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8)
- 2023(10545)
- 2022(9174)
- 2021(8817)
- 2020(7399)
- 2019(17553)
- 2018(17731)
- 2017(34686)
- 2016(18827)
- 2015(21419)
- 2014(21559)
- 2013(21148)
- 2012(18945)
- 2011(16987)
- 2010(17016)
- 2009(15344)
- 2008(14688)
- 2007(12527)
- 2006(10714)
- 2005(9185)
- 学科
- 济(74019)
- 经济(73944)
- 管理(53077)
- 业(50135)
- 企(42737)
- 企业(42737)
- 方法(39350)
- 数学(34757)
- 数学方法(34092)
- 农(18448)
- 中国(17422)
- 财(16370)
- 学(16354)
- 业经(15920)
- 地方(14049)
- 理论(14014)
- 贸(12343)
- 贸易(12337)
- 农业(12285)
- 和(12270)
- 易(11970)
- 技术(11800)
- 制(11232)
- 环境(11113)
- 务(10809)
- 财务(10736)
- 财务管理(10717)
- 划(10283)
- 企业财务(10101)
- 教育(9977)
- 机构
- 大学(263569)
- 学院(263060)
- 管理(108865)
- 济(97794)
- 理学(95756)
- 经济(95537)
- 理学院(94747)
- 管理学(92739)
- 管理学院(92295)
- 研究(83020)
- 中国(59342)
- 京(56054)
- 科学(54927)
- 农(42515)
- 财(42445)
- 业大(42014)
- 所(41613)
- 研究所(38463)
- 中心(37448)
- 江(36135)
- 北京(35236)
- 财经(35097)
- 范(34349)
- 师范(34030)
- 农业(33586)
- 经(31940)
- 州(30212)
- 院(30185)
- 技术(29264)
- 经济学(27965)
- 基金
- 项目(188080)
- 科学(146861)
- 基金(135278)
- 研究(135198)
- 家(118330)
- 国家(117369)
- 科学基金(100977)
- 社会(82339)
- 社会科(78001)
- 社会科学(77976)
- 省(74568)
- 基金项目(72171)
- 自然(68268)
- 自然科(66722)
- 自然科学(66707)
- 自然科学基金(65445)
- 教育(62989)
- 划(62726)
- 资助(57183)
- 编号(55963)
- 成果(44362)
- 重点(41675)
- 部(40645)
- 创(39223)
- 发(39007)
- 课题(38159)
- 创新(36471)
- 科研(36230)
- 大学(34955)
- 项目编号(34679)
- 期刊
- 济(100788)
- 经济(100788)
- 研究(72125)
- 中国(45017)
- 学报(43472)
- 科学(39602)
- 管理(39082)
- 农(38406)
- 大学(32425)
- 教育(30818)
- 学学(30540)
- 财(30441)
- 农业(27531)
- 技术(24647)
- 融(17391)
- 金融(17391)
- 业经(17368)
- 经济研究(16053)
- 财经(15836)
- 图书(14976)
- 业(14317)
- 科技(13732)
- 经(13303)
- 理论(13233)
- 技术经济(13157)
- 问题(12816)
- 实践(12414)
- 践(12414)
- 版(12207)
- 统计(12198)
共检索到361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原小燕 符明联 王建丽 李根泽 陆建美
研究不同花生品种与辣椒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经济效益,探索适宜云南的花生辣椒最佳间作模式并筛选适合该模式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辣椒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2∶2间作模式下效果更显著。在该模式下,花生品种为云花生3号,在株距为30 cm时,其LER达到1.76,复合产量达到19 954 kg/hm2,总净产值分别比花生、辣椒单作增加271%、215%。辣椒花生间作选用2∶2模式,并选用适宜的耐荫、耐密型花生品种,合理密植,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增产增效显著。
关键词:
辣椒 花生 间作 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晓龙 郭佩 任婧瑶 张鹤 董奇琦 赵新华 周宇飞 张正 万书波 于海秋
【目的】研究旨在探究花生//高粱间作下花生对盐胁迫的响应,以期为逆境栽培提供新的视角。【方法】本试验以耐盐花生品种(花育25)和耐盐高粱品种(辽杂15)为试验材料,在正常(N)和0.25%盐胁迫(S)条件下设置花生单作(SP)和花生//高粱间作(IP),分别为正常土壤条件下单作花生(N-SP);正常土壤条件下间作花生(N-IP);盐胁迫条件下花生单作(S-SP)和盐胁迫条件下花生间作(S-IP),共4个处理组合。通过连续2年进行田间种植箱模拟试验,测定花生盐耐受指数(STI)、邻体效应指数(RII)、Na~+/K~+和根际养分等指标,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对盐胁迫的响应。【结果】花生//高粱间作模式下,花生RII均为负值,但在盐胁迫条件下,特别是连续种植2年后,S-IP处理组的负RII明显减弱,STI明显提高。