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02)
- 2023(9956)
- 2022(9097)
- 2021(8726)
- 2020(7587)
- 2019(16727)
- 2018(16857)
- 2017(32105)
- 2016(17951)
- 2015(20303)
- 2014(20347)
- 2013(20048)
- 2012(18517)
- 2011(16569)
- 2010(16388)
- 2009(15067)
- 2008(14636)
- 2007(12688)
- 2006(11049)
- 2005(9405)
- 学科
- 济(67075)
- 经济(66996)
- 管理(50385)
- 业(46923)
- 企(40094)
- 企业(40094)
- 方法(33697)
- 数学(28901)
- 数学方法(28494)
- 学(18577)
- 农(17138)
- 中国(16571)
- 财(16280)
- 业经(14600)
- 地方(13563)
- 理论(12460)
- 贸(11862)
- 贸易(11855)
- 和(11667)
- 易(11494)
- 农业(11304)
- 制(11226)
- 技术(10833)
- 务(10723)
- 环境(10670)
- 财务(10660)
- 财务管理(10639)
- 企业财务(10069)
- 教育(9976)
- 划(9758)
- 机构
- 大学(255337)
- 学院(252634)
- 管理(100063)
- 济(90728)
- 经济(88483)
- 理学(87379)
- 理学院(86337)
- 管理学(84601)
- 研究(84386)
- 管理学院(84189)
- 中国(60383)
- 科学(57891)
- 京(55053)
- 农(46662)
- 所(43968)
- 业大(43151)
- 研究所(40632)
- 财(40537)
- 中心(37706)
- 农业(37056)
- 江(35759)
- 北京(34521)
- 范(33546)
- 师范(33157)
- 财经(33136)
- 院(30539)
- 经(30109)
- 州(29666)
- 技术(28501)
- 师范大学(26796)
- 基金
- 项目(179700)
- 科学(138877)
- 基金(128932)
- 研究(126249)
- 家(114117)
- 国家(113191)
- 科学基金(95921)
- 社会(75731)
- 社会科(71557)
- 社会科学(71536)
- 省(71107)
- 基金项目(69393)
- 自然(65853)
- 自然科(64287)
- 自然科学(64266)
- 自然科学基金(63054)
- 划(60341)
- 教育(57773)
- 资助(53836)
- 编号(51475)
- 成果(41567)
- 重点(40200)
- 部(38282)
- 发(37434)
- 创(37086)
- 课题(35457)
- 科研(35021)
- 计划(34723)
- 创新(34606)
- 大学(33109)
共检索到356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凤莲 罗赫荣 朱宗源 谢丙炎
为有效防治辣椒疫霉病 ,对辣椒疫霉病田土壤进行了病菌分离、菌株配对培养、越冬存活形式等研究 .结果表明 :病田土壤中的疫霉菌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以 5~ 8月最多 ,冬季和初春最少 ;湖南长沙地区疫霉菌的配对型有 A2 和 A1 A2 两种类型 ,多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越冬 ;病田土壤和植物病残体是辣椒疫霉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关键词:
辣椒 疫霉菌 土壤 消长动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初侵染来源 传播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叔青 胡栓红 杨志刚 陈聪 徐晓美 高婧 王勇 赵君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梦 李德军 游甜 葛旭 欧立军 刘秋梅
根际促生菌能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有效防控作物土传病害。辣椒疫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严重土传病害之一,然而,目前针对根际促生菌抑制辣椒疫病的效应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关联的研究欠缺。本研究以长期有机培育的健康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并复配出具有显著拮抗病原菌的复合菌剂,通过盆栽实验探究该复合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应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拮抗实验表明,复合菌剂与单一菌株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对病原菌的拮抗率。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复合菌剂与对照(接种辣椒疫霉菌)相比,辣椒疫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降低了14.3%和23.8%,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下降,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与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细菌群落双组分系统功能显著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波特氏菌属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辣椒实际生产中应用复合菌剂防控辣椒疫病提供了技术支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梦 李德军 游甜 葛旭 欧立军 刘秋梅
根际促生菌能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有效防控作物土传病害。辣椒疫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严重土传病害之一,然而,目前针对根际促生菌抑制辣椒疫病的效应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关联的研究欠缺。本研究以长期有机培育的健康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并复配出具有显著拮抗病原菌的复合菌剂,通过盆栽实验探究该复合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应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拮抗实验表明,复合菌剂与单一菌株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对病原菌的拮抗率。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复合菌剂与对照(接种辣椒疫霉菌)相比,辣椒疫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降低了14.3%和23.8%,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下降,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与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细菌群落双组分系统功能显著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波特氏菌属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辣椒实际生产中应用复合菌剂防控辣椒疫病提供了技术支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里 刘长远 赵奎华 王辉 关天舒 梁春浩 贾姝 谢小平
辣椒疫病是辽宁省辣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开展辽宁省辣椒疫病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可为抗疫病辣椒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来源于辽宁省不同辣椒产区的30个病样进行了分离鉴定,经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确定所分离的病菌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利用中国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别通用寄主,对其进行了生理分化鉴定。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辽宁地区辣椒疫霉菌划分为1号、2号和3号生理小种,发生频率分别为3.33%、26.67%和70%;其中3号生理小种为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小种。从不同地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地域间的相关...
