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62)
- 2023(2870)
- 2022(2572)
- 2021(2429)
- 2020(2015)
- 2019(4761)
- 2018(4699)
- 2017(7957)
- 2016(5317)
- 2015(6029)
- 2014(5970)
- 2013(5759)
- 2012(5646)
- 2011(5253)
- 2010(5526)
- 2009(4890)
- 2008(4976)
- 2007(4434)
- 2006(4089)
- 2005(3595)
- 学科
- 济(17238)
- 经济(17217)
- 业(8709)
- 管理(8261)
- 农(6736)
- 地方(6677)
- 学(6518)
- 方法(6131)
- 理论(5456)
- 企(5350)
- 企业(5350)
- 数学(5224)
- 数学方法(5077)
- 教育(4805)
- 农业(4794)
- 中国(4791)
- 教学(4746)
- 地方经济(3732)
- 业经(3527)
- 学法(3323)
- 教学法(3323)
- 学理(3008)
- 学理论(3008)
- 研究(2760)
- 财(2751)
- 环境(2729)
- 制(2677)
- 融(2558)
- 金融(2555)
- 贸(2525)
- 机构
- 大学(76600)
- 学院(76509)
- 研究(32981)
- 科学(24626)
- 济(22955)
- 农(22461)
- 经济(22270)
- 管理(20827)
- 中国(20681)
- 所(19700)
- 研究所(18493)
- 农业(17928)
- 京(17768)
- 理学(17754)
- 理学院(17345)
- 业大(17191)
- 管理学(16610)
- 管理学院(16492)
- 中心(13499)
- 江(13240)
- 范(13211)
- 师范(13016)
- 省(12590)
- 院(11954)
- 农业大学(11810)
- 技术(11644)
- 北京(11183)
- 室(10770)
- 科学院(10609)
- 州(10403)
- 基金
- 项目(54728)
- 科学(40027)
- 研究(36570)
- 基金(36256)
- 家(34972)
- 国家(34696)
- 科学基金(26440)
- 省(23304)
- 划(20440)
- 基金项目(19544)
- 社会(19288)
- 教育(19163)
- 自然(18972)
- 自然科(18507)
- 自然科学(18492)
- 自然科学基金(18143)
- 社会科(17907)
- 社会科学(17897)
- 编号(15037)
- 资助(14979)
- 重点(14023)
- 成果(13293)
- 课题(12598)
- 计划(12497)
- 发(12491)
- 科技(12138)
- 部(11314)
- 创(11239)
- 科研(10787)
- 创新(10546)
共检索到116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 高国平 黄荣雁 石凤莲
对辽宁地区油松枯萎病的病原菌及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广泛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确定油松上5种病害。接种试验证明松落针病[Lophoderm ium conigenum(B runaud)H ilitz]、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Desm.)和松叶枯病(Sphaeropsissp)3种病原有明显致病性。3种病原菌在36h时孢子萌发率达到99%以上。菌丝的最佳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最佳碳源是果糖和蔗糖,最佳pH值6~8。
关键词:
油松枯萎病 病原 培养特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汝浩 王继琛 王磊 凌宁 张楠 沈其荣 黄启为
从山东平度连作的生姜枯萎病病株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rDNA-ITS区序列分析和回接试验确认该菌株为生姜枯萎病病原菌。采用盆栽试验,在健康土壤中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不同接种浓度对生姜枯萎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土病原菌孢子数量103是导致生姜植株发病的临界浓度,当每克土接种数量不高于105时,病情指数随接种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每克土接种数量高于105时,病情指数不再显著增加;随着每克土中接种的病原菌孢子数量的增加,各处理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也增加,且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土体土壤,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的1.19~1.86倍。结...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雷桂林 刘云龙 刘雪峰 冯志伟
