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7)
- 2023(2299)
- 2022(1947)
- 2021(1864)
- 2020(1623)
- 2019(3705)
- 2018(3565)
- 2017(6477)
- 2016(3881)
- 2015(4357)
- 2014(4277)
- 2013(4242)
- 2012(4219)
- 2011(3918)
- 2010(4068)
- 2009(3691)
- 2008(3852)
- 2007(3541)
- 2006(3179)
- 2005(2746)
- 学科
- 济(14365)
- 经济(14345)
- 业(8117)
- 管理(7739)
- 学(7008)
- 企(6113)
- 企业(6113)
- 方法(6086)
- 数学(5152)
- 数学方法(5023)
- 农(4499)
- 地方(3505)
- 中国(3372)
- 农业(3184)
- 业经(3005)
- 财(2967)
- 森(2933)
- 森林(2933)
- 林(2916)
- 理论(2548)
- 生态(2492)
- 制(2451)
- 贸(2357)
- 贸易(2355)
- 和(2342)
- 环境(2303)
- 易(2237)
- 融(2063)
- 金融(2062)
- 资源(1970)
- 机构
- 大学(61848)
- 学院(59656)
- 研究(26623)
- 济(20416)
- 科学(20142)
- 经济(20003)
- 管理(19122)
- 中国(18073)
- 理学(16568)
- 理学院(16213)
- 农(16106)
- 所(15618)
- 管理学(15596)
- 管理学院(15494)
- 研究所(14771)
- 京(14737)
- 业大(13154)
- 农业(12354)
- 中心(10651)
- 院(10371)
- 范(9880)
- 师范(9760)
- 北京(9729)
- 江(9569)
- 省(9191)
- 财(8821)
- 室(8758)
- 科学院(8505)
- 研究院(8282)
- 师范大学(8160)
- 基金
- 项目(43731)
- 科学(33509)
- 基金(31686)
- 家(30752)
- 国家(30566)
- 研究(27254)
- 科学基金(23987)
- 自然(17932)
- 自然科(17485)
- 自然科学(17477)
- 自然科学基金(17169)
- 基金项目(16919)
- 省(16900)
- 社会(15670)
- 划(15306)
- 社会科(14716)
- 社会科学(14707)
- 资助(13196)
- 教育(12312)
- 重点(10811)
- 计划(10117)
- 编号(9692)
- 科技(9601)
- 发(9434)
- 科研(9140)
- 部(9136)
- 创(8217)
- 成果(8112)
- 专项(7994)
- 创新(7842)
共检索到88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殷晓洁 周广胜 隋兴华 何奇瑾 李荣平
利用影响植物分布的8个变量(年均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冷月温度、最暖月温度、大于5℃积温、湿润指数、年辐射量和海拔)以及辽东栎林地理分布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筛选出影响辽东栎林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即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气温、大于5℃积温和年辐射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辽东栎林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辽东栎林的潜在地理分布,其潜在分布区覆盖了我国东北南部、华北中南部、华中西北部、华东北部、西南东部部分地区及西北东部地区。影响辽东栎林潜在分布的各主导因子阈值分别为:年均降水量340~1060mm、最冷月气温-17~4℃、大于5℃积温800~3700℃·d-1、年辐射量1.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珠 叶兴状 刘益鹏 李佳慧 陈世品 张国防 刘宝
【目的】格木为珍贵硬材树种,由于木材珍贵,其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稀少,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树种,探讨格木适生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格木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格木55个天然分布点,以BCC-CSM2-MR气候模式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作为气候数据,结合海拔、土壤以及人类活动因子数据,用MaxEnt模型预测SSP1_2.6、SSP2_4.5和SSP5_8.5 3种情景下格木在2041-2060年(2050s)和2081-2100年(2090s)的生长分布区。【结果】当特征组合(FC)为片段化(H)、乘积型(P)和阈值型(T),调控倍频RM=2.5时,预测结果较为可靠。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以及刀切法检验得出温度年较差、1月降水量、海拔、年降水量、月平均昼夜温差是影响格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在SSP1_2.6、SSP2_4.5情景中,格木总适生区面积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SSP5_8.5情景下,格木总适生区增加,并在此情景下出现生长优势。福建、广西、广东原有生长区域的北部,云南、西藏南部小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将成为格木潜在适生区。分析格木在2050s、2090s的3种情景下质心迁移方向,质心有向北迁移的趋势。【结论】温度、降水、海拔是影响格木当前与未来气候情景下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大幅度增温增湿一定程度上对格木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广东、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云南西双版纳等可实行引种栽培,以期扩大格木在全国的种植区域。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适时适地加强对格木资源的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格木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树泉 徐学荣 周卫川 张辉 宁昭玉
