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41)
2023(12462)
2022(10502)
2021(9510)
2020(8183)
2019(18757)
2018(18572)
2017(35792)
2016(19713)
2015(22111)
2014(22391)
2013(22461)
2012(21061)
2011(18851)
2010(19461)
2009(18621)
2008(19113)
2007(17704)
2006(15545)
2005(14091)
作者
(60453)
(50619)
(50378)
(48007)
(32297)
(24301)
(22913)
(19762)
(18927)
(18125)
(17206)
(17047)
(16255)
(15939)
(15812)
(15531)
(15523)
(15056)
(14642)
(14562)
(12694)
(12410)
(12372)
(11476)
(11403)
(11301)
(11215)
(11163)
(10278)
(10177)
学科
(94198)
经济(94089)
(82651)
(73257)
企业(73257)
管理(71640)
方法(41679)
数学(32898)
数学方法(32544)
(29800)
业经(28223)
(27512)
中国(23132)
农业(21263)
地方(20357)
(20183)
财务(20154)
财务管理(20123)
企业财务(19003)
技术(17459)
(17381)
(17212)
(16836)
环境(16664)
(16403)
(16161)
贸易(16150)
理论(15909)
(15614)
(14593)
机构
学院(300864)
大学(296556)
(125348)
经济(122718)
管理(118035)
理学(101014)
理学院(99859)
研究(99348)
管理学(98213)
管理学院(97664)
中国(77268)
(63526)
科学(62668)
(57060)
(56213)
(51627)
(47265)
研究所(46601)
业大(46218)
中心(46151)
财经(45414)
农业(44392)
(40975)
北京(39903)
经济学(37684)
(37552)
(37534)
师范(37171)
(35511)
经济学院(34197)
基金
项目(194433)
科学(153448)
基金(141391)
研究(139584)
(123100)
国家(122004)
科学基金(105320)
社会(89706)
社会科(84918)
社会科学(84888)
(77159)
基金项目(75626)
自然(68804)
自然科(67131)
自然科学(67111)
自然科学基金(65912)
(64033)
教育(62305)
资助(57116)
编号(55634)
成果(43748)
重点(43625)
(42888)
(42308)
(42119)
(40500)
创新(38634)
课题(37873)
科研(37132)
国家社会(36885)
期刊
(146409)
经济(146409)
研究(85583)
中国(55562)
(52366)
(47647)
学报(46252)
管理(45712)
科学(44247)
农业(35590)
大学(34672)
学学(33184)
技术(26817)
业经(25894)
(25449)
金融(25449)
教育(24157)
财经(22918)
(21453)
经济研究(21159)
问题(21008)
(19883)
技术经济(17939)
现代(15407)
资源(15362)
统计(15157)
(14878)
(14875)
商业(14399)
(14379)
共检索到449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王洋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生态承载力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基于资源保障率、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增长相统一的原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评价了1997-2006年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状况,预测了2006-2020年研究区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7-2006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总体处于超载状态,但发展趋势差别显著。鞍山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686下降到1.301,年均下降2.56%,但仍处于超载状态;抚顺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169下降到0.909,年均下降2.49%,生态承载力从超载变为盈余;本溪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070上升到1.249,年均上升1.56%,超载程度不断加大。2006-2020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处于超载程度加大的趋势,鞍山、抚顺和本溪生态承载力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0.89%、1.56%和1.81%。作为矿业城市,鞍山、抚顺和本溪需要优先保障水资源和能源的供需平衡,改善水环境质量,从而达到生态承载力的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窦晶鑫  
生态足迹模型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加入经济因子以提高模型评价的准确性,为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耦合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经济因子得到综合生态承载力指数,评价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1985~2005年综合生态承载力水平。结果表明:1985~2005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79 hm2增至3.53 hm2,增长率为97.43%;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78 hm2增至0.81 hm2,生态赤字从-1.01 hm2增至-2.73 hm2,增加了19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陈昕  彭小黎  
鞍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研究其生态承载力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鞍山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矿业城市独特的生态系统内涵,建立了鞍山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理论为基础的综合评判法,评价了"十五"期间鞍山市生态承载力状况,探讨了2010年鞍山市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期间,鞍山市综合生态承载力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经济压力、资源压力和生态健康等指标发展水平仍较低。生态承载力从超载逐渐转变为盈余状态,系统间协调度不断提高。按照鞍山市总体规划水平预测,2010年鞍山市综合生态承载力达到较安全状态,各指标没有低于临界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一中  夏军  谈戈  
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约因素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该文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的评价方法 ,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各评价指标的可承载极限临界值和理想值进行了界定 ,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并运用之对西北地区现状年及未来 1 0a、2 0a、5 0a不同发展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模型预测结果表明 ,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 ,未来各年段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逐步改善 ,其中以采用A1 +B2 +C2发展情景方案将使水资源承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姬艳梅  王小文  梁宝翠  洪雷  