按分离→接种→再分离的柯赫原则对昆明市人工栽培雪松上的一种新病害进行研究,根据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为极细枝孢(CladosporiumtenuissinumCooke)。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为:生长的最佳C源为葡萄糖,对N源和维生素均不能很好地利用,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佳温度为25℃,最佳pH值为4,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为100%才萌发。
关键词:
雪松 极细枝孢 针叶枯斑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恒树 华战迎 范灵姣 王红清
为鉴定近2年北京市草莓苗圃及生产园大发生的,给草莓种苗产业及生产者带来严重损失的草莓枯死萎蔫病症的病原以及采取适宜的防控措施,以发生枯萎病症的‘红颜’草莓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且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另外对病原菌做杀菌剂室内毒力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导致北京地区‘红颜’草莓枯萎病发生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 2)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百菌清与腈菌唑等杀菌剂能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慧 朱震 马雪莲 卢颖林 李奇伟 冉炜 沈其荣
采用室内分离和盆栽致病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田间大棚西瓜枯萎病病株的根部、茎部和叶片分离纯化获得34株疑似病原菌的菌株,并从中挑选出6株形态差异明显的菌株用于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D和LB回接7 d后植株开始出现轻微萎焉症状,到第14天时发病率分别达到100%和72%,病情指数分别为2.00和1.14;菌株LA、LC和XB在回接30 d后西瓜植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为14%和0.29;而菌株XA在回接30 d后植株未出现发病症状。对西瓜植株的生物量统计表明,在接种病原菌30 d后,接种菌株XA和XB的处理植株的株高和地上部干质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接种菌株LA和LC的处理西瓜植株的株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康德贤 陈振东 吴永官 李文嘉 黄慧俐 黎炎 范世超
在大田自然发病状态下,对36份来自国内外的冬瓜种质资源进行抗枯萎病性鉴定,结果表明:7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总数的19.4%;11份材料表现中抗,占总数的30.6%;10份材料表现轻抗,占总数的27.8%;8份材料表现感病,占总数的22.2%;不同冬瓜种质资源的不同生长时期对枯萎病的抗性表现明显不同;研究发现,不同皮色的冬瓜资源对枯萎病的田间抗病性也明显不同,其中黑皮冬瓜资源最为抗病,其次为粉皮冬瓜资源,而青皮冬瓜对枯萎病的抗性较差;通过对病原形态、培养特性及对瓜类作物的致病性测定研究,将引起广西冬瓜枯萎病的病原鉴定为尖镰孢冬瓜专化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秀梅 王继华 王丽花 吴学尉 彭绿春 瞿素萍
对从百合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克隆分析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区域序列,分离菌与GenBank中尖孢镰刀菌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8%,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进一步证实嵩明百合种植基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关键词:
百合 枯萎病 rDNA-ITS序列 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淑斌 张颢
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方法对柏木枯萎病病原进行了研究。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及玉溪市采集柏木枯萎病病样13份,分离获得来自柏木树根部、茎干及枝的18个真菌分离物。经过致病性试验证实,分离物CWC1-CWC10均为柏木枯萎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CWC1-CWC10均为Neofusicoccum parvum。利用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ITSI-5.8S-ITS2)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其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N.parvum的同源性为99%,分子鉴定与...