根据红火蚁分布的主要气候临界因子、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I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了红火蚁潜在地理分布模型.利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 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红火蚁可在中国65.82%的地区发生,可将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轻度危险区、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其中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占37.91%.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吴金明 牟希东 董芳 张辉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今朝 刘健 余坤勇 曾琪 郑文英 艾婧文 上官莎逸
以三明市主要针叶树种(杉木和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树种分布点数据和19个气候环境数据,基于MaxEnt模型模拟现实气候条件下杉木和马尾松在三明市的适宜分布区,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2050和2070年)杉木和马尾松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结果,并运用刀切法确定影响杉木和马尾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较高(AUC值均大于0.9),最湿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等温性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杉木和马尾松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西部和中部,面积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占印 于澎涛 王双贵 余治家 胡永强 夏固成 王彦辉 熊伟
基于2005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六盘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 2 300 m范围内,坡度为20 35°的半阴坡、半阳坡和阴坡上,与山杨林的分布生境相近。现有的辽东栎林多为幼龄林,平均林龄30 a,林分密度较大,平均1 046株.hm-2,树木平均高度7.8 m,平均胸径12.4 cm。胸径5 10 cm的辽东栎株数占50%以上,平均木材蓄积量仅为39.9 m3.hm-2。随着海拔升高、坡位从坡上部到坡下部,坡向从半阴坡到半阳坡,林分密度增大,平均树高和胸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沿此梯度林龄在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辽东栎林的平...
关键词:
六盘山 辽东栎林 林分特征 空间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先容 余岩 周颂东 何兴金
基于文献资料、标本资料和实地考察,收集巴山榧树县级分布点57个,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位模型(GARP)预测巴山榧树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其地理分布及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汇流累积量、年均气温、雨日频率和水汽压对巴山榧树分布的影响较小,而太阳辐射、极端低温、极端高温和霜日频率对其分布影响显著;巴山榧树间断分布于海拔800~2700m的亚热带山区,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及沟谷地带;预测我国中部地区为巴山榧树良好生长区;目前巴山榧树的实际分布远小于其适生区;巴山榧树虽然仍有不少种群,但各种群分布区域狭窄、种群密度小、人类破坏极为严重,应加强保护和繁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维 赵儒楠 圣倩倩 耿兴敏 祝遵凌
【目的】了解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潜在的适生区,以进行矮牡丹的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和MaxEnt模型,基于矮牡丹当前44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矮牡丹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适生区。【结果】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潜在分布区的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94和0.998。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UVB4,贡献率为21.6%)、年均降雨量(BIO12,贡献率为18.8%)、最冷月最低温(BIO6,贡献率为12.3%)和海拔(ALT,贡献率为10.5%)为影响当前矮牡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生态适生区总面积为15.97万km~2,主要位于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地区,此外,河北南部与山西两省交界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未来气候变化下,矮牡丹潜在分布区有西北部缩减和向东部、北部轻微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陇东地区、陕西宝鸡市、咸阳市一带出现明显缩减,冀南地区则完全丧失,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临汾、晋城、河南洛阳以东轻微扩张。此外,其未来的适宜分布中心东移趋势明显。【结论】矮牡丹适生区主要受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819.4~1 128.6 J/(m2·d))、年均降水量(436.2~808.5 mm)、最冷月最低温(-11.8~-3.2℃)、海拔高度(270.8~1 833.3 m)等环境条件影响,其中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与年均降水量是限制矮牡丹地理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当前,矮牡丹在中国地理分布范围较窄,未来在西北、冀南地区适宜生境骤减。因此,加强天然种群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工作刻不容缓。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芙蓉 罗建勋 杨马进
