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5)
2023(6805)
2022(5651)
2021(5237)
2020(4349)
2019(9593)
2018(9675)
2017(17823)
2016(10341)
2015(11391)
2014(11744)
2013(11059)
2012(10499)
2011(9589)
2010(9751)
2009(8777)
2008(8907)
2007(8130)
2006(7072)
2005(6340)
作者
(33475)
(28017)
(27739)
(26547)
(17847)
(13533)
(12433)
(10852)
(10710)
(10265)
(9810)
(9556)
(9404)
(9302)
(9026)
(8586)
(8370)
(8354)
(8248)
(7898)
(7226)
(7196)
(6912)
(6520)
(6518)
(6221)
(6210)
(6119)
(5926)
(5893)
学科
(33968)
经济(33911)
管理(26463)
(24386)
(19828)
企业(19828)
方法(14082)
(12997)
数学(11586)
数学方法(11359)
(10338)
中国(10332)
(9804)
(9479)
理论(8289)
(7882)
业经(7771)
(7373)
银行(7328)
(7275)
金融(7267)
(7072)
农业(6568)
地方(6547)
教育(6500)
技术(5994)
(5897)
财务(5871)
财务管理(5855)
企业财务(5633)
机构
大学(149912)
学院(148899)
研究(57646)
(51420)
经济(50065)
管理(49372)
理学(42360)
理学院(41702)
中国(40679)
管理学(40600)
管理学院(40321)
科学(40050)
(35569)
(32839)
(31944)
研究所(29647)
农业(28533)
业大(27395)
(25982)
中心(24773)
(24286)
(21410)
师范(21013)
(20951)
财经(20459)
北京(20100)
(19468)
技术(19197)
(18837)
(18606)
基金
项目(104235)
科学(80504)
基金(74687)
研究(70699)
(68964)
国家(68411)
科学基金(56010)
社会(42681)
(41784)
社会科(40287)
社会科学(40274)
基金项目(38995)
自然(38442)
自然科(37591)
自然科学(37573)
自然科学基金(36909)
(36261)
教育(33433)
资助(30676)
编号(27495)
重点(24713)
成果(23929)
(22447)
(22027)
计划(21901)
(21499)
课题(20921)
科研(20360)
创新(20164)
(19527)
期刊
(57602)
经济(57602)
研究(41561)
学报(35688)
中国(33286)
(32780)
科学(28885)
大学(25246)
学学(24064)
农业(21974)
教育(20574)
(20366)
管理(18278)
(12917)
金融(12917)
技术(11562)
(11325)
业大(10554)
财经(10385)
(10202)
业经(9333)
经济研究(9292)
(8936)
农业大学(8910)
科技(7823)
问题(7399)
图书(6881)
林业(6797)
(6283)
论坛(6283)
共检索到223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慧萍  潘路招  汤冰倩  邹学校  戴雄泽  刘峰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CMS102及其相应的恢复系ST–8为材料,对其造孢期、小孢子母细胞期、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双核小孢子期和花粉粒成熟期的花蕾进行细胞学形态观察,测定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和双核小孢子期发育时期的花蕾中与育性相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CMS102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过度膨大挤压四分体,使其不能正常发育成单核小孢子,属于孢子体不育;CMS102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ST–8的,可溶性糖、MDA含量及POD酶活性高于ST–8的;构建F_2遗传分离群体并调查其育性,对CMS102的育性进行遗传学分析,CMS102育性恢复由1对显性基因调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慧萍  潘路招  汤冰倩  邹学校  戴雄泽  刘峰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CMS102及其相应的恢复系ST–8为材料,对其造孢期、小孢子母细胞期、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双核小孢子期和花粉粒成熟期的花蕾进行细胞学形态观察,测定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和双核小孢子期发育时期的花蕾中与育性相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CMS102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过度膨大挤压四分体,使其不能正常发育成单核小孢子,属于孢子体不育;CMS102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ST–8的,可溶性糖、MDA含量及POD酶活性高于ST–8的;构建F_2遗传分离群体并调查其育性,对CMS102的育性进行遗传学分析,CMS102育性恢复由1对显性基因调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贞  常绍东  邹集文  刘玉平  
基因型为N(MsMs)、S(MsMs)的材料可直接做恢复系;基因型为N(msms)的优良自交系材料可采用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杂交种为母本,与原材料为转回亲本,经回交3~5代,再自交2代,连续2代全恢复的株系为新恢复系;N(Msms)、S(Msms)2种基因型后代CMS基因型和植株特征特性都会出现分离,选全恢复的株系经自交纯化后为新的恢复系。并成功利用此技术转育6份恢复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述彬  刘金兵  潘宝贵  
