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20)
2023(6467)
2022(5888)
2021(5324)
2020(4784)
2019(11274)
2018(11196)
2017(21790)
2016(12324)
2015(14068)
2014(14328)
2013(14350)
2012(13702)
2011(12540)
2010(12576)
2009(11779)
2008(11740)
2007(10922)
2006(9354)
2005(8317)
作者
(39372)
(33153)
(32978)
(31461)
(20841)
(16121)
(15167)
(13072)
(12313)
(11890)
(11184)
(11144)
(10760)
(10462)
(10450)
(10306)
(10304)
(9822)
(9556)
(9551)
(8447)
(8174)
(8172)
(7547)
(7498)
(7403)
(7382)
(7255)
(6899)
(6846)
学科
(54280)
经济(54236)
(30995)
管理(30461)
方法(27124)
数学(24543)
数学方法(24332)
(22504)
企业(22504)
(17341)
地方(13476)
中国(12295)
(12246)
(12080)
农业(11580)
(10304)
贸易(10303)
业经(10204)
(9944)
环境(8894)
(8703)
(7700)
(7272)
财务(7259)
财务管理(7236)
(7108)
地方经济(7104)
金融(7103)
(7099)
银行(7060)
机构
大学(184981)
学院(183671)
(74708)
经济(73105)
管理(67603)
研究(64813)
理学(58521)
理学院(57762)
管理学(56676)
管理学院(56335)
中国(47060)
科学(43033)
(42093)
(39567)
(35147)
业大(33744)
农业(33691)
研究所(32347)
(31942)
中心(30731)
(28596)
财经(25968)
(24837)
师范(24556)
北京(24266)
(23447)
经济学(23299)
(22472)
农业大学(22452)
(22383)
基金
项目(125376)
科学(96625)
基金(89824)
研究(87530)
(79907)
国家(79233)
科学基金(65750)
社会(54144)
社会科(51177)
社会科学(51155)
(50292)
基金项目(48527)
自然(43566)
自然科(42492)
自然科学(42474)
(42453)
自然科学基金(41741)
教育(40863)
资助(36900)
编号(35752)
成果(29324)
重点(28722)
(27861)
(27778)
(25524)
科研(24812)
课题(24750)
计划(24699)
创新(23948)
教育部(23139)
期刊
(79439)
经济(79439)
研究(49776)
(38389)
学报(35877)
中国(34166)
科学(30500)
大学(26000)
农业(25916)
(24774)
学学(24748)
管理(20489)
教育(17924)
技术(15019)
(14961)
金融(14961)
(13490)
业经(13457)
财经(12660)
经济研究(12274)
问题(11451)
(10919)
(10522)
业大(10035)
技术经济(9596)
统计(9486)
资源(9201)
图书(8719)
农业大学(8620)
(8612)
共检索到264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娜  丁莹莹  李佳祺  李承桓  武安和  邢蒙恩  王大为  郭晓改  吴元华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宿主类型众多,寄生于人、畜、野生动物及禽类等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中,引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人类和畜牧业都具有潜在威胁。猫科动物是弓形虫唯一的终末宿主;弓形虫的中间宿主极其广泛,包括各种哺乳类动物、禽类和人等,其中感染最为严重的动物是猪。猪弓形虫病在不同地区均有流行发生,感染率也较高,平均感染率达22.3%。而猪肉是人类主要的肉食消费品之一,人在摄入未煮熟的含有弓形虫包囊的猪肉或内脏时可获得弓形虫感染,危害人类健康。故本试验对辽宁省不同地区的猪弓形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其感染因素。目前,检测弓形虫的金标准是改良凝集实验(MAT),其特点是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准确,避免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造成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猪的血清样品,采用MAT方法对血清样品进行猪弓形虫血清抗体检测并对其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地区弓形虫感染率有所不同,抚顺感染率最高(27.9%),本溪感染率最低(6.28%);不同发育阶段的猪均有感染,繁殖母猪感染率(25.14%)>育肥猪感染率(12.23%)>仔猪感染率(6.04%),且繁殖母猪经产次数越多其感染率越高,经产5胎的繁殖母猪的感染率约是经产1胎繁殖母猪的13倍;大白猪较长白猪更易感弓形虫。另外,弓形虫可以通过母猪的胎盘传播方式(即垂直传播)传染给仔猪,使其获得先天性感染;仔猪也可以通过水平传播方式获得感染,即通过接触环境中的卵囊感染弓形虫。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猪弓形虫的感染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谦  
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 是一种人兽互通的寄生虫场,其病原体为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自1908年法国人 Nicolle 首次在北非的一种啮齿动物中分离出弓形虫以来,现已在200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发现弓形虫.美国人 Ferrell 在1952年首次报告了猪弓形虫病.1957年,我国的于恩庶在猪体内首次分离到了弓形虫.进入7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猪群出现"无名高热"病,后证实病原为弓形虫,弓形虫病的重要性开始得到认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谦  王庆华  鲁炳义  经字  沈震宇  吴志坚  李爽  甘绍伯  