本文研究了陕北地区2003-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动态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总量及其比例减小,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论文还分析讨论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雯珺  闵庆文  成升魁  张丹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浙江省青田县的环境状况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农业地区、浙江省、中国以及世界相比,青田县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具体来说,青田县2003年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898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构成了生物承载力的主体部分,而水域和草地对生物承载力的贡献甚微;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较低,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6.2%和世界平均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娜  王伯铎  崔晨  张秋菊  
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的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环境)能否承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以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论证,得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固废排放等的问题最为突出,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永萍  户涛  支小军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条件下其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文章建立模型,对新疆绿洲2001~2007年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新疆绿洲生态承载力高于实际人口数量,绝对差呈缩小趋势。同时,对新疆绿洲生态承载力预测,2008~2015年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小幅度上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任重  刘攀  
本文采用生态占用和承栽力的计算方法,对1978至2007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并且注重各年份截面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生态占用不断上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小幅波动下滑;从省际角度看,各省区生态占用和承载力变化差异较大;除西藏外,大部分省级区域在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显示它们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家其  王佳  吴宜进  葛咏  王程昊  
以恩施地区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与恩施地区贫困村分布密度进行空间耦合。研究表明:(1)恩施地区人均生态盈余为0.46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 1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48hm2;(2)贫困村分布密度最高的来凤县、建始县人均生态盈余很少,而贫困村分布密度最低的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人均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的生态承载力最高,人均生态盈余最高的是宣恩县、鹤峰县,万元GDP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利川市,巴东县;(3)通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红  楚新正  金海龙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 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凤金  许鹏  程慧  
本文在分析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要素对全国14个大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评价,并以广州为例判断大城市人口承载现状,进而提出了增强大城市承载力的途径和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  陈爽  
城市承载力分区以城市系统为分区对象,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在分析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承载区。城市承载力分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在由无序蔓延向有序发展转变时期的特殊需要。本文对城市承载力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城市承载力"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分为高、中、低3个承载区,进一步按承载力制约因素将低承载区分为可调控区及不可调控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应用于常州,通过实例研究对承载力分区方法进行补充,并将研究结果作为常州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空间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玲霞  黄朝禧  赵微  
以"两型社会"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其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其2000-2008年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工业化发展阶段等理论判断和预测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①武汉市2000-2008年生态服务价值缓慢递增,由2000年的479.65亿元增至2008年的487.71亿元,增加了1.68%;而同期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395.53万hm2降为2008年的377.02万hm2,下降了4.68%。二者变化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指标侧重点不同而对相同地类赋予权重的差异,目前使用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值未考虑人类因素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②武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燕  高峰  
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背景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以及甘肃民族地区的区域特征,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民族地区21个县(市)进行评价,从而为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发展能力以及农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天然草场的保护、人均经济增长能力的增强对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地处甘南高原地区的县(市)生态承载力普遍较弱,以甘南州的玛曲、碌曲、迭部最为脆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