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0)
2023(8008)
2022(7034)
2021(6334)
2020(5505)
2019(13417)
2018(12971)
2017(24964)
2016(13876)
2015(15773)
2014(16257)
2013(16377)
2012(15352)
2011(14114)
2010(14334)
2009(13416)
2008(13493)
2007(12409)
2006(10634)
2005(9516)
作者
(43372)
(36155)
(36138)
(34496)
(22876)
(17476)
(16703)
(14401)
(13664)
(12758)
(12228)
(12207)
(11516)
(11493)
(11423)
(11364)
(11335)
(10696)
(10488)
(10360)
(9023)
(8904)
(8836)
(8307)
(8233)
(8169)
(7989)
(7970)
(7418)
(7261)
学科
(64741)
经济(64684)
管理(37777)
(36360)
方法(30990)
(29805)
企业(29805)
数学(27238)
数学方法(26917)
中国(17894)
(15944)
地方(15155)
(14157)
(13622)
业经(12909)
(11217)
贸易(11212)
(10811)
农业(10639)
(10531)
(10212)
理论(9985)
环境(9710)
(8532)
财务(8498)
财务管理(8473)
(8358)
(8043)
银行(8019)
企业财务(7991)
机构
大学(211737)
学院(209699)
(85919)
经济(83836)
管理(81284)
研究(72716)
理学(70164)
理学院(69285)
管理学(68020)
管理学院(67616)
中国(53049)
科学(47060)
(45781)
(37874)
(37797)
(37386)
研究所(34606)
中心(33429)
业大(33267)
(31490)
农业(30095)
财经(30066)
北京(28715)
(28627)
师范(28352)
(27229)
经济学(26244)
(26156)
(25073)
经济学院(23821)
基金
项目(140537)
科学(109976)
基金(101049)
研究(99224)
(88574)
国家(87876)
科学基金(74854)
社会(62035)
社会科(58775)
社会科学(58750)
(55780)
基金项目(54171)
自然(49511)
自然科(48369)
自然科学(48352)
自然科学基金(47433)
(47407)
教育(45745)
资助(41446)
编号(40176)
成果(32066)
重点(31990)
(30792)
(30598)
(28306)
课题(28270)
科研(27129)
计划(26678)
创新(26543)
教育部(25779)
期刊
(92432)
经济(92432)
研究(59079)
中国(38379)
学报(33518)
(32570)
科学(31143)
(29030)
管理(26957)
大学(24504)
学学(23109)
农业(22177)
教育(19957)
技术(19155)
(15022)
金融(15022)
业经(14817)
问题(14259)
经济研究(14241)
财经(14223)
(12553)
(12276)
统计(11899)
技术经济(11616)
资源(11279)
(10834)
(10115)
决策(9927)
商业(9885)
理论(9809)
共检索到302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岗  雷磊  邹华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对象,选取33个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间演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的10个城市进行竞争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大连和沈阳城市竞争力强;鞍山、本溪和抚顺竞争力较强;营口、丹东、辽阳、盘锦和铁岭竞争力弱;辽中南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廷魁  王争艳  周滔  
以新一线城市为对象,根据可比、可操作原则,筛选出29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评估新一线城市的竞争力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法,对15个新一线城市的竞争力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重庆、天津城市竞争力强;苏州、南京城市竞争力较强,成都、武汉竞争力较弱;杭州、青岛等9个城市竞争力弱;新一线城市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新一线城市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廷魁  王争艳  周滔  
以新一线城市为对象,根据可比、可操作原则,筛选出29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评估新一线城市的竞争力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法,对15个新一线城市的竞争力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重庆、天津城市竞争力强;苏州、南京城市竞争力较强,成都、武汉竞争力较弱;杭州、青岛等9个城市竞争力弱;新一线城市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新一线城市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芸鹭  雷国平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引力模型,以辽中南城市群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和区域角度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和内在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城市流强度普遍偏低;辽中南城市群内第二、三产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辐射能力较强,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且空间联系程度分布不均衡;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但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弱且随距离增加而减小,其他城市之间,除鞍山与辽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之外,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具有各地市人口总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呈西高东低态势、市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人口沿交通轴线集中分布、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等现状特征;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变化具有各地市人口增幅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趋势、人口重心逐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趋同趋势不断增强等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伟  周忻桐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博  修春亮  陈才  
基于城市流理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沈阳、大连外,群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均较低;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甚至为0;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城市群结构不优,一体化程度不高,整体功能不强等,并利用SPSS软件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晋培育  李雪铭  冯凯  
通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辽宁省14个省辖市在1994、1999、2004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人居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了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趋势,进一步研究了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彬燕  王士君  田俊峰  
以城市流强度理论为基础,群域18个城市统计指标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整体水平以及外向功能量、区位熵等表征值进行测算,并基于此进行延伸比较,进而论证两城市群的发展进程、特征、问题和发展方向。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各项表征值均小于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2与成熟城市群相比,哈长城市群内部等级规模结构扁平化,核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3辽中南城市群虽发育相对成熟,但其核心与外围关系尚不健全,城市流强度落差过大,未形成合理梯度;4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相同的问题是非核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普遍较小,城市间相互联系强度低。研究认为,哈长城市群应通过规划引领和调控打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建设力度、强化"双核"、明确分工;辽中南城市群未来应在强化"双核"的同时培育增长极,增强区域内非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对外联系强度;同时,两城市群还应针对城市流结构相似以及其他共性问题,建立两群域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密切群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本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分析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定量指标测度目前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研究认为,尽管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但服务业发展迅速;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产业整体相对落后于京津冀等区域;基于区位商和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测度的结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已出现差异化趋势,城市群内部服务业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单极化特征明显。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推进该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延吉  
区域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群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城市群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扩展促进了产业的扩散与再集聚。区域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在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的产业集聚。煤炭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培育新的优势,沈阳、大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促进了核心城市新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调整城市群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平  佟连军  邓丽君  
依据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城市流强度及倾向度等指标,从不同的层面上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内在功能联系。并据此对辽中南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①进一步强化沈阳、大连两个城市的核心地位,增强核心城市的集聚扩散能力;②提升辽中南城市群的外向度,形成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内部联系网络;③强化和培育丹东、营口作为辽中南城市群新的增长极;④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而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外向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宇  衣保中  
"精明增长"是指在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扩张,在自然环境保护中践行"两山理论",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的高效发展模式。从"精明增长"的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0~2015年辽中南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数据,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精明程度进行测度分析,探寻辽中南城市群的转型路径。研究表明,研究期内辽中南城市群的增长主要体现为城市群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生产消耗方面的增长。虽然整体城市群依然处在提速增长的模式,同时在城市空间规模方面逐渐向集约化发展的态势也日趋明显,但其主要依靠"量"的增长,"质"的提升不够显著。研究结果能够为辽中南城市群乃至更大区域的城市群"精明增长"提供决策的相关参考及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钰  陈延斌  任建兰  来逢波  
城市群产业结构分工及状况如何会必然直接影响其发育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因此科学合理测度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产业结构与分工状态,得出结论:①宏观层次上,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总体相似程度较高,产业结构地域分工不明确;②中观层次上,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虽然明显,但产业的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③不同产业与辽中南城市群的相似程度不同。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在实践上为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王丹丹  周海燕  
城市群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城市群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城市群竞争力目前仍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文将城市群竞争力定义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群价值最大化的力量总和。在对城市群竞争力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中部城市群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