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45)
2023(10072)
2022(8970)
2021(8497)
2020(7088)
2019(16513)
2018(16606)
2017(31467)
2016(17475)
2015(19849)
2014(19905)
2013(19578)
2012(17783)
2011(15940)
2010(15792)
2009(14007)
2008(13469)
2007(11607)
2006(9988)
2005(8517)
作者
(50230)
(41459)
(41359)
(39194)
(26519)
(19903)
(18782)
(16526)
(15775)
(14780)
(14323)
(13820)
(13135)
(13038)
(12729)
(12659)
(12561)
(12502)
(11871)
(11792)
(10431)
(10262)
(10047)
(9428)
(9418)
(9307)
(9303)
(9105)
(8397)
(8188)
学科
(65697)
经济(65626)
管理(52081)
(50465)
(42948)
企业(42948)
方法(32679)
数学(27806)
数学方法(27485)
(18003)
技术(16979)
中国(16311)
(15500)
业经(15280)
(14692)
理论(14244)
地方(12753)
农业(12225)
(11443)
(11364)
贸易(11358)
教育(11231)
(11030)
环境(10477)
(10090)
(9878)
(9784)
财务(9719)
财务管理(9705)
技术管理(9411)
机构
大学(244779)
学院(243708)
管理(100847)
(90193)
理学(88263)
经济(88057)
理学院(87320)
管理学(85856)
管理学院(85424)
研究(77848)
中国(54539)
(52228)
科学(50643)
(38941)
(38759)
业大(38596)
(38297)
研究所(35740)
中心(34929)
(34340)
(33473)
师范(33146)
北京(32877)
财经(31756)
农业(30576)
技术(29277)
(28982)
(28499)
(28334)
师范大学(26699)
基金
项目(173921)
科学(136026)
研究(128827)
基金(123916)
(107646)
国家(106740)
科学基金(91877)
社会(77743)
社会科(73546)
社会科学(73524)
(69552)
基金项目(67032)
自然(60904)
教育(60618)
自然科(59471)
自然科学(59460)
自然科学基金(58371)
(58219)
编号(53972)
资助(50709)
成果(43109)
重点(38716)
(37968)
(37287)
课题(37152)
(36411)
创新(34617)
项目编号(33272)
科研(33003)
大学(32564)
期刊
(95096)
经济(95096)
研究(68528)
中国(46397)
学报(39256)
科学(36463)
管理(36462)
教育(35165)
(34885)
大学(29481)
学学(27478)
(27242)
技术(25412)
农业(25185)
业经(16103)
(15052)
金融(15052)
图书(14913)
财经(14500)
经济研究(14226)
科技(14211)
技术经济(13281)
(12854)
理论(12428)
(12240)
问题(12228)
实践(11698)
(11698)
情报(11372)
现代(11041)
共检索到341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饶红欣  彭信海  蒋利媛  刘先芳  
以边沁桉Eucalyptus benthamii茎段的顶芽或腋芽为外植体开展了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成功建立了边沁桉离体再生体系,为该物种进一步的快速繁殖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初接种芽诱导培养基以MS+BA 0.2 mg.L-1最佳,诱导率为55.8%;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BA 0.5 mg.L-1+IBA 1.0 mg.L-1+NAA 0.2 mg.L-1,芽增殖系数为4.6,平均苗高为3.1 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MS+IBA 1.5 mg.L-1,生根率达93.3%,平均每株生根数为3.2条;试管苗练苗3~7 d,移栽到25%糠壳灰+75%黄心土的基质,移栽成活率可达7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辛亚龙  唐军荣  杨宇明  原晓龙  李斌  辛培尧  王娟  
以从台湾地区引进的珍贵树种牛樟带叶腋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牛樟组培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牛樟幼嫩茎段经处理后用75%乙醇处理5 s,0.1%升汞处理8 min后,其污染率仅为5.14%。较适宜的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 mg/L+IBA0.1 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 mg/L+NAA0.4 mg/L,而1/2 MS+NAA0.4 mg/L+IBA0.4 mg/L+活性炭(AC)0.3 mg/L为较理想的牛樟生根培养基。开展牛樟组培快繁进行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饶红欣  蒋利媛  彭信海  夏晓敏  刘先芳  
