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11)
- 2023(5872)
- 2022(5294)
- 2021(4814)
- 2020(4512)
- 2019(10662)
- 2018(10528)
- 2017(20683)
- 2016(11589)
- 2015(13340)
- 2014(13599)
- 2013(13836)
- 2012(13338)
- 2011(12072)
- 2010(12162)
- 2009(11373)
- 2008(11481)
- 2007(10589)
- 2006(8984)
- 2005(7998)
- 学科
- 济(52008)
- 经济(51968)
- 业(29110)
- 管理(28253)
- 方法(25261)
- 数学(22625)
- 数学方法(22443)
- 企(21439)
- 企业(21439)
- 农(16216)
- 地方(13624)
- 中国(12169)
- 财(12022)
- 学(11581)
- 农业(10870)
- 贸(10136)
- 贸易(10132)
- 业经(9899)
- 易(9771)
- 制(8811)
- 和(7927)
- 环境(7396)
- 融(7125)
- 金融(7123)
- 银(7061)
- 银行(7037)
- 务(6911)
- 财务(6893)
- 财务管理(6871)
- 地方经济(6738)
- 机构
- 大学(170918)
- 学院(170494)
- 济(70871)
- 经济(69215)
- 管理(63201)
- 研究(61792)
- 理学(54263)
- 理学院(53582)
- 管理学(52503)
- 管理学院(52180)
- 中国(45618)
- 科学(40267)
- 农(36581)
- 京(36405)
- 所(33495)
- 财(31040)
- 研究所(30659)
- 业大(29423)
- 农业(29039)
- 中心(28973)
- 江(27378)
- 财经(24663)
- 范(23301)
- 师范(23072)
- 北京(22709)
- 经(22207)
- 院(21812)
- 省(21563)
- 经济学(21561)
- 州(21110)
- 基金
- 项目(113154)
- 科学(87314)
- 基金(80307)
- 研究(79860)
- 家(70760)
- 国家(70179)
- 科学基金(58584)
- 社会(48724)
- 省(47206)
- 社会科(45988)
- 社会科学(45968)
- 基金项目(43353)
- 自然(38974)
- 划(38624)
- 自然科(37981)
- 自然科学(37968)
- 自然科学基金(37273)
- 教育(36511)
- 资助(33279)
- 编号(32958)
- 成果(26791)
- 重点(26259)
- 发(25487)
- 部(25034)
- 课题(22965)
- 创(22794)
- 科研(22356)
- 计划(22345)
- 创新(21459)
- 教育部(20539)
共检索到253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永强 刘佳佳 高璐
大雨以上降水日数反映了降水的非平均状况,对于气候异常变化和预报预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根据1957-2013年辽宁省内23个和省外4个雨量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趋势系数法计算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检测突变。采用Morlet小波技术分析年际与各季节的变化周期;借助Arc GIS软件工具的Kriging插值和IDW插值模块对研究区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空间变化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际以及春、夏两季的周期大约为38年,秋季周期约为15年;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不同季节略有差异。57年来,辽宁省大雨以上降水日数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辽中地区下降趋势略有滞后,辽西地区变化情况较其他区域相对复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少勇 任燕 乔立 林纾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8个观测站1961年-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雨降水日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祁连山和天山有两个相对多雨区。在季节分布上,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多于春季;大多数地方大雨降水日数有不显著增多趋势,显著区在天山地区,但西北东部略有减少趋势;全区大雨降水日数存在22年周期,除祁连山区1967年有突变现象,其余地方近47年未发生突变;以全区大雨降水总站次数序列分析,冬季较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所增多,春季不明显,夏季略有增多,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纪军 裴铁璠 陈正洪 柳俊高 吴蓁
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我国许多学者对中国近代气候变化规律等方面做了诸多研究。河南作为粮食大省和水资源缺乏的省份之一,影响粮食生产的降水量的具体变化研究尤显重要。通过分析河南省49个台站近50年来的日降水资料,对河南省春季降水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春季及其代表月4月份的平均降水日数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可以通过0.001的显著性检验;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74和-1.07 d/10 a。利用滑动t检验法发现春季及其代表月4月份的降水日数均发生了均值突变,突变年份分别在1973和1977年。
关键词:
降水 气候变化 春季 河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覃军 王海军
1961年以来湖北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小,冬变暖夏变凉趋势明显,冬变暖区域集中在江汉平原南部及鄂东大部,夏变凉区域集中在鄂西北。年平均情况下最高气温有下降趋势,最低气温有升高趋势,夏季的最高气温下降幅度最大、中心在鄂西北,冬季的最低气温增加幅度最大、中心在武汉附近。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关键词:
湖北省 气候变化 倾向率 气温 降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诗童 王锐锋 黄治昊 彭杨靖 林乐乐 崔国发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结果】(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 421.1 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结论】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重叠率 聚集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艳 陈利昌
