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6)
2023(12608)
2022(10654)
2021(9888)
2020(7883)
2019(17934)
2018(17473)
2017(32468)
2016(17084)
2015(19070)
2014(18408)
2013(18113)
2012(16987)
2011(15646)
2010(15609)
2009(14405)
2008(13930)
2007(11860)
2006(10702)
2005(9878)
作者
(46812)
(39126)
(38819)
(36773)
(24768)
(18605)
(17605)
(15143)
(14967)
(13815)
(13343)
(12968)
(12302)
(12256)
(12057)
(11989)
(11597)
(11178)
(11151)
(11095)
(9755)
(9452)
(9288)
(8956)
(8746)
(8616)
(8532)
(8475)
(7850)
(7724)
学科
(78621)
经济(78545)
管理(43670)
(41809)
(30792)
企业(30792)
中国(28138)
方法(25910)
地方(23119)
(22941)
数学(22579)
数学方法(22415)
(18132)
贸易(18118)
业经(17814)
(17564)
农业(15566)
(15183)
(14006)
(13702)
银行(13692)
(13607)
金融(13605)
(13442)
(13312)
环境(13152)
地方经济(12923)
(12612)
技术(11006)
(10726)
机构
学院(237758)
大学(235523)
(108342)
经济(106523)
研究(90302)
管理(86478)
理学(73347)
理学院(72397)
管理学(71366)
管理学院(70907)
中国(70706)
(53976)
科学(51366)
(47352)
(45025)
研究所(40583)
中心(40008)
财经(37150)
(36543)
北京(35399)
经济学(34824)
(34076)
(34021)
(33505)
师范(33240)
(32552)
经济学院(31343)
业大(30977)
农业(28251)
(27889)
基金
项目(157030)
科学(125225)
研究(119813)
基金(114505)
(99351)
国家(98544)
科学基金(84258)
社会(79356)
社会科(75294)
社会科学(75284)
基金项目(59436)
(58610)
教育(53823)
(50877)
自然(50222)
自然科(49103)
自然科学(49092)
自然科学基金(48215)
编号(47815)
资助(46065)
(40293)
成果(39064)
重点(36025)
(35365)
课题(34120)
国家社会(33981)
(33472)
发展(33386)
(32850)
创新(31373)
期刊
(126229)
经济(126229)
研究(78648)
中国(53677)
(35941)
(33914)
管理(33835)
科学(33114)
学报(32792)
教育(28655)
大学(25660)
(25399)
金融(25399)
农业(25203)
学学(23781)
经济研究(22019)
业经(21448)
技术(19752)
财经(18521)
问题(16777)
(16253)
(15865)
国际(14541)
世界(14276)
(13930)
技术经济(11227)
资源(11050)
商业(11007)
现代(10894)
(10889)
共检索到375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匡贞胜  林晓言  
从边界效应转化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主要观点如下:从均衡发展的视角讲,京津冀一体化的范围由三地经济边界而非行政边界决定;边缘地区合作先行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在循环因果累积机制的支持下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地方政府是省际边界屏蔽效应的主要来源,因此京津冀合作必须摒弃地方政府的干预,发挥市场、中央政府以及次区域组织在资源流动和配置、制度供给和协调规划方面的影响作用,共同促成边界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以显著降低边界合作的交易成本,实现边界效应从屏蔽到中介的转化。最后,以京廊边界为例探讨了边界转化的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国平  罗心然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水英  
京津冀三地互相毗邻,同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位,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京津冀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地区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文章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其次,构建了地区生态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和测算模型,提出了促进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最后,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土地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并给出了具体的调控方法,目标是实现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国平  罗心然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河北多数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口与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洁  姜丰  钱春丽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构建京津冀协调发展指数,增加了对京津冀地区经济与人口协调性的测度,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京津冀协调发展程度仍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影响京津冀城市群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基于此,应从系统思维、系统理论与方法审视和解决制约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组织管理上建立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相统一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财税协调机制以及市场一体化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永恒  郝寿义  杨兰桥  
文章在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引入地区间技术进步率的差异,重新推导了新的产业流动均衡方程,并运用数值模拟,分析存在技术进步率差异下,市场规模、贸易自由度和技术进步率差异与产业份额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诸如京津冀这种存在技术进步率差异的地区间进行协调发展,必须注重缩小它们之间的差异化程度,需要根据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针对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在特定产业内实施区域间不对等的政策,增加贸易自由度的差异水平,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由于技术进步率差异所导致的过度产业转移现象。这才是提高所有区域协调主体福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齐喆  吴殿廷  
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是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对最终实现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有效疏解北京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提升区域运输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现状与特征,构建京津冀交通综合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交通运行效率及各交通运输系统间运行动态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当前在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综合交通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撑不足、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运输结构不合理、运输组织效率有待提高等。为更好地促进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一要建立协调统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二要加快城市、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巨才  孔伟  任亮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在高效健康地发展城市绿色旅游经济的同时,兼顾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方法]以张家口为例,着力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辅以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5—2016年张家口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研究期内,张家口市旅游经济指数、旅游规模和旅游效益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指数、生态资源和环境治理指数波动较大;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 24发展到2016年的0. 61。[结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联度逐渐增强,两者正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耦合协调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应兼顾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稳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进程,促进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波  
从跨行政区整体区域发展战略看,京津冀城乡协调发展包括各自内部城乡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外部联系两层含义。京津冀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乡收入与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人口流动单一趋势较为明显,城乡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优化京津冀地区城乡关系实现统筹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处理好城市和农村、发达和落后这两对突出矛盾,解决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加快区域协调步伐,着重做好构建多中心城镇网络、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三项工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波  
从跨行政区整体区域发展战略看,京津冀城乡协调发展包括各自内部城乡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外部联系两层含义。京津冀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乡收入与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人口流动单一趋势较为明显,城乡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优化京津冀地区城乡关系实现统筹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处理好城市和农村、发达和落后这两对突出矛盾,解决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加快区域协调步伐,着重做好构建多中心城镇网络、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三项工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浩  蒲海霞  
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的相关理论与框架建立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5-2015年期间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2)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北京的协调度水平高于天津和河北,三地之间的协调度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3)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综合发展度逐渐提高,北京的综合发展优势随时间推移更加显著,天津与河北的综合发展度差距逐渐缩小;(4)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津冀两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洪宇   崔叶竹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循环发展,而流通经济发展离不开智慧物流,智慧物流更是区域流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本文通过构建智慧物流与流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发展程度仍属于濒临失调状态;从耦合度和协调度来看,北京市始终处于高耦合和极度协调状态,而承德、衡水等地处于低耦合和极度失调状态;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力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对京津冀地区智慧物流与流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丽华  李瀚林  
区域协调发展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发展阶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围绕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协调化、可持续化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文章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区域为例,从四个维度选择7个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调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综合对比,并据此对"十四五"时期二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与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丽华  李瀚林  
区域协调发展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发展阶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围绕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协调化、可持续化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文章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区域为例,从四个维度选择7个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调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综合对比,并据此对"十四五"时期二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与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朝才  
都市圈是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区域空间组织形式的必然表现形态,它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国外相比,国内就都市圈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发展实践的研究,对其理论研究的重视相对不足。但学术界比较一致认为,都市圈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模式。实践表明,都市圈在促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突破行政区经济、优化经济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