1996年秋季北京有许多猪场发生了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为搞清此次弓形虫病的发生原因,受北京鲲鹏集团公司的资助进行了规模化猪场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采用 SPA-ELISA 法,其原理是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A 蛋白代替第二抗体,与哺乳动物血清中的 IgG 结合;其特点是敏感性高,兼容性强,适应于多种哺乳动物及人的血清学检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重波  张德林  李惠萍  李学瑞  
用细胞培养方法制备了弓形虫(GJS 株)ES 抗原(Exceted/Sereted Antigen,E/SA),用油佐剂 M206按不同剂型制备 ES 苗,随机分组免疫健康小鼠(昆明鼠,23~25 g·只~(-1)),每组5只,皮注/腹注0.3 mL·只~(-1)。其中:组1,E/SA 浓缩苗;组2,E/SA 苗;组3,E/SA-H 浓缩苗;组4,E/SA-H;组5,培养液对照;组6,M206对照.另设:组7,健康攻毒对照;组8,健康对照.先后免疫2次(间隔15 d),第28 d 用弓形虫 GJS 速殖子强毒攻毒,每鼠腹注10~2.免疫前后分别取尾血片检测弓形虫血清抗体(IHA 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娜  邢蒙恩  王大为  吴元华  
以采自辽宁省某屠宰场2 063头猪的血清和心脏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对血清进行定量检测和弓形虫虫株分离,结果显示:2 063份猪血清中阳性血清(滴度≥25)共计233份,阳性检出率为11.3%;选取阳性抗体滴度≥100所对应的67份猪心脏组织进行弓形虫虫株分离,结果从猪心脏组织中共分离出23株弓形虫虫体,分离率为34.3%。此结果提示,辽宁地区猪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对该地区人们的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重波  李学瑞  张德林  李惠萍  
弓形虫病的免疫是以细胞介导为主的免疫,其中,Mφ是机体抗弓形虫感染重要的效应细胞.本文旨在明确 TF 在体外激活小鼠腹腔 Mφ后的形态变化及对弓形虫消化的影响进行初步观察.按常规方法制备健康昆明鼠腹腔 Mφ,加含犊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37℃培养,2 h 后洗去非沾附细胞,胰酶消化,洗涤、计数 Mφ,按6×10~5/mL 分装含飞片的培养瓶(1 ml/瓶~(-1)),另制备弓形虫免疫的猪脾脏细胞 TF_1和未免疫健康猪脾 TF_2加入含 Mφ培养瓶.另设不含 TF 的 Mφ对照瓶(组)。37℃密闭培养60 min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国平  郑智泓  钱胡蕊  刘方达  
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为白令海至北太平洋海域最为重要的商业性鱼种,也是生态系统中关键鱼种。异尖线虫为狭鳕体内,尤其是肝脏,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为探究狭鳕肝脏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2019年6—8月西白令海狭鳕肝脏中异尖线虫(Anisakis sp.)感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解释了异尖线虫感染特性的因素。结果显示,西白令海狭鳕肝脏异尖线虫感染程度较高,感染率为93.3%,雄性和雌性狭鳕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异尖线虫感染强度随着体长和采样点经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采样点时间的推移而减小。研究结果为西白令海狭鳕与其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提供科学信息,为北太平洋食物网结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顾有方  沈永林  I.Ferre  T.Schnieder  毛鑫智  刘跃兴  彭立斌  
采用粪便检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斑点杂交试验(Dot-hybridization),检测苏皖两个省10县市302农户的307头水牛的粪便、血清及中间宿主小土蜗(Galba pervia),进行水牛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感染的调查分析。粪便虫卵呈阳性43头,阳性率为14.01%,安徽为13.61%(18/155),江苏为16.48%(25/152);感染水牛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为16岁,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母水牛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冬玉莲  兰玉君  杨絮  杨光路  
对大庆油建公司筑路畜牧场进行猪蠕虫感染状况调查,抽样粪检各年龄猪,发现存在猪蛔虫、毛首线虫和食道口线虫等3种虫.以猪蛔虫感染最严重,各龄猪平均感染率高达67.57%.对该场4月龄自然感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恩勇  荣德智  彭又新  周煜  罗永香  马建红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璩檾昇   浦仕奇   徐梅   方昱嘉   唐旭东   钱平  