关键词:
枯萎病 形态学观察 分子鉴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美英 王芳 韩金志 陆兆新 别小妹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菌株Paenibacillus Polymyxa Jsa-9的芽孢产量并研究其芽孢液对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筛选最适于P.Polymyxa Jsa-9产芽孢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此基础上采用Taguchi试验方法优化各组分的最佳配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P.Polymyxa Jsa-9芽孢液与其他药剂对黄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及对黄瓜幼苗生长的作用。[结果]P.Polymyxa Jsa-9产芽孢各组分的最优配比为麦芽浸粉15 g·l~(-1)、玉米浆15 g·l~(-1)、ca co_35 g·l~(-1)、mg cl_2·6h_2o 0.5 g·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岑贞陆 何忠 郑露露
为寻找与致病性有关的生化因子,在含有酶基质的培养基上测定12株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 Vauterin,Kerters&Swings,简称X am)5种胞外酶的活性,并结合菌株接种后的病斑平均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胞外淀粉酶与病斑面积呈正相关,其酶活性与病斑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0.0426x+4.9522,r值为0.9789,菌株的胞外酯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病斑面积相关性不明显,没有检测到菌株胞外蛋白酶和胞外果胶酶的活性。菌株胞外淀粉酶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木薯 细菌性枯萎病菌 致病力 胞外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晋云 胡晓峰 李勇 王敏 沈其荣 郭世伟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黄瓜植株感染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后不同发病级别的黄瓜叶片水分生理指标变化,以及连作土壤上施用有机肥与微生物有机肥后对不同处理黄瓜叶片水分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在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叶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显著降低,其中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降低约80%和60%。随着植株感病程度的增加,叶柄胼胝质含量显著增加,导致了叶片含水量和叶片导水率的显著降低。叶片含水量、叶片导水率和叶柄胼胝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施用微生物有机肥料能够抑制叶柄胼胝质形成,维持叶片导水率、叶片含水量和叶片的光合特性。在发生黄瓜连作障碍的土壤上施用含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琬玥 刘正坪 何祥凤 王文和
百合枯萎病是危害百合生长的重要病害。从3种不同杂种系的4个百合品种(亚洲百合Avelino,东方百合limpopo和TopsTAn,oT系列百合BonBini)的病变鳞茎中分离纯化真菌,经柯赫氏法则证病后,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双重鉴定,在4种不同品种的百合病变鳞茎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4种真菌均为病原菌。对亚洲百合red yunjing和东方百合jumpy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的致病程度强弱依次是尖孢镰...
关键词:
百合 枯萎病 病原菌 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雪芳 蓝江林 曹宜 肖荣凤 葛慈斌 刘波
【目的】鉴定福建省几种重要瓜类作物枯萎病菌,比较和分析它们的ITS序列差异和种内群体分化状况。【方法】通过分子鉴定结合形态鉴定,确定瓜类作物枯萎病菌的种类;通过它们的ITS序列亲缘关系和多重比较分析,分析该病原菌种内群体分化特点。【结果】供试的26个菌株属于两种镰孢菌: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和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其中F.oxysporum占54%,为优势种;这两种类型菌株的ITS序列差异较大,且主要表现在ITS2区间,差异达20.4%,而ITS1区间的序列完全相同或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F.oxysporum种内存在3类ITS序列,类型...
关键词:
瓜类作物 镰孢菌 鉴定 ITS序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明珠 李丽萍 陈永祥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并应用于森林可燃物油松松针粉末阻燃处理。采用FT-IR和SEM对改性阻燃剂KH-550/APP进行了结构表征,热重分析法和锥形量热分析法对阻燃油松松针进行了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及燃烧性能分析,研究表明,改性后的APP表面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硅烷偶联剂的羟基与APP表面的羟基发生了化学反应,与未改性APP比较,改性APP更加稳定,650℃时残炭量由42.3%提高到了47.3%,最大热释放速率由103.1 K W·M~(-2)下降到82.9 K W·M~(-2),总热释放量下降了5.6%,并且烟释放速率、总烟释放速率均达到最小值,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薇 李德海
为提高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的水溶性和乳化稳定性,本研究利用旋涡混合仪和微射流仪制备纳米乳液,以分层体积和三元相图中的乳化区面积为指标,确定活性剂的种类及配比(Km)等制备纳米乳液的最优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了纳米乳液的结构、粒径、多分散项系数(PDI)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为精油16.14%、复合表面活性剂10.45%(m(无水乙醇)∶m(Tween 80)=4∶1)和蒸馏水73.41%;2)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有淡蓝色微乳光,液滴呈球形且分布均匀,粒径为35nm,PDI为0.165;3)稳定性实验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储存60d和在pH=7的水相环境中,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和PDI无明显变化,表现了较好的储藏稳定性,最佳储藏时间为30d;热稳定性实验表明,松针精油纳米乳液昙点温度为8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4)抑菌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与未乳化的精油相比,松针精油纳米乳液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本研究制备的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且与精油相比,抑菌能力更强。
关键词:
黑皮油松 精油 纳米乳液 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