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31)
- 2023(6871)
- 2022(6072)
- 2021(5607)
- 2020(5128)
- 2019(11989)
- 2018(11932)
- 2017(23386)
- 2016(13188)
- 2015(15038)
- 2014(15249)
- 2013(15622)
- 2012(14789)
- 2011(13504)
- 2010(13591)
- 2009(12768)
- 2008(12880)
- 2007(11842)
- 2006(10202)
- 2005(9041)
- 学科
- 济(59215)
- 经济(59158)
- 管理(36227)
- 业(34051)
- 方法(29211)
- 数学(26263)
- 数学方法(26047)
- 企(25744)
- 企业(25744)
- 农(17839)
- 地方(14762)
- 财(13961)
- 学(13338)
- 中国(13301)
- 农业(12166)
- 业经(10910)
- 贸(10057)
- 贸易(10055)
- 和(9834)
- 易(9719)
- 环境(9676)
- 制(9515)
- 资源(8741)
- 务(8518)
- 财务(8494)
- 财务管理(8467)
- 企业财务(7990)
- 理论(7462)
- 地方经济(7318)
- 融(7274)
- 机构
- 大学(196428)
- 学院(195318)
- 济(79336)
- 经济(77473)
- 管理(74902)
- 研究(67786)
- 理学(64558)
- 理学院(63754)
- 管理学(62501)
- 管理学院(62131)
- 中国(50899)
- 科学(45191)
- 京(42140)
- 农(40191)
- 所(36537)
- 财(35311)
- 研究所(33446)
- 业大(33253)
- 中心(32287)
- 农业(32004)
- 江(31220)
- 财经(28388)
- 范(26815)
- 师范(26554)
- 北京(26201)
- 经(25574)
- 州(24186)
- 经济学(24139)
- 省(23945)
- 院(23903)
- 基金
- 项目(131643)
- 科学(102193)
- 基金(94458)
- 研究(92700)
- 家(83328)
- 国家(82672)
- 科学基金(69459)
- 社会(57343)
- 社会科(54225)
- 社会科学(54198)
- 省(54012)
- 基金项目(50878)
- 自然(46420)
- 自然科(45136)
- 自然科学(45119)
- 划(44528)
- 自然科学基金(44291)
- 教育(42215)
- 资助(39170)
- 编号(38098)
- 成果(30445)
- 重点(30123)
- 部(29379)
- 发(29111)
- 创(26153)
- 课题(26130)
- 科研(25967)
- 计划(25715)
- 创新(24639)
- 教育部(24200)
共检索到285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才志 杨新岩 王雪妮 于振亮
将水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14个城市1998—2008年11年间的用水边际效益进行了估算。采用fuzzy isodata方法根据用水边际效益对14个城市进行聚类,通过聚类中心分析了辽宁省用水边际效益的时间差异,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用水边际效益是在不断的增长,显示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稀缺性在加大,其资源价值在不断提高;借助锡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辽宁省1998—2008年11年间东中西三大地带用水边际效益的空间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主要原因,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差异都呈缩小态势,并逐渐收敛趋同。该结果对辽宁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卫 刘景双 顾康康 王明全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建立了用水比较优势的计算模式,用以计算和分析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该省用水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997年~2005年辽宁省工业用水和林牧渔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是灌溉用水始终处于比较劣势,用水效益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影响,生产用水的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较之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2005年该省城市生活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渐趋减弱,农村生活用水处于比较劣势但日益改善,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主要源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生活用水的竞争使用;生活用水比较优势也具有显著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才志 李红新
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用水效率。根据辽宁省14个城市1999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选择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以及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等作为输入指标,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输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计算出各指标的规模冗余率与技术冗余率,进而计算出用水相对效率,并对其在时空上的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这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研究发现,水资源利用的规模冗余率与人均GDP的关系同库兹涅茨理论相吻合,而技术冗余率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从而为人们利用规律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颖 何志刚 韩瑛祚 刘慧屿 宫亮 肖劲松 董环
本研究以辽宁省主要作物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花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分别估算不同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不同形式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0-2019年辽宁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量呈现前期震荡平稳、后期升高的趋势,玉米、水稻、花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大豆呈整体下降趋势,2019年秸秆资源量达到4101万t,其中秸秆资源量最大的作物的是玉米,其次是水稻、花生;2019年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2330万t,降低碳排放量780.07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86%。其中:肥料化利用量530万t,占比22.7%;饲料化利用量812万t,占比34.8%;燃料化利用量89万t,占比38.2%;基料化利用量28万t,占比1.2%;原料化利用量70万t,占比3.1%。因此,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是实现辽宁省肥料减施增效、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 固碳减排 化肥替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才志 孙语桐
根据辽宁省14个城市1997—2006年相关数据,运用比较优势原理,采用NRCA模型,计算各城市水资源利用的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益优势指数,进而加权合成各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度。应用聚类分析法将14个城市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分析,揭示了影响辽宁省各区域生产用水比较优势的驱动因素,即为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用水效率;影响生活用水比较优势的驱动因素为城市化率。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灌溉用水优势区域为辽西北区;林牧渔业用水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及牧草地发达区;工业用水优势区域为辽中南地区。研究成果可为辽宁省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于洋 韩增林 彭飞 刘天宝
构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塞尔系数计算方法,从整体差异、地市间差异和地市内部差异研究2005—2012年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整体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方面考虑,地市间差异贡献率大于地市内,地市间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辽宁总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根本原因,办学条件差异是造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主要体现。2从时空演变分析看,辽宁省各地市间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差异在8年间变化不大,办学条件和资源配置变化趋势一致,呈"N"型;辽宁省各地市内小学、初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呈现出东南部和西部(丹东、本溪、鞍山、锦州、葫芦岛、朝阳...
