水域面积日益缩小,不仅影响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也造成了湖泊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破坏及湖泊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以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为例,通过收集洪泽湖地区1930~2001年不同时期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对洪泽湖地蛆70多a来水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30~1961年,洪泽箕面积减少了130.3km2,年均递减率为0.23%;1961~1971年,洪泽湖面积减少了31.99km2,年均递减率为0.17%;1971~2001年,洪泽湖面积减少了154.93km2,年均递减率为0.3%;193...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琨  盛茜钰  刘畅文  路昌  董光龙  
为探究土地可持续发展演变规律,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中下游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得分由0.371提升至0.735;2)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较快;3)土地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呈动态变化,地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其主要障碍因素。因此,生态环境对土地可持续发展制约作用仍相对较高,未来应重点关注以实现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晴  李丁  廖杰  韩杰  
通过1990、2000、2005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获取了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类型仍以草地、水域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整体特征未发生显著改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研究期内耕地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草地出现较大的波状起伏,水域面积于2000年后持续减少;1990—2005年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引起绿洲缓慢萎缩,2005—2010年草地和耕地面积增大导致绿洲缓慢扩张;人口、政策方向、城市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等人文因子是绿洲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普幸  张克新  霍华丽  潘竟虎  
胡杨林对保护疏勒河中下游绿洲脆弱的生态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认识疏勒河中下游绿洲胡杨林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化特征与成因有利于胡杨林保护和更新复壮,促进研究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河西走廊疏勒河中下游绿洲天然胡杨林下8个采样点720个土壤样品,应用地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胡杨林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随深度而增加,土壤全盐量变化与之相反,两者在80 cm土层之上变化剧烈,之下变化平缓;且明显存在着自中游向下游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全盐量逐渐增大的空间差异。土壤水盐含量变异明显,但均属于中强度变异。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研究区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菊花  申伟宁  
文章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14—2018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空气质量溢出效应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看,空气质量水平呈现上升的良好态势,但仍有待提高;从空间自相关指数看,无论是用地理距离矩阵还是用地理邻接矩阵,空气质量都呈现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计量模型结果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度以及人口密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