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2)
- 2023(2033)
- 2022(1554)
- 2021(1712)
- 2020(1204)
- 2019(2994)
- 2018(3117)
- 2017(3897)
- 2016(3441)
- 2015(3962)
- 2014(4168)
- 2013(3222)
- 2012(2971)
- 2011(2858)
- 2010(3102)
- 2009(2406)
- 2008(2294)
- 2007(2208)
- 2006(2022)
- 2005(1926)
- 学科
- 教育(18046)
- 中国(8230)
- 理论(5264)
- 教学(5200)
- 学(3280)
- 革(3124)
- 改革(3092)
- 发(3062)
- 发展(3037)
- 思想(2978)
- 高等(2976)
- 展(2915)
- 政治(2844)
- 研究(2788)
- 教育改革(2762)
- 思想政治(2731)
- 政治教育(2731)
- 治教(2731)
- 德育(2711)
- 学校(2439)
- 济(2365)
- 经济(2364)
- 管理(2309)
- 学法(2297)
- 教学法(2297)
- 生(2222)
- 教育学(2193)
- 计算(2162)
- 算机(2157)
- 计算机(2157)
- 机构
- 大学(39187)
- 学院(34168)
- 教育(24760)
- 范(16557)
- 师范(16535)
- 研究(16074)
- 师范大学(13989)
- 京(10313)
- 职业(9853)
- 教育学(9675)
- 科学(8492)
- 技术(8419)
- 北京(7587)
- 所(7567)
- 教育学院(7088)
- 研究所(6939)
- 江(6760)
- 职业技术(6732)
- 中心(5857)
- 院(5856)
- 管理(5819)
- 技术学院(5571)
- 济(5348)
- 教育科(5102)
- 教育科学(5066)
- 州(5059)
- 经济(4940)
- 研究院(4890)
- 理学(4886)
- 中国(4708)
共检索到62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吕寿伟
当今社会,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愈加显著,而不平等的教育边界的存在则使教育的这一功能成为社会对部分人的偏爱。教育边界的产生源于先赋性的教育制度安排与后致性的社会分类的共谋,而自我的类别化、群体排斥以及不平等边界的正当化机制则使已生成的边界获得进一步强化,从而使教育不平等的基础从对教育权益占有的外在显性表现,转向了以身份为标记的内在的、隐性的深层根源。被标签化了的身份的错误建构使教育不平等成为完全而持久的教育不平等。对不平等边界的消除企图通过身份模式以根除社会偏见得以实现是表面的,也是天真的,而基于地位模式的参与平等理念则为教育平等的实现带来了曙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小兰
刘小兰以《超越知识不平等的教育平等》为命题, 认为“教育平等”的实质是知识的平等。文中指出, 知识的世俗性、对知识的控制、对知识的分层是制约教育平等达成的主要障碍。消除这些障碍需要确立课程知识设计的公平观、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知识环境、注重个体默会知识的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磊 韩雷 刘长庚
研究目标:在生产发展变迁的大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不平等演变。研究方法:立足于生产与分配相联系的理论观点,以基尼系数的群组分解公式为基础,推导并测算中国收入不平等可能性边界(IPF)和不平等提取率(IER)。研究发现:(1)1978~2017年间,随着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收入不平等可能性边界持续扩张,最大可行基尼系数从0.2281提升至0.8446。(2)同期中国收入不平等提取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23%下降到55%。其中197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快速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2012年前后比较稳定;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呈进一步下降现象。目前中国仍有55%的最大可行不平等转化为实际不平等。研究创新:将分配与生产相联系的观点直接嵌入不平等经验测度中,弥补传统的不平等测度指标忽视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变迁的缺陷。研究价值:初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对收入差距扩大具有一定承受力"之谜,并为新时期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关系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白雪梅 吕光明
研究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非新的话题,很早以前就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倡导教育的收入平等化作用。19世纪,美国公共教育之父霍瑞斯·曼(Horace Mann)提出,为了社会公平和扶助贫困,政府应该加强穷人的教育。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进展以及新数据的出现,学术界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兴趣又开始增加,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状况的决定因素和动态变化上。其中,作为人力资本重要的积累形式——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总结和评述近年来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关系的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白雪梅
教育对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本文利用中国1982~2000年的数据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表明,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不仅存在密切关系,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尽管不能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倒U型关系,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这个结果与中国劳动力市场两重属性下工资压缩效应表现较弱有关。上述结论对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教育 收入不平等 工资压缩效应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东
教育作为获取人力资本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对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机会平等视角探究教育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由教育因素引致的收入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比重为50.87%,且该比重系数存在显著的年龄异质性;在我国居民教育引致的收入不平等中,不合理成分占44%左右,该部分不平等主要受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体特征等个体不应为之承担责任的环境因素影响;在全部环境因素中,家庭文化因素的贡献份额高达42.94%,家庭经济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次之(分别为23.50%和23.36%),剩余的10.20%则归因于个体特征因素。研究结论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政策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赖德胜