以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8A和9个不同基因型的辣(甜)椒恢复系为材料,研究其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匈804、LS7、湘紫、洛紫、SI201、转育R甜和转育R辣均能完全恢复21A和8A的不育性,具有1对显性恢复基因,湘紫、洛紫和转育R辣的恢复基因为等位基因,与SI201恢复基因不等位。南昌92-1和洛甜2号对21A和8A的不育性只能部分恢复且恢复率存在差异。利用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延A、8A与138个辣(甜)椒自交系测配414个杂交组合,其中有102个组合育性完全恢复,占24.6%;有146个组合育性分离,占35.3%;有166个组合育性完全不恢复,占40.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克中  赵祥云  梁励  黄善武  张启翔  
对王百合雄性不育突变体‘白天使’小孢子败育的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 .结果显示 :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 .花粉母细胞早期出现质壁分离及多核仁现象 ;减数分裂末期Ⅰ ,部分花粉母细胞畸形 ,核结构破坏 ;减数分裂过程中 70 %花粉母细胞出现了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变异 .②绒毡层行为异常 .花粉母细胞形成时期至减数分裂末期I ,绒毡层细胞液泡化 ,细胞质稀少 ;有的过度膨胀 ,彼此挤压 ,细胞粘连成团块或分隔成数块 ;单核花粉粒时期 ,绒毡层细胞质浓厚 ,细胞间间隙小 ,与中层细胞联系紧密 ,没有解体 .推测减数分裂及绒毡层行为的异常共同导致了小孢子的败育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莎  张竹青  陈文超  刘周斌  周书栋  邹学校  马艳青  
以野生型辣椒6421经~(60)Co–γ辐射诱变产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R24–12–6为材料,比较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叶绿体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黄化性状受隐性单基因的细胞核遗传;R24–12–6果长比6421增加2.06cm,果宽、坐果数和单果质量均低于野生型的,其中坐果数与6421有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野生型降低,差异显著;R24–12–6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分别为6421的84.80%、87.96%、98.16%和80.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扫描发现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叶绿体数量减少,基粒片层结构减少且排列不整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纪玉忠  王郁铨  李召虎  
对国内首例豌豆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度、遗传特点及稳定性进行研究。观察发现:在生育前期,不育株 外部形态特征与正常株没有明显差异;现蕾后,剥开花蕾可看到不育株的花药呈淡黄色半透明状,而可育株的花药呈 橙黄色。用I2-KI染色法镜检花粉的可染性,发现不育株的花药内没有花粉粒,败育彻底,为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 不育。用不育株作母本,与同品系的正常可育株进行姊妹交,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用 不育株作母本,其他品系作父本进行测交,同时用其他品系作母本,姊妹交F1作父本进行反交,正反交后代的育性表 现一致,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呈3:1分离。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文辉  严维  陈竹锋  谢刚  卢嘉威  刘东风  唐晓艳  
【目的】对水稻甲磺酸乙酯(EMS)诱变产生的雄性不育突变体oss125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克隆突变基因,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功能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稻品种黄华占,通过观察表型,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株雄性不育突变体,记为oss125。将oss125与野生型黄华占进行杂交,调查F1的育性和F2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随机挑取F2中30个雄性不育表型的株系,提取DNA后等量混合形成DNA池,采用IlluminaHiseq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分析测序数据获得候选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高分辨率溶解(HRM)方法确定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小秋  付磊  王兵  肖云华  邓晓建  
【目的】对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对不育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调查802A突变体的花粉育性、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对其不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802A/Ⅱ-32B F2和802A/02428 F2为定位群体,运用SSR、InDel等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802A突变体的花药瘦小、干瘪、不开裂,外观呈乳白色,花粉以典败为主,属于普通雄性不育类型。同时,该突变体还表现颖壳变细、扭曲,剑叶变短、变窄、内卷,穗颈包颈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802A的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不育突变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的SSR引物RM3513附近,InD...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明华  邹学校  周群初  刘志敏  文锦芬  