【目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引发的微粒子病是影响蚕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为了揭示可变剪接(AS)基因在家蚕响应微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对其中肠内的AS事件进行分析。【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TM 4000测序平台,对健康家蚕(对照组)和被微孢子虫感染的家蚕中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MATS软件对样品中的AS事件与差异剪接基因(DSGs)进行鉴定,并对DSGs进行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对照组和感染组中分别检测到5 346个和4 992个AS事件,两组的AS事件类型都以外显子跳跃(SE)事件为主,差异分析发现了25个显著的DSGs。GO富集分析表明,DSGs主要富集在21个条目,其中以细胞过程、物质代谢、结合、催化活性的基因数量较多;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DSGs富集数较多的是信号传导、免疫系统、多糖生物合成与降解、能量代谢等通路。【结论】家蚕中肠组织存在大量AS事件,在微孢子虫感染过程中存在25个DSGs,其功能涉及新陈代谢和细胞免疫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位珩  危粹凡  李玉  
该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在我省主要分布在威宁、赫章、纳拥、水城、盘县、石阡、铜仁、乌当、息烽、江口、松桃、长顺、织金等地,感染率高达18.28%,感染强度1~30条,感染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仔猪发育停滞,架子猪生长缓慢,精神不振,被毛粗乱,卧地.大量感染时引起贫血,消瘦、衰弱、不食、下痢、血便、腹痛、卧地、体温升高,肠穿乱、坏死、溃疡,泛发性膜腹炎,或致肠破裂死亡,在混合感染其它寄生虫病后病势加剧,常导致死亡.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立军   周庆杰   曹泽艺   陈凯   谢骏   习丙文  
洪湖碘泡虫是中国异育银鲫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粘孢子虫,严重感染时病鱼出现眼球凸起,咽部发炎肿胀等症状,造成苗种和成鱼死亡。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杂交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 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登录号:OR744899–OR744905)。PCR检测结果显示,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88.2%;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文汝  冀胜鑫  甄志先  
[目的]为探究国槐带化病的致病机理,进而为国槐带化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槐健康与感病枝条作为研究材料,对其生长期间的5、8、9及11月份中枝条生长素、玉米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通过选取8月份国槐的病、健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qPCR验证分析。[结果]在5、8、9、11月中,健康、感病枝条及感病树上的健康枝条中的生长素、玉米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8月份国槐旺盛生长期间,感病枝条内的玉米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而在11月份植株的生长后期,仅感病植株脱落酸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下调表达明显高于上调,并且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汇集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3个方面,其中以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差异基因富集更为显著;而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感病植株的差异基因主要汇集在调控植株免疫应答的信号传导、植物-病原互作和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方面,并且其中调控植株免疫应答的信号传导富集差异基因最多且表现为显著下调;内源激素代谢通路注释结果表明,生长素、玉米素受体基因AUX1和CRE表达显著下调,而调控赤霉素、脱落酸代谢的基因TF和ABF表达显著上调;通过对转录组数据进行筛选获得调节生长素、玉米素、赤霉素和脱落酸代谢通路代谢及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GHLAX5、GHAHK4、GHAHP4、GHARR8、GHTF和GHABF2)进行qPCR验证,结果虽与转录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但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这些结果表明,上述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对于调控国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结论]认为玉米素含量的显著上升和生长素、赤霉素含量的显著降低,阻碍植株的免疫机制应答并调控这3种激素代谢的关键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是导致国槐带化病枝条发病且横向生长形成扁茎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雪平  陈志蓉  薄新文  
1994年4月下旬,我们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五桥屠宰场采集羊鼻蝇幼虫时在羊副鼻窦部位发现一种周围透明的黄褐色柔软虫体。经酒精固定检查,见虫体呈舌形,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前端有一口孔,口孔两侧有两对淡褐色口钩且边缘白色锯齿状中间黄褐色;虫体内充满虫卵.对其中的两条虫体进行观测.一条虫长95 mm,最宽处14 mm,有45条横纹;另一条长60 mm,最宽处亦为14 mm,有44条横纹,虫卵为卵圆形,平均大小为97.99μm×66.95μm,经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分院徐显增教授鉴定该虫为雌性舌形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