[目的]为探明山桐子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划,[方法]本文基于气候、海拔和土壤因子数据集,结合野生山桐子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山桐子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和区划。[结果]表明:山桐子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3°10'35°30'N,102°45'121°40'E,垂直分布点位于海拔14 2 500 m。温度和降雨对山桐子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土壤条件次之,这与山桐子耐贫瘠的特性相一致。山桐子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 21℃,适宜年降水量为800 1 8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建云 李荣 张文辉 何景峰
种群结构是植物种群的重要属性,反映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组配方式和发展趋势;种群分布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置状况或分布状态,反映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中惠 郭建斌 王彦辉 王晓
【目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是组成六盘山森林植被的主要树种,分析六盘山辽东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性,有助于掌握六盘山辽东栎的生长发育现状及种群发展过程。【方法】基于六盘山12个辽东栎纯林样地,通过静态生命表、种群径级结构、存活系数、死亡率、消失率以及生存分析,对辽东栎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采用点格局分析了六盘山辽东栎林种群空间格局分布规律以及空间关联性。【结果】(1)样地内辽东栎种群径级结构分布近似于倒J型,更新状况良好,结构稳定。(2)辽东栎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曲线。(3)辽东栎种群整体呈前期和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特征。(4)辽东栎幼龄、中龄级个体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由聚集分布变为随机分布;近熟龄个体在小尺度上趋向于均匀分布,在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结论】六盘山辽东栎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更新状况良好。辽东栎幼龄、中龄级个体在小尺度呈聚集分布,中龄与近熟龄个体在大尺度上关联性不明显,呈相互独立状态。为保持辽东栎林结构稳定,应加强人为调控,确保辽东栎林种群更新的稳定环境条件。图8表2参2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建云 李荣 何景峰 张文辉
对黄龙山辽东栎林设置未间伐(对照)、13.4%材积强度间伐后天然更新(弱度间伐)和30.0%材积强度间伐后人工补植油松(强度间伐)试验,研究不同强度近自然经营间伐措施对辽东栎林立地环境、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林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后林地可利用养分增加,尤其是土壤全N含量;间伐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间伐样地;优势乔木(辽东栎、油松和茶条槭)幼苗幼树数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与对照相比,间伐样地幼苗幼树存活率高,高生长量增加;在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油松需要人工促进更新,而辽东栎和茶条槭均能够天然更新;近自然经营间伐措施能够促进辽东栎次生林立地环境改善,加快优势林木更新进程;间伐30...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间伐 辽东栎林 更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维祥
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表明:经济强县呈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土地资源结构梯度、区位条件、市场化程度、民营经济比例、工商传统和人文环境是经济强县立足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经济强县 分布特征 驱动因子 市场化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秀荣 郝蕙玲 杨集昆
本文将水蜡蛾科(Brahmaeidae)的中国种归属问题进行了统一,并把外生殖器特征纳入属征,系统描述了各届特征和在中国的分布。
关键词:
水蜡蛾科 属征 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大男 周俊山
文章基于2000年普查数据1‰个人原始数据和中国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中20%个人原始数据对中国345个地级行政区划民居住宅从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和楼层等三个角度考察了中国民居的地理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中国民居住宅特别是西部地区更新步伐快;民居建造年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递进性特点相吻合;南方民居混合结构居多,北方和西部地区以砖木或其他结构为主;民居建筑以平房为主,但楼层化程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这些结果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本着保护各民族文化成果的原则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地取材,因材制宜地营建民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民居 地理格局 建筑结构 空间分析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