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马克思在谈到消费的作用时就曾提出:“消费这个被看成终点而且又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也就是说,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系统中的消费环节可以对生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研究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基于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计算2004—2013年辽宁各城市的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明显下降,各城市间水足迹强度存在很大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分析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低低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效应,其中人均水足迹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最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基于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计算2004—2013年辽宁各城市的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明显下降,各城市间水足迹强度存在很大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分析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低低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宜进 熊安元 姜彤 王学雷
通过分析不同强度降水量(大于75百分位和大于95百分位降水,下同)对应降水日数,研究了长江流域1951~2000年逐年和年代际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大于75百分位的降水日数在上游以及中游的北岸增加趋势最显著,四川盆地是唯一显示减少趋势的地区。同样,大于95百分位的降水日数在中游和下游也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增加趋势,呈现减少趋势的仍然是四川盆地,并略向其北方延伸。详细分析每10年的平均降水日数的距平发现,大于75百分位降水日数最大的正距平集中在中游的1980s、1990s和下游的1980s。最大的负距平也是在中游地区,发生在1950~1979年。因此,中游的降水日数增加的幅度最大。对于大于95百分位降水...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降水日数 变化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永玲 刘钟钦 魏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投资的主体,农户投资非农化这一现象应运而生。而不论农户投资的产业如何选择,农户物质资本的投资都对投资收益和经济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因此,本文以辽宁省农户投资于非农业的物质资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农户物质资本投资的总量、结构等方面全面的分析农户物质资本投资非农化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
辽宁省 农户投资 物质资本投资 非农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卫 刘景双 顾康康 王明全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建立了用水比较优势的计算模式,用以计算和分析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该省用水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997年~2005年辽宁省工业用水和林牧渔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是灌溉用水始终处于比较劣势,用水效益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影响,生产用水的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较之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2005年该省城市生活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渐趋减弱,农村生活用水处于比较劣势但日益改善,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主要源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生活用水的竞争使用;生活用水比较优势也具有显著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专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标志,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社会必需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产业。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第二大支柱性产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辽宁乃至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以辽宁省14个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不同区域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发展提出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
辽宁省 产品加工业 区域 布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才志 王言鑫
文章使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析方法,选取十四个城市相应的输入、输出指标,对辽宁省用水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城市1996~2006年期间输出、输入指标关系的分析,发现有些城市随着用水量的增加,现有城市用水管理模式和技术不适应城市用水效率的提高,出现了生产和管理技术薄弱的问题,并且随着各城市用水量日益增多,出现了生产力指数普遍下降、整体用水效率降低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勇 张红 冯妍
选用1971~2008年安徽省78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夏季降水和暴雨的气候变化规律。从结果来看安徽省夏季降水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风、温、湿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根据主要影响因子的不同,按照降水特性以及行政边界将安徽省划分成了10个区,不同区域内降水特征和分布结构各有差异。在时间变化上,雨日出现概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暴雨日比重和降水量均有升高的变化特征。综合而言,安徽省的降水朝着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的强降水过程方面发展,从而导致部分区域内突发性暴雨过程频发。
关键词:
降水 气候特征 安徽省 夏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