关键词:
资源配置差异 义务教育 塞尔系数 辽宁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刘明阳 李元菲 肖春柳
准确估算潜在蒸散发(PET)是研究区域水文循环和农业灌溉管理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本文利用辽宁省及周边27个气象站点1968—2017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选用6种估算方法(Penman-Monteith(PM)法、Rohwer(Roh)法、Hamon(Ham)法、Hargreaves(Har)法、Makkink(Mak)法和Priestley-Taylor(PT)法)计算PET。并以PM法月值作为标准,对5种估算方法的经验系数进行修正,再从年、月两个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修正经验系数前后5种估算方法在辽宁省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①修正前,年尺度上,Mak法、PT法和PM法的结果较为接近,相对误差均在25%以内。月尺度上,PT法相对误差最小为13.96%,其次是Mak法。空间尺度上,5种估算方法在辽东北地区估算精度较低,整体空间差异明显,相对来说PT法估算适用性更好。②修正后,5种估算方法适用性和相关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年尺度上各估算方法与PM法计算结果年际变化大致相同,其中Mak法和PT法最为合适,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月尺度和空间尺度上,PT法都优于其他方法。因此,在计算辽宁省PET时,本文推荐使用修正经验系数后的PT法,其次是Mak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晓 王丹 张耀光 赵一行
文章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2-2004年辽宁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从沿海、内陆地带角度对该省旅游经济差异特征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是总体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旅游集中度很高,且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梯度很大。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时空差异演变 辽宁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盖美 郝慧娟 柯丽娜 田成诗
水资源边际效益的研究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边际效益的理论,将水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2002—2011年的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进行了测算及时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三次产业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逐年提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用水边际效益多年平均值分别为4.11、82.30、154.93元/m3,农业用水的边际效益明显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用水。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求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得到农业用水边际效益影响因素: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政府影响力、单位面积产量、化肥使用量,其中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对于农业用水边际效益的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晓薇 王青 刘建兴 李广军 丁一 刘敬智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hm2;资源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盘锦、鞍山、辽阳、本溪和抚顺)构成了生态严重超载的“黑色带区”,其生态赤字高达2·45hm2~5·23hm2/cap;仅锦州没有生态赤字,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hm2/cap,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最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更高,均在75%以上。耕地类生态盈余主要分布在锦州、铁岭、葫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令文 孟庆臣
辽宁省马铃薯种植以二季作为主,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马铃薯品种,采取不同的复种模式。本文概述了辽宁省以马铃薯为前茬主要复种模式及效益,其中,大连地区应用的钢架无支柱双层膜大棚加地膜覆盖马铃薯复种西瓜模式和葫芦岛地区采用的竹架大拱棚加中拱加地膜覆盖、地膜加中拱双膜覆盖马铃薯复种花生等模式经济效益较高。
关键词:
马铃薯 复种模式 效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娜 唐志强 付亮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水直播、旱直播两种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水稻直播种植方式比插秧种植相比,产量均有所降低,但生产环节减少节约生产成本显著,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降低明显,纯利润增加显著。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栽培 经济效益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钱凤魁 徐欢 逄然然 王大鹏 贾艳萍 顾汉龙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等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旭光 席玮
辽宁省是我国淡水资源较为缺乏的省份。论文使用承载力分析方法,结合最新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水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较为严峻,与人口总量比较起来,辽宁处于水资源承载赤字的状态下;从结构上看,辽宁的水资源在各城市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其东部地区水资源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政策思考。
关键词:
水资源 承载力 可持续利用 辽宁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路璐 张兰霞 杨春祥 苏阳
利用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计算单站旱涝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旱涝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近51年年际和春季气象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年际变化中,辽宁省旱涝交替发生,易发生连续性气象干旱,年际旱涝存在9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个分区中辽西北地区干旱频次最大,辽南地区干旱频次最小;春季干旱变化与年际变化相似,春季旱涝存在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分区中辽西北与辽中地区春旱频次最大,而辽南地区春旱频次最小。空间上,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地域分布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其中重旱易发区为辽北和辽南,大旱易发区为辽西南部,偏旱易发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