在2019年,S-IP处理负RII较2018年降低了66.78%,相较N-IP处理降低了88.76%。2018和2019年S-IP处理STI相较S-SP处理均提高了27%左右。此外,花生//高粱间作有利于不同类型根系的发育,从而改变整体根系分布与结构并影响花生根际养分。其中N-IP处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相较N-SP处理平均升高6.19%,S-IP处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相较S-SP处理平均升高3.73%。盐胁迫条件下土壤钾素含量相较正常土壤条件显著增加,这可能是植物维持根际土壤Na~+/K~+稳态的初始防御响应,从而通过影响Na+、K+的选择性吸收与运输调控了花生体内Na~+/K~+稳态。相较S-SP处理,S-IP处理叶片Na~+/K~+降低了20.63%,叶片盐害系数(LSHC)减少了53.95%,光合潜力和光能转化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干物质积累能力和产量潜力也得到提高。其中S-IP增产潜力最为明显,相较2018年,2019年S-IP处理产量增加了17.95%。【结论】盐胁迫下连续花生//高粱间作能有效缓解花生的负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花生盐耐受指数,并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调控花生Na~+/K~+稳态缓解盐胁迫,维持了干物质积累能力和提高了产量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阳文龙 刘志敏 肖深根 龚石洋 陈正超
于 2 1个干辣椒品种的始花期 ,测定植株主茎自上而下数第三片已完全展开叶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及叶绿素含量 .结果表明 ,所测指标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其中 ,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率及叶绿素含量之间、水分利用率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和偏正相关 ,水分利用率与蒸腾速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偏负相关
关键词:
干辣椒 生理特性 相关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清曼 王化岑 赵华 钱发军 董玉枝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花-花生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花生在合理的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棉花能充分利用花生固定的氮,花生能利用棉花活化的土壤磷;棉花-花生间作,要注意钾素的补充。间作距离小,这两种作物一方面发生养分竞争,更主要的是地上部竞争,影响经济产量。间作距离过大与单作相类似
关键词:
棉花 花生 间作模式 土壤养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子凡 苏必孟 黄洁 魏云霞 张婷婷
设置3种木薯花生间作模式(1行木薯间作2行花生(M_1H_2)、2行木薯间作3行花生(M_2H_3)、2行木薯间作4行花生(M_2H_4)),以木薯和花生单作为对照,研究作物对N、P、K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种间作模式在作物产量、磷钾吸收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间作优势,M_1H_2和M_2H_4模式在产值上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_2H_4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和产值当量比显著大于M_1H_2和M_2H_3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系统氮吸收当量比、木薯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木薯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2)与木薯单作相比,3种间作模式木薯在产量、产值、磷钾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优势,木薯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系统氮吸收当量比、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与花生单作相比,M_1H_2和M_2H_3模式花生在产量、产值上劣势显著,M_1H_2模式花生在磷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具有显著的劣势,M_2H_3模式花生在氮磷吸收上具有显著优势;花生产量当量比与花生氮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推荐选用产量和产值优势最佳的M_2H_4木薯花生间作模式。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 产量 养分吸收与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席亚东 向运佳 吴婕 彭化贤 李洪浩 刘波微 陈国华
