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0)
2023(12445)
2022(10445)
2021(9437)
2020(8374)
2019(19067)
2018(18854)
2017(37393)
2016(20335)
2015(22896)
2014(22871)
2013(23205)
2012(21698)
2011(19343)
2010(19522)
2009(18757)
2008(19086)
2007(17613)
2006(15576)
2005(13916)
作者
(59006)
(49635)
(49598)
(47000)
(31568)
(23947)
(22426)
(19519)
(18638)
(17792)
(16850)
(16744)
(15794)
(15448)
(15416)
(15283)
(15160)
(14480)
(14422)
(14283)
(12530)
(12213)
(12196)
(11447)
(11241)
(11193)
(11144)
(11041)
(10097)
(9981)
学科
(97844)
经济(97739)
(93743)
(75857)
企业(75857)
管理(70145)
(47375)
方法(46545)
数学(38181)
数学方法(37966)
(31393)
农业(31387)
业经(30728)
(22575)
财务(22558)
中国(22531)
财务管理(22522)
企业财务(21422)
(19586)
地方(18515)
技术(17882)
(17666)
贸易(17661)
(17154)
(15951)
(15796)
(14899)
(14570)
理论(14251)
(13721)
机构
学院(305453)
大学(298181)
(134615)
经济(132131)
管理(125482)
理学(108567)
理学院(107590)
管理学(106274)
管理学院(105716)
研究(93668)
中国(75363)
(64273)
(61558)
(59983)
科学(54965)
农业(49451)
财经(49270)
(48280)
业大(47986)
(47377)
中心(45502)
(44679)
研究所(42353)
经济学(40959)
经济学院(37427)
(37255)
北京(36749)
经济管理(36546)
财经大学(35928)
(35122)
基金
项目(197343)
科学(157442)
研究(146228)
基金(145188)
(123741)
国家(122540)
科学基金(107510)
社会(96400)
社会科(91181)
社会科学(91154)
(80486)
基金项目(77851)
自然(68108)
自然科(66568)
自然科学(66548)
教育(65792)
自然科学基金(65432)
(63955)
编号(59812)
资助(58518)
成果(46639)
(44911)
(43499)
(43210)
重点(43088)
(42753)
创新(39981)
国家社会(39484)
课题(39296)
人文(38907)
期刊
(155121)
经济(155121)
研究(84459)
(65344)
中国(57017)
(50919)
管理(45314)
农业(43934)
学报(43139)
科学(42101)
大学(33873)
学学(32651)
业经(31985)
(30979)
金融(30979)
技术(26875)
财经(25181)
(23118)
经济研究(22495)
(21601)
问题(21588)
教育(21082)
技术经济(18406)
世界(16002)
商业(15719)
(15474)
农村(15072)
(15072)
(14890)
经济问题(14719)
共检索到450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永萍  翟印礼  
一、辽宁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分析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属三大地区的东部地区。总人口为4155.4万人,土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4万公顷,人均耕地1.49亩。总人口中按受教育程度分类,小学以下占39.46%,初中占42.25%,高中占12.25%,大专以上的占5.79%。(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按农业与非农业分类,非农业人口1943.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6.8%;农业人口2211.7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晓红  张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建设工业化国家的一大重要课题,是解决农民增收,建设和平社会的重要途径。辽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非常严重,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克强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且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特殊的性质和意义,本文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新仓  于立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关联性,两者的良性互动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基于辽宁的实证调研,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实地调查与个别访谈法,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推进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代兴梅  
结合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和农村带来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分析了大学毕业生投入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萍  
以测算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切入点,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采用统计学软件Eviews,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测算出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析出的速度和数量,并结合云南农业的特点,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