为探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败育机理 ,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以及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析 ,发现随着花蕾的发育 ,不育系大花蕾期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小、中花蕾时期 ,而保持系可溶性糖含量则保持一直升高的态势 ;不育系小花蕾蛋白质的含量较中、大花蕾时期高 ,而保持系花蕾蛋白质的含量一直升高 ;不育系脯氨酸含量略有下降 ,而保持系花器中游离脯氨酸迅速积累 ,含量明显高于不育系 ;POD活性是不育系明显高于保持系 ,且呈持续增强趋势 ,保持系逐渐减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亦楠  朱德蔚  连勇  戴善书  陆长旬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番茄雄性不育突变体 9530 5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小孢子的败育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以及单核小孢子时期。绒毡层细胞行为异常 ,表现为小孢子母细胞时期提早被破坏解体 ,或绒毡层细胞多层径向分化 ,异常肥厚 ,挤压单核期的小孢子。此外败育方式还有单核中期小孢子无法进行外壁沉积 ,或小孢子的细胞质被降解成空壳 ,以及花药畸形 ,花药上长出许多附属物等异常现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继鹏  巩振辉  黄炜  
【目的】探究3种不同类型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分子机理,寻找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方法】采用高盐-蛋白酶K法提取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绿色叶片线粒体DNA(mtDNA),根据已报道的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456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PCR反应,从3种不同类型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线粒体基因组中均扩增出330 bp左右大小的条带。【结果】经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表明,3种不同类型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所获片段序列完全一致,大小为330 bp,命名为CMS330,与orf456核酸序列同源性达99%。【结论】3种不同类型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具有相似的不育分子机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稳  吴国平  王述彬  刁卫平  刘金兵  潘宝贵  戈伟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保持系21B的线粒体DNA为材料进行SRAP分析,结果表明,从128对引物扩增获得了1 440条100~1 000 bp的条带,多态性位点仅有9个,占0.63%,其中7条多态性条带位于21A中;对多态性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后发现,9个克隆在GenBank中找到了相似的功能,绝大部分与能量代谢有关;利用21A中的多态性序列特点设计SCAR引物,对21A和21B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验证,3对引物在21A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已成功地将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是新发现的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的片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峰  侯喜林  刘金兵  王枫  高洪亮  
通过测定甜椒胞质雄性不育系A(G05106)及其保持系B(G05107)花蕾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研究了胞质雄性不育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保持系相比,不育系中的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显著高于保持系,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略高于保持系,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相对较低。此外,不育系中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说明活性氧是促使甜椒花蕾败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柳李旺  李冰霜  董俊辉  张晓莉  王燕  徐良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在萝卜与近缘芸薹属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CMS育性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胞核–质互作的分子基础。萝卜CMS不育类型主要有Ogura、Kos、NWB和DCGMS等。Ogura CMS起源于日本野生萝卜,多在四分体–单核小孢子期败育;NWB和DCGMS CMS起源于欧洲野生萝卜,败育发生在单核小孢子时期。现已鉴定到多个萝卜CMS不育基因(orf138、orf125、orf463和orf463a等)及育性恢复基因(Rfo、Rf3、Rfs、Rfk1和Rfd1等)。通过分析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遗传模式、结构特征和作用机制,初步阐明了萝卜Ogura CMS形成与育性恢复机制,即恢复基因PPR-B蛋白特异结合不育基因orf138 mRNA,充当核糖体阻断剂特异性地阻止翻译延伸,从而降低ORF138蛋白含量以恢复育性;但是恢复基因PPR-B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尚需鉴定。此外,对育性恢复基因标记开发、雄性不育系转育、以及作为近缘种的不育胞质源等萝卜CMS不育胞质利用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CMS不育性遗传机制与利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重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