教育是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变动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即在教育扩展初期,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只是到教育扩展后期,收入不平等才会缩小。49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这一假设。这种倒U型变动是教育扩展之扩张效应与抑制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扩张效应源自教育供给小于教育需求所导致的不同水平教育者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而抑制效应则源自教育供给大增之后的竞争效应和渗漏效应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东
教育作为获取人力资本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对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机会平等视角探究教育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由教育因素引致的收入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比重为50.87%,且该比重系数存在显著的年龄异质性;在我国居民教育引致的收入不平等中,不合理成分占44%左右,该部分不平等主要受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体特征等个体不应为之承担责任的环境因素影响;在全部环境因素中,家庭文化因素的贡献份额高达42.94%,家庭经济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次之(分别为23.50%和23.36%),剩余的10.20%则归因于个体特征因素。研究结论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政策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舒
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教育回报率的变化是引起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扩大的重要原因。基于该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分解出了教育的要素回报效应与要素结构效应,前者拉大了收入不平等,后者降低了收入不平等,但总效应仍然是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利用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方法,本文验证了上述理论预测与实际数据的高度一致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韩颖 孙早
依据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推进的特征事实,从家庭微观决策的视角入手,构建了一个研究家庭养老负担、教育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框架。结合中国微观调查数据,经研究发现:家庭代际间向上收入转移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进而缓解收入不平等;家庭教育投资与收入不平等间的关系取决于教育成本,当教育成本较高时,家庭教育投资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加剧收入不平等,当教育成本处于较低水平时,家庭教育投资的提高会显著缓解收入不平等。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建立健全家庭养老保障机制,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回报率,激励家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进而缓解收入不平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林杰
经过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随着利益分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同时产生了新富层与贫困层。合理的收入差距能创造出一套激励机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而我国现行分配秩序不甚完善,存在大量非正常收入,主要社会财富流向高...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石大千 张哲诚
以往文献关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原因在于可能忽略了教育不平等中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将教育不平等分解为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应该取决于上述结构因素中效应较大的部分。基于这一假设,本文从微观层面基于环境-努力二分法解构教育不平等,从而测度了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并研究了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教育努力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机会不平等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教育努力不平等显著缩小了收入差距;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的反向作用,总体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再显著。
关键词:
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努力不平等 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雨佳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0.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万广华
本文从实证研究需要的角度,较为完整地叙述了收入分配的度量及其分解,包括常用不平等指数的构建和计算,随机占优分析,以及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虽然没有对应用性文献进行综述,但简要讨论了研究我国不平等时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不平等指数 收入分配 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川川 王玥琴
在教育减负思潮的推动下,中小学生在校时长不断缩短,在课堂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发了针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的广泛争论。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校时长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以期为平息政策争论和完善教育减负政策提供学术上的借鉴。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1)初中生在校时长与其课外学习投入之间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替代关系,但经济显著性有限;(2)学生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对较低学历的父母影响更大,并且导致他们的就业率下降;(3)由于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非农户口的学生中,在校时长减少导致的学生课外学习投入和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的更多,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同一班级、年级内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显著上升;(4)除了在校时长外,学生家庭背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诸多因素也与家庭教育投入息息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缩短在校时长所实现的教育减负在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且加重了教育不平等,从减轻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其他角度入手可能更有助于降低家庭教育负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