对史密斯桉(Eucalyptus smithii)的组织培养和褐变控制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初接种采用MS+BA 0.2 mg/L+IBA 1 mg/L培养基,芽诱导率为40%;继代采用MS+BA 0.2 mg/L+IBA 0.8 mg/L培养基,增殖系数可达4,芽抽茎成苗率30.1%;生根采用MS+IBA 2 mg/L培养基,根诱导率36.7%,平均生根2.4条.培养基中BA质量浓度为0.2~1.0 mg/L,有利于芽的生长,但超过1.0 mg/L时反而抑制芽的生长.不同培养基添加物减轻褐变的效果不同,而同种添加物不同浓度的效果也不一样,加入50 mg/L PVP或100 mg/L V-C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闫海霞  蒋月喜  王晓国  何荆洲  黄昌艳  邓杰玲  卜朝阳  
通过蝶豆种子无菌萌发,筛选出各培养阶段的适宜培养基,为建立蝶豆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75%酒精表面灭菌30 s结合0.1%的HgCl2表面灭菌10 min的方法,蝶豆的种子无菌萌发时污染率为0,发芽率为36.67%;下胚轴、上胚轴、子叶的愈伤诱导率为100.00%,愈伤分化率分别为82.11%、20.00%、0;愈伤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10mg/l+nAA 0.02 mg/l;上胚轴和下胚轴不能直接诱导出不定芽,子叶可以直接诱导出不定芽;不定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00 mg/l+iBA 0.50 mg/l;生根适宜培养基为ms+iBA 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成行  李晓婷  袁建振  马清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作为名贵中草药和草本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本文从外植体和基本培养基的选择、愈伤及芽的诱导、增殖培养以及重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金线莲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金线莲组织培养中多以种子、具节茎段、茎尖、茎片和叶片作为外植体。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主要包括3条途径:一是原球茎途径,激素和基因型是影响其的关键因素;二是带节茎段诱导丛生芽,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配合使用对其有促进作用;三是愈伤组织分化途径,以茎片和茎段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能分化出大量不定芽,6-BA在此途径中起关键性作用。此外,光照条件及天然有机物也是影响金线莲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为金线莲的组培快繁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金线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晓玲  冯鸿  
对手参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技术条件和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近成熟的4月胚龄的种胚的萌发和成苗最具优势。PT培养基为手参胚萌发的最适培养基,在其中加入10%的马铃薯提取物可提高萌发率和成苗率,加1%的活性炭可对试管苗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在MS培养基中加入0.4 mg/L的6-BA和0.2 mg/L的NAA,试管苗茎尖的增殖效果最佳。生根培养时在MS培养基中加0.5 mg/L NAA和0.6 mg/L IBA的效果最好,加1%的活性炭有利于生根壮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梅  屈云慧  汪国鲜  单芹丽  吴丽芳  阮继伟  蒋海玉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梅  单芹丽  许凤  李金泽  曹桦  汪国鲜  孟金贵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用MS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6-BA、TDZ、NAA、蔗糖和活性碳进行红芋(Colocasiatonoimo NaKai)萌芽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红芋诱导丛生芽较佳的启动培养基为MS+0.5 mg/L NAA+5.0 mg/L 6-BA,丛生芽增殖较佳的培养基为MS+3.0 mg/L 6-BA+1.5 mg/L TDZ+0.5 mg/L NAA+30.0 g/L蔗糖,丛生芽生根较佳的培养基为MS+0.5 mg/L NAA+0.3 mg/L 6-BA+1.5 mg/L活性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梅  吴丽芳  汪国鲜  屈云慧  单芹丽  曹桦  阮继伟  李金泽  蒋海玉  
利用江南越桔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其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WPS+6-BA 3.0 mg/L+NAA 0.2 mg/L+蔗糖20 g/L为诱导丛生芽较佳的启动培养基;WPS+ZT 1.0 mg/L+6-BA 0.2 mg/L+NAA 0.5 mg/L+蔗糖30 g/L为组培苗叶片诱导不定芽增殖较佳的培养基;1/2MS+IBA 0.2 mg/L+NAA 0.5 mg/L+活性炭3.5 mg/L为丛生芽生根较佳的培养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梅  屈云慧  汪国鲜  曹桦  单芹丽  阮继伟  吴丽芳  蒋海玉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梅  屈云慧  汪国鲜  单芹丽  吴丽芳  阮继伟  蒋海玉  