本文选用2种当地常用辣椒品种二金条和川藤六号与花生间套作,调查辣椒花生行比不同的间套作、不同间距、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间套作对2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不同行比的辣椒花生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为29.71%~93.75%,防控效果最好的是2行川藤六号辣椒品种与1行花生间套作,防控效果达到93.75%;辣椒与花生行间距为10 cm时的辣椒炭疽病病情指数显著(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福凯 王红飞 尚庆茂
嫁接是提高辣椒抗逆性的有效方式,为提高嫁接过程中砧木和接穗的利用效率,明确辣椒嫁接后砧木、接穗残株的再生进程及再次嫁接利用的可行性,以辣椒砧木品种哈博和接穗品种中椒6号为试材,设计不同嫁接组合(正常接穗苗/正常砧木苗(NS/NR)、再生接穗苗/正常砧木苗(RS/NR)、正常接穗苗/砧木扦插苗(NS/CR)、再生接穗苗/砧木扦插苗(RS/CR)),研究了砧木、接穗残株再生苗的生长发育进程,比较了残株嫁接苗与初次嫁接苗的愈合情况和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辣椒嫁接后砧木残株可扦插再生、接穗残株可腋芽再生形成完整的幼苗,残株再培养25 d,砧木茎粗2. 39 mm左右,接穗腋芽新生茎茎粗2. 16 mm左右,达到嫁接要求,与播种方式相比,可缩短砧木与接穗育苗时间均为5 d;利用砧木、接穗残株再生苗进行嫁接,不同砧/穗组合的残株嫁接苗的成活率、接合力、输导能力与初次嫁接苗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 0. 05);嫁接后30 d,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残株嫁接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残株嫁接苗与初次嫁接苗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辣椒嫁接后砧/穗残株可以嫁接再利用,并提高辣椒嫁接苗的育苗效率。
关键词:
辣椒 嫁接 残株 再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艺 陶婧 汪骞 李石开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种典型商业配方营养液的筛选与优化研究,以期获得改良的辣椒漂浮育苗专用营养液配方。【方法】对日本园试、山崎、H.C.阿夫道宁以及复合肥的辣椒漂浮育苗效果进行了对比和筛选,并通过对筛选所得营养液的NO_3--N和NH_4+-N配比的调整,进行营养液优化研究。【结果】山崎在辣椒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积累量等壮苗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几种配方的营养液。对山崎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表明,NO_3--N和NH_4+-N配比会对营养液pH和幼苗生物量造成影响,配比在100∶9左右有利于培育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霍振荣 庞金安 杜胜利
系统测定了辣椒的净光合速率及其日变化。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12~14μmolCO2·m-2·s-1之间,部分品种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同叶位间净光合速率明显不同,幼叶净光合速率较高,老叶净光合速率较低,健壮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造成光合“午休”的原因,在10∶00之前以气孔限制因素为主;10∶00之后以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光量子通量密度明显影响辣椒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分别为1800和50μmol·m-2·s-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志泽 艾比布拉·伊马木 马小龙 万江春 伊斯拉依·达吾提
【目的】研究辣椒秸秆的生物量和饲料营养价值,为辣椒秸秆合理饲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改良陕早红、灯笼椒和羊角椒3个品种辣椒秸秆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结构组成(叶、茎、残留辣椒所占比例)和营养成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脂肪(EE))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和体外产气试验对比分析辣椒秸秆与玉米秸秆的饲用营养价值。【结果】辣椒秸秆由叶、茎和残留辣椒构成,鲜辣椒秸秆产量最高达39 437.55 kg/hm2;在鲜、干辣椒秸秆结构构成中,茎质量比例最高,平均为50.17%和56.28%,其次是叶(37.51%,30.69%)和残留辣椒(12.32%,13.03%)。辣椒秸秆叶片的CP含量最高,平均为20.11%,其次是残留辣椒(18.67%)和茎(12.11%),全株辣椒秸秆中的CP含量平均值为15.42%,且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品种辣椒秸秆中,茎的NDF和ADF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45.74%和39.52%,残留辣椒的WSC和EE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1.91%和5.68%;辣椒秸秆叶、茎、残留辣椒和全株均含有辣椒素,3个品种间含量差异显著(P<0.05)。