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0)
- 2023(4327)
- 2022(3575)
- 2021(3202)
- 2020(2604)
- 2019(6211)
- 2018(5747)
- 2017(11349)
- 2016(5822)
- 2015(5814)
- 2014(5322)
- 2013(5296)
- 2012(4817)
- 2011(4291)
- 2010(4407)
- 2009(3942)
- 2008(3687)
- 2007(3134)
- 2006(2827)
- 2005(2526)
- 学科
- 济(29741)
- 经济(29728)
- 管理(12736)
- 中国(10403)
- 业(10352)
- 地方(10041)
- 方法(9566)
- 数学(8899)
- 数学方法(8756)
- 企(7555)
- 企业(7555)
- 城市(6386)
- 农(5788)
- 学(5241)
- 结构(5154)
- 产业(5113)
- 地方经济(4992)
- 环境(4917)
- 财(4877)
- 业经(4769)
- 城市经济(4616)
- 制(4254)
- 发(4182)
- 农业(3797)
- 贸(3529)
- 贸易(3527)
- 关系(3510)
- 体(3459)
- 易(3325)
- 融(3040)
- 机构
- 大学(78949)
- 学院(78788)
- 济(34004)
- 经济(33108)
- 研究(30264)
- 管理(28565)
- 理学(25092)
- 理学院(24611)
- 管理学(24123)
- 管理学院(23963)
- 中国(20361)
- 科学(19576)
- 京(16983)
- 所(14393)
- 财(13640)
- 研究所(13348)
- 中心(12996)
- 范(12136)
- 师范(12019)
- 院(11955)
- 农(11676)
- 业大(11471)
- 财经(11454)
- 经济学(11074)
- 江(10929)
- 经(10508)
- 北京(10328)
- 师范大学(10142)
- 经济学院(10008)
- 研究院(9404)
- 基金
- 项目(59138)
- 科学(48012)
- 基金(45039)
- 家(40008)
- 国家(39776)
- 研究(39661)
- 科学基金(34923)
- 社会(27743)
- 社会科(26595)
- 社会科学(26587)
- 基金项目(24774)
- 自然(23153)
- 自然科(22693)
- 自然科学(22690)
- 省(22612)
- 自然科学基金(22259)
- 划(19446)
- 教育(17116)
- 资助(17093)
- 编号(14015)
- 发(13677)
- 重点(13585)
- 部(12302)
- 国家社会(12282)
- 创(11739)
- 创新(11189)
- 科研(11088)
- 计划(11067)
- 发展(10905)
- 展(10787)
共检索到1089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王国霞
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1990—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综合实力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空间上表现为大连的极化现象持续显著,东、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空间分异呈现核心—外围—边缘结构。进一步根据城市综合实力的变化趋势揭示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发展经历了点式扩张、点环扩张、点轴扩张3个阶段,未来将实现整个城市带的一体化发展。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处于点轴扩张阶段,主体格局表现为"一核—一轴—两翼"结构特征。最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结构发育的一般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展开,创新空间管理组织。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演变规律 辽宁沿海城市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必然面临着转化与重组。本文以辽宁沿海城市带24个大、中、小城市为空间单元,分别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通达性3方面讨论城市群集聚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垄断性强。通过构建规模指数模型,将该区域24个规模不等的城市分为4级,同级城市规模指数幅度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规模差异很明显。进一步运用首位度、分形理论等方法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该区域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城镇规模分布较为松散,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②经济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层序性,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而且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及两极分化现象,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布局于辽东半岛,而辽宁省西部以及东南部的经济极化现象较弱。③通达性空间分异明显,交通网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以及辽东半岛地区,辽西、辽东南的通达性值普遍较高。④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为典型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具有大连、锦州、营口3个强中心,其中大连的极化作用最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亚丰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近百年来,辽宁沿海地区逐渐完成带状空间格局演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地区内部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通过实际考察分析,从城市化响应视角探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发展,提出中心城市化辐射带动、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4种适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机制。
关键词:
辽宁沿海经济带 城市化响应 空间布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乐 朱建玲 刘南 张丰 刘仁义
基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中宁波、台州和温州3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应用经济学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对浙江省东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在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的区域优势方面,居住用地总体趋向于各县级市,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总体趋向于宁波、台州和温州的核心城区,另外,台州各地的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区域优势较为明显,温州市区内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的区域优势都非常明显;在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差异度方面,特殊用地的区域分布差距较大(其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分布相对合理,仓储用地分布比较平均,居住、公共设施、工业、对外交通和道路广场用地的分布都处于绝对平均水平。研究结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优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很好地反映了其经济、社会、人口等多个层面的发展状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乐 金彦龙 李庆满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出发点,从资源产出水平、资源减量水平、资源循环水平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层面的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鉴层次分析法的原理设计了强制排序法,以辽宁省近两年的统计数据为对象,计算出辽宁省2012年各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的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沿海六市和内陆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指数上,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略好;在资源产出指数上,沿海城市远好于内陆城市;而在资源减量指数和资源循环指数上,内陆城市要比沿海城市好。
