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57)
- 2023(13156)
- 2022(10997)
- 2021(10182)
- 2020(8498)
- 2019(19522)
- 2018(19566)
- 2017(37697)
- 2016(20630)
- 2015(23254)
- 2014(23379)
- 2013(22923)
- 2012(20726)
- 2011(18468)
- 2010(18146)
- 2009(16470)
- 2008(15864)
- 2007(13635)
- 2006(11997)
- 2005(10528)
- 学科
- 济(84522)
- 经济(84428)
- 管理(56221)
- 业(54229)
- 企(43545)
- 企业(43545)
- 方法(36149)
- 数学(31282)
- 数学方法(30913)
- 农(25333)
- 中国(24046)
- 地方(20767)
- 业经(19918)
- 学(19361)
- 财(18495)
- 农业(17089)
- 制(14238)
- 理论(13494)
- 贸(13243)
- 贸易(13234)
- 环境(13118)
- 和(12910)
- 易(12788)
- 技术(12482)
- 发(11572)
- 务(11108)
- 财务(11035)
- 划(11032)
- 财务管理(11018)
- 银(10956)
- 机构
- 大学(286671)
- 学院(285148)
- 管理(115448)
- 济(109751)
- 经济(107173)
- 理学(100399)
- 理学院(99280)
- 管理学(97460)
- 管理学院(96954)
- 研究(95890)
- 中国(69918)
- 京(61820)
- 科学(61482)
- 农(49063)
- 所(48075)
- 财(48057)
- 业大(45451)
- 研究所(44018)
- 中心(43616)
- 江(42099)
- 范(39318)
- 师范(38989)
- 财经(38914)
- 北京(38583)
- 农业(38209)
- 经(35417)
- 院(35050)
- 州(34120)
- 经济学(31889)
- 师范大学(31585)
- 基金
- 项目(202576)
- 科学(159113)
- 研究(148496)
- 基金(145724)
- 家(126810)
- 国家(125720)
- 科学基金(108300)
- 社会(92595)
- 社会科(87547)
- 社会科学(87522)
- 省(81513)
- 基金项目(78352)
- 自然(70823)
- 自然科(69123)
- 自然科学(69106)
- 自然科学基金(67813)
- 教育(67518)
- 划(67251)
- 编号(61621)
- 资助(58958)
- 成果(49102)
- 重点(45034)
- 发(43698)
- 部(43671)
- 课题(42382)
- 创(41747)
- 创新(38958)
- 科研(38393)
- 国家社会(37303)
- 教育部(37124)
- 期刊
- 济(120711)
- 经济(120711)
- 研究(83062)
- 中国(58110)
- 农(46068)
- 学报(46051)
- 科学(43794)
- 管理(40881)
- 大学(34804)
- 财(34061)
- 教育(33074)
- 学学(32625)
- 农业(32002)
- 技术(25070)
- 融(21386)
- 金融(21386)
- 业经(21369)
- 经济研究(17998)
- 财经(17614)
- 问题(16406)
- 图书(16172)
- 业(15711)
- 经(14910)
- 科技(14745)
- 资源(14313)
- 理论(13955)
- 技术经济(13486)
- 版(13483)
- 现代(13143)
- 实践(12990)
共检索到413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春光 王秀秀 魏钢焰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人口与土地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平稳,城市建设面积在快速增长,但是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出现了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在耦合颉颃阶段,以高等强度耦合城市为主。(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和勉强协调阶段,城市比重很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城市所占比例很高,空间上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依次递减的空间结构。(4)协调度类型方面:沈阳和大连处于高水平协调区,盘锦处于次高水平协调区,鞍山和抚顺等6个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协调区,丹东和朝阳等中小城市处于低水平协调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类型上看,沈阳和阜新属于同步型,铁岭和朝阳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其余10个城市属于土地滞后型(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刊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春光 王秀秀 魏钢焰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人口与土地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平稳,城市建设面积在快速增长,但是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出现了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在耦合颉颃阶段,以高等强度耦合城市为主。(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和勉强协调阶段城市比重很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城市所占比例很高,空间上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依次递减的空间结构。(4)协调度类型方面:沈阳和大连处于高水平协调区,盘锦处于次高水平协调区,鞍山和抚顺等6个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协调区,丹东和朝阳等中小城市处于低水平协调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类型上看,沈阳和阜新属于同步型,铁岭和朝阳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其余10个城市属于土地滞后型(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刊出,上半部分已在本刊2019年第5期刊出,此为下半部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锋 张芳 林翔燕 石铁伟 陈洪涛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四维城镇化的协调,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与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本文构建了"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长三角地区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3年长三角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之后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0052008年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均为中低协调耦合状态,2008年之后大多数城市为中度耦合协调,小部分城市达到中高协调耦合;2015年上海、苏州、镇江、宁波处于低度协调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廖和平 杨伟 庄伟 时仅
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挖掘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对研究区2002—2012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位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质量协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差异特征;3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纪鹏 温彦平
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发展模型以及回归分析模型评价2002年2015年武汉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并预测二者2015年2019年的协调发展状况.武汉市2002年2015年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不断上升,经历了人口城镇化领先且差距先缩小后扩大、土地城镇化领先且差距扩大以及土地城镇化领先差距缩小3个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性经历了从不协调阶段到协调发展阶段的转变.武汉城市圈,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武汉城镇化发
关键词:
武汉市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华民 王磊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是,城镇化发展存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协调性发展的问题。研究证明,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可以平衡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同时,借助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其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3以及三系统总协调指数T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指数T1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2)从空间序列上看,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樊文平 王鸿康 刘红平 单宝艳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等方法,研究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14-2017年,城镇化水平呈从东北往西南递减格局,鲁中和鲁东提升较快,鲁西北及鲁南提升较慢;城镇化与各类大气污染物的耦合协调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呈从东往西递减趋势;城镇化与大气环境高度协调的地区为鲁东沿海三市,全省协调发展的城市达94.12%,仅鲁西南一市欠协调。据此提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建议:对高度协调型城市,应借助其蓝色半岛经济区核心地位发挥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对基本协调型中的城镇化超前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注重与大区域污染联防;对基本(欠)协调型中的城镇化滞后型城市,需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并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西部经济隆起带,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 大气环境 耦合协调性 山东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利用相关历史数据,对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高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升,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从东至西递减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土地滞后型向勉强调和协调类土地滞后型阶段转变;(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类型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