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3)
2023(7412)
2022(6121)
2021(5885)
2020(4541)
2019(10296)
2018(10099)
2017(18761)
2016(10687)
2015(11522)
2014(11362)
2013(11065)
2012(10511)
2011(9446)
2010(9976)
2009(8999)
2008(8778)
2007(7707)
2006(7088)
2005(6369)
作者
(30236)
(25213)
(24672)
(23973)
(16083)
(12033)
(11254)
(9804)
(9609)
(9262)
(8636)
(8524)
(8194)
(8053)
(7947)
(7869)
(7492)
(7369)
(7338)
(7254)
(6426)
(6232)
(6002)
(5793)
(5779)
(5731)
(5705)
(5479)
(5062)
(5028)
学科
(36528)
经济(36492)
管理(29546)
(24420)
(17308)
企业(17308)
(16268)
地方(12572)
环境(12022)
方法(11147)
农业(10796)
中国(10612)
(10325)
数学(9608)
数学方法(9346)
(9289)
业经(9009)
(8135)
资源(7837)
(7670)
生态(7123)
(6868)
(6795)
贸易(6789)
土地(6712)
及其(6640)
理论(6633)
(6622)
(6603)
(6142)
机构
学院(143072)
大学(137593)
(54815)
经济(53228)
管理(52675)
研究(52096)
理学(44156)
理学院(43595)
管理学(42787)
管理学院(42535)
中国(40222)
科学(33470)
(29422)
(28627)
(26539)
(26416)
(25148)
中心(25062)
研究所(23901)
业大(23334)
农业(21935)
(21031)
师范(20862)
(20049)
(19636)
(19625)
财经(19590)
北京(18615)
(17650)
技术(16767)
基金
项目(96153)
科学(74938)
研究(72855)
基金(66512)
(58037)
国家(57492)
科学基金(48813)
社会(43731)
(41611)
社会科(41259)
社会科学(41246)
基金项目(34746)
教育(33361)
(32989)
自然(31726)
编号(31019)
自然科(30605)
自然科学(30594)
自然科学基金(29993)
资助(26967)
成果(25245)
课题(22693)
(22291)
重点(22221)
(20269)
(19523)
(18801)
创新(18272)
(18205)
发展(17920)
期刊
(69050)
经济(69050)
研究(41641)
中国(34607)
(26991)
学报(21500)
科学(21048)
教育(19932)
管理(18680)
农业(18618)
(18314)
大学(16576)
学学(15610)
(15532)
金融(15532)
技术(13706)
业经(12954)
资源(10253)
(9507)
经济研究(9040)
问题(8556)
财经(8469)
(7318)
(7239)
职业(7201)
科技(7048)
图书(6773)
(6757)
(6624)
现代(6399)
共检索到225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古蕊  李效筠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补偿的要求,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科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等路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辽宁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诗童  王锐锋  黄治昊  彭杨靖  林乐乐  崔国发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结果】(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 421.1 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结论】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国杰  
近年来,辽宁省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的保护地蔬菜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较大的保护地蔬菜生产省份之一。保护地蔬菜生产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全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改善北方地区城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逐步实现蔬菜的周年均衡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英  
建立和发展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自然保护区亦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总结分析了当前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在规划、法治建设、管理薄弱及非法侵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完善法治、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等解决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英  
建立和发展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自然保护区亦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总结分析了当前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在规划、法治建设、管理薄弱及非法侵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完善法治、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等解决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燕  高吉喜  王金生  
运用3S技术,分析辽宁省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合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不同时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0年期间,保护区总面积增加6%,湿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未利用地、水域、农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生态服务价值净增值为6.96×106元/年,增长率0.04%。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构成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表明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服务作用的保护和维持效果较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慧娥  吴浩鋆  王志丹  马源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日益密切,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内涵,以优化辽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当前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从改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健全法律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杜娟  李锦鑫  王月  
在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不少地方生态用地大幅减少,生态承载问题日显突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的"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对自然湿地进行综合保护与利用,应成为辽宁省盘锦市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然导向要求。莫让耕地变湿地国土资源部已明确提出,要科学论证耕地保有量,依据二调成果,调整增加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立双  张玉龙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产值倍数法测算征地补偿费,存在着考虑因素单一、补偿偏低等问题,并引发了许多纠纷事件。2005年全国开始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的制订工作,与传统的产值倍数法相比较,在征地补偿构成、制订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以及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时间上均有所不同,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并没有突破传统,而是在传统测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因素的考虑,使征地补偿标准有所提高。从辽宁省三类公益性项目实例的测算和比较结果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因此新征地补偿标准并非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它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要从根本上解决征地的问题,需要在完善征地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征地的"市价补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绍强   陈珂   王成巍   刘军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解决与改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举措。为确保这一重大工程顺利进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补偿政策,积极鼓励并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然而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自然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才志  王会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海洋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论述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全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调整措施和对策,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娇  李智勇  胡丹  
按照《造林技术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的规范程序,运用经济学、林学原理对辽宁省内5个代表性自然造林区5个典型县进行样地调查,对全省森林成本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平均造林成本为14240.2元/hm2,其中造林整地费4182元/hm2,苗木费3180元/hm2,栽植费2790元/hm2,抚育管护费3100元/hm2,材料费256元/hm2,交通运输费54.1元/hm2,勘察设计费135.6元/hm2,辅助设施费542.5元/hm2;同时研究显示,全省林木平均存在年限为50年,由此得到全省造林成本年度分摊值为284.8元/hm2·年;以全省当前公益林管理费用标准60元/hm2·...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钱凤魁  徐欢  逄然然  王大鹏  贾艳萍  顾汉龙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等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晓薇  王青  刘建兴  李广军  丁一  刘敬智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hm2;资源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盘锦、鞍山、辽阳、本溪和抚顺)构成了生态严重超载的“黑色带区”,其生态赤字高达2·45hm2~5·23hm2/cap;仅锦州没有生态赤字,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hm2/cap,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最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更高,均在75%以上。耕地类生态盈余主要分布在锦州、铁岭、葫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华  武晶  孙才志  韩增林  
货币化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为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开发决策的制定提供生态经济理论支持。本文依据辽宁省林业厅1995年~2000年对全省湿地资源的调查数据,将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五大类11种类型,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对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生产、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三大类共8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41.54×108元/年,相当于全省2000年GDP的15.9%。其中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价值最大,为506.33×108元/年,占湿地总价值的68.3%,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