关键词:
辽宁沿海经济带 循环经济 综合指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晓红 侯亚茹
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是零售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软实力。本文针对辽宁沿海城市本土化零售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现状,结合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效率的影响要素,分析了辽宁沿海城市本土化零售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各项效率指标与变量要素的权重。通过对辽宁沿海城市14家本土化零售企业的实证检验,得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益所处的状态以及总权重值,并从效率、规模状态以及权重三个角度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为辽宁沿海城市本土化零售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效率提出了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任学慧 李颖 王健
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佳区域之一。以辽宁沿海城市为例,利用1951—2010年气候资料,在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特征的背景下,选用人体舒适度评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呈明显的升温趋势,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则为下降趋势,各气象要素在1960—1980年时段分别发生明显的突变;②一年中的4—10月属于感觉舒适状态,其中6—9月为最舒适月份,大连市是辽宁沿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好的城市;③气温和风速是影响辽宁沿海城市气候舒适性的主要因素,R/S分析预测表明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及风速将延续现有的减少趋势...
关键词:
沿海城市 城市人居环境 气候舒适性 辽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红波 张小林 李悦铮
空间结构的研究既是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制约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对象,对其旅游空间构建背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空间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并创新了重点发展节点和重点发展轴选择的依据,并据此确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三个等级的重点发展节点和旅游发展轴线以及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俊 谭传凤 常旭
在阐述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及城市带功能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应加强沿海城市带的建设。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美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出中国东部沿海已基本具备了城市带发展条件的结论。最后,提出中国沿海城市带分段培育的基本构想,并对北部哈大城市带、中部京沪城市带和南部粤南城市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带 中国沿海 培育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洪帅
本文采用相对发展率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的方法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对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学广 窦鹏
随着世界城市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多中心城市区域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形态已经成为世界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重要特征和普遍现象。"多中心"实质包括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文章选取山东沿海城市带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功能联系的替代数据,从县区尺度、城镇组团尺度和城市尺度三个尺度分析空间单元之间联系强度、节点关系和区域多中心性。研究发现山东沿海城市带在功能联系上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向心性和内化性特征。从多中心性角度分析,山东沿海城市带是具有尺度敏感性、地区差异性、变化同向性等特征的多中心结构,初步形成了网
关键词:
交通流 多中心 城际联系 山东沿海城市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伟 蔚振杰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不仅使其成为全省经济总量扩张承载的重要区域,而且还肩负着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在应用"三轴图"法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轨迹的基础上,利用SSM模型及其计算公式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营口、丹东、锦州等城市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较强,其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较高,尤以大连、营口两市为突出,锦州、营口两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依据分析结果并结合辽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袁俊 谭传凤 常旭
本文在研究了城市带的功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基础上,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城市带的建设;通过对城市带构建条件的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带应选择经济技术相互作用强度大的东部沿海地区;最后,提出我国沿海城市带分段培育的基本构想,并对北部哈大城市带、中部京沪城市带和南部粤南城市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带 我国沿海 培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满林
自纳入国家战略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发展迅速,成绩很大。但也呈现出产业定位趋同、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海洋产业开发深度不够等结构性问题。文章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按照错位发展、集群化发展、依托港口和区域协作、技术先导等方向来优化工业结构,并通过完善管理协调机制、以重大项目为牵动、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与东北腹地协同发展等措施来实现工业结构调整目标,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沿海经济带 工业结构 产业集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曼娇 马学广 娄成武
采用对应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绘制基于2003—2012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9个城市群共81个城市的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据的点聚图,结合能够反映城市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指标——总惯量,直观地反映城市职能与城市间互补性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沿海城市带城市互补性程度横向纵向间均有较大差异。2012年较2003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厦漳泉城市群总惯性增加,城市互补性比率增加,城市互补性增强。与之相对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北部湾地区城市总惯性减小,城市互补性比率降低,城市之间互补性减弱。总惯性增加最快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发育程度最高的三大都市圈即长三角地区、京津冀、珠三角地区。针对9个区域10年互补性标准值划分出四种互补性演变模式。
关键词:
中国沿海城市带 城市职能分工 互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