以孢子为外植体对芒萁进行组织培养。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孢子萌发和孢子体进行诱导。结果表明,孢子体萌发阶段最适培养基组合是1/2MS培养基+30 g/L蔗糖+7 g/L琼脂,pH值5.86.0;原叶体增殖阶段,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NAA 1.0 mg/L+6·BA 1.5 mg/L+蔗糖30 g/L+琼脂7g/L;孢子体的诱导最适培养基组合是1/2MS培养基+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7 g/L。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邓建军  张悦  刘昌勇  
为了探索白花泡桐的幼化技术,以13个白花泡桐优树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法对白花泡桐优树材料的幼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嫁接嫩芽为最适合的外植体;MS+BA 4.0 mg.L-1+NAA 0.3mg.L-1为初代芽诱导最佳培养基;1/2 MS+BA4.0 mg.L-1+NAA0.3 mg.L-1为继代培养幼化的最合适的培养基;12个白花泡桐优树材料成功得到幼化。1/2 MS+NAA0.1 mg.L-1或1/2 MS+IBA0.1 mg.L-1+NAA0.1 mg.L-1为最理想的生根培养基。炼苗在室内进行,炼苗一个月后大棚壮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毕海林  和加卫  杨正松  杨洪涛  和文佳  李燕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以幼嫩茎段为接种外植体,对黄杨叶栒子进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1/2 MS+6-BA 1.0 mg/L+IBA 0.1 mg/L为黄杨叶栒子较佳的启动培养基,MS+6-BA 1.5 mg/L+IBA 0.1 mg/L为较佳的增殖培养基,在生根阶段,以1/2MS+IBA 2.0 mg/L+NAA 0.5 mg/L为较佳培养基,一定量的IBA和NAA互作时,黄杨叶栒子的生根率最高,生根时间最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军云  马文彬  瞿观  王耀生  
摘要:通过除虫菊组织培养技术外植体消毒试验,确定了消毒方法:75%酒精中浸泡30 s,再放入0.1%升汞中处理10m in,无菌水冲洗2~3次;通过正交试验及优化筛选,建立了除虫菊适宜增殖培养基:MS+BA 0.5 mg/L+NAA 0.05 mg/L和MS+BA 1.0 mg/L+NAA 0.05 mg/L;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生长素,得到适合除虫菊的生根培养基:1/2MS+NAA 0.5 mg/L。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文书生  何绒绒  郑佳康  田如男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药用和油用植物,高效的组织培养技术是加速其育种和繁殖的重要基础。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历经约半个世纪的研究,主要进展包括以下3个方面:1)器官组织培养再生:牡丹器官组织培养再生主要包括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发生和无菌短枝扦插这3条途径。(1)牡丹器官发生途径包括愈伤组织和分生结节培养,牡丹的各种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皆可作为外植体诱导得到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器官难度较大,且尚未得到完整再生植株;牡丹分生结节培养以黄化嫩茎和叶柄薄层为外植体,前人已初步建立了紫斑牡丹和牡丹芍药组间杂种——伊藤的分生结节发生体系,并实现了不定芽和叶状体的分化,但分化率极低,且未能获得再生植株,还发现牡丹分生结节中含有丰富的芍药苷和丹皮酚,这证实了其在药用成分生产中的应用潜力。(2)牡丹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包括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前人通过筛选基因型、培养基和发育时期等实现了多个牡丹品种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但体细胞胚萌发率低,且再生成苗困难;间接发生途径以叶柄为外植体,已诱导得到愈伤组织并获得体细胞胚,但体细胞胚发生率极低。(3)牡丹无菌短枝扦插技术历经约30年的研究,完善的启动、增殖、生根和驯化移栽技术体系已经建立,但该技术仍无法实现产业化应用,主要原因在于试管苗的顶芽休眠、两步生根成本高以及移栽成活率低。2)胚珠和胚离体培养成苗:分别以完成器官分化的胚珠(花后60天)和成熟胚(花后90天)为外植体,前人通过筛选植物生长调节剂建立了紫斑牡丹和杨山牡丹的胚珠和胚离体培养体系,并获得了组培苗,但组培苗在驯化移栽阶段死亡。3)花药(花粉)离体培养成苗:以处于第1次分裂期的花粉为外植体可诱导得到花粉胚,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状态的花粉胚表现出不同的器官分化能力,其中聚集成簇的花粉胚无法分化出芽和根,而独立生长的花粉胚可分化出根系,但无法分化出芽。综上,牡丹组织培养研究目前仍处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初级阶段,后期研究一方面需要针对褐化、器官间接发生困难以及试管苗的生根和移栽问题进行技术优化,另一方面亟需从生理甚至是分子的层面对组织培养中的褐化、器官发生和顶芽休眠机理等展开研究,从而为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