辣椒秸秆的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不可利用纤维(CC)以及粗蛋白中非蛋白氮(PA)、快速降解真蛋白质(PB1)含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而碳水化合物(CHO)、缓慢降解碳水化合物(CB2)、慢速降解真蛋白质(PB3)和不可利用蛋白质(PC)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秸秆(P<0.05)。辣椒秸秆理论最大产气量(a)、产气速率常数(c)、DM降解率均高于玉米秸秆,发酵液NH3-N质量浓度低于玉米秸秆,表明辣椒秸秆有较高的饲料营养价值。【结论】辣椒秸秆可全部或部分替换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
关键词:
辣椒秸秆 生物量 营养成分 体外产气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雄泽
为充分利用地方优良干辣椒品种资源 ,对湖南省境内产区的 3个主栽品种、1个半栽培型品种、1个四川品种和 1个法国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来源不同、生物学性状差异明显的干辣椒花粉粒 ,其形态、大小和表面纹饰相似 ,品种间的差异表现在萌发孔沟的长短和宽窄上
关键词:
干辣椒 花粉 形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文利 刘忠宽
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施水平对花生产量、品质、结荚期叶片SPAD值和气体交换参数、土壤养分含量和后茬黑麦草产量与养分蓄积量的影响,旨在为黑麦-花生一体化种植体系中花生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后茬黑麦草产量、蛋白产量等均随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过量施肥花生荚果增产不显著。施肥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花生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O/L值才显著提高。提高施肥水平可相应提高花生结荚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影响不显著。黑麦地上部分碳、氮、磷、钾等养分蓄积量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富宏丹 何莉莉 陈俊琴 赵瑞 王丽红
对3个不同辣椒品种胎座和果肉中的辣椒素与其降解相关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不同发育时期辣椒素含量及积累特点不同,其中牛角椒胎座中辣椒素含量最高,沈椒4号次之,农大40最少;沈椒4号果肉中辣椒素含量略高于牛角椒中含量,农大40果肉中最少,仅在花后36d检测到极少量的辣椒素,并且胎座中辣椒素的含量均高于果肉中。在整个辣椒果实发育时期,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和辣椒素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因此,这两种酶有可能参与了辣椒素的氧化降解,且在该过程中有互补的作用。
关键词:
辣椒 辣椒素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涛 曹远银 肖淑芹
从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有拮抗作用的6株细菌和10株放线菌。其中,拮抗细菌B4和放线菌A10对辣椒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对辣椒疫病有较高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法抑菌作用最佳的是B4和A10,抑制率分别为79.5%和74.5%;孢子囊萌发抑制率试验最佳的是B4和A10,它们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2.8%和89.3%。在温室试验中,防效作用最佳的是B4与A10的混合使用,防效为72.5%;促生作用最佳的是B4,辣椒鲜重增加44.1%,干重增加36.2%。在田间试验中,防效作用最佳的是B4与A10混合使用,在接种11d后,防效为76...
关键词:
辣椒疫霉菌 拮抗细菌 拮抗放线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杏 李仁杰 汤婕 戴曹培 李学德
[目的]筛选最优施肥模式,为设施辣椒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设施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水肥模式(处理1:常规施肥;处理2:优化减除草剂;处理3:优化减农药;处理4:精准水肥一体化)土壤中以及辣椒果实和植株中氮、磷的分布,并探讨氮肥利用率及其环境与经济效益。[结果]氮、磷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壤呈逐层递减的趋势。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氮、磷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壤中不断积累,但向下淋溶效果皆不明显;辣椒生长过程中,处理4辣椒果实中氮、磷积累量增幅较其他3组处理高,后期与收获期辣椒果实中的总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