关键词:
辽宁省 辣椒疫病 生理小种鉴定 优势小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瑞萍 巩振辉 黄炜 李大伟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可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性的毒素,使辣椒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症状。将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按10%,20%,30%,40%,50%,60%,70%,80%,90%,100%的体积比浓度,分别作用于未萌发和已萌发的辣椒种子,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辣椒幼苗株高、下胚轴长以及辣椒胚根的主根长、侧根长、侧根。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主、侧根抑制率的比较,在同一浓度下,粗毒素对侧根的抑制作用大于主根。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病原菌粗毒素 发芽 生长特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烈干 邹芬 熊水平 胡铭 马辉刚
采用游动孢子灌根法对205份江西省地方辣椒种质资源的辣椒疫霉菌抗性进行鉴定,分析辣椒种质接种5、9、14 d后抗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接种后14 d病株率为0%~30.0%、30.1%~70.0%和70.1%~100%的材料分别有39、56、110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9.02%、27.32%和53.66%;抗性表现为高抗、抗病、中抗和感病的材料分别有26、43、33和103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2.68%、20.98%、16.10%和50.24%。分析供试材料在接种后5、9、14 d的发病情况可知,材料间发病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时间段材料间的病情相关性不显著,接种后14 d调查时病情发展趋于缓慢,可以此次鉴定结果来评价材料的最终抗病性。
关键词:
辣椒 疫霉菌 游动孢子灌根法 抗性 江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永志 张小风 王文桥 赵卫松 马志强 韩秀英
通过离体试验测定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毒力发现,在烯酰吗啉与百菌清11个不同复配组合中,最佳配比为1∶11,其对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4,2.37,1.8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以1∶9和11∶1复配时,分别对抑制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59,1.50;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了烯酰吗啉与百菌清的两种复配组合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和持效期。复配比例为11∶1时,10,5,1mg/L3个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剂处理,并且在用药后第14天时,10mg/L相对防效依旧高达67...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春生 何瑞玒 肖淑芹 钮梦燕 孙佳莹 冯辉
细胞壁降解酶是植物病原菌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提取活体内、外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cwdes),对其种类及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在活体内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纤维素酶(cx)5种cwdes;在活体外产生Pg、Pmg、Pmte和Pgte等4种cwdes;Ph值为5,温度为30℃和反应30min是Pg和Pmg活性的最佳反应条件,Pgte和Pmte酶活反应的最佳条件分别是Ph...
关键词:
辣椒疫霉菌 果胶酶 细胞壁降解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莹 刘兰英 何肖云 邱胤辉 任丽花 黄锐敏 傅建炜
为了解不同连作年限下辣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特征,选取不同连作年限(1、3、5、10 a)下的辣椒根际土壤,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并探究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较于连作1 a处理,延长连作年限导致真菌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显著下降(P<0.05);同时,枝顶孢霉属、青霉菌属和曲霉菌属等生防菌的相对丰度在长期连作后显著增大,而毛壳菌属、木霉菌属和被孢霉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逐渐下降.冗余分析显示,土壤pH及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和病原菌积累可能是造成辣椒连作障碍的原因.
关键词:
辣椒 连作年限 真菌 群落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建玲 李仁岗 廖文华 贾可 孟娜 崔哲
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对蔬菜产量和磷肥用量对蔬菜全磷含量、土壤磷素积累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增加白菜和辣椒产量,磷肥用量56.25~225.00kg·ha-1,白菜和辣椒分别增产47.2%~70.3%和116.0%~221.3%;白菜磷肥用量高于225.00kg·ha-1、辣椒高于450.00kg·ha-1时,增施磷肥白菜和辣椒的产量无显著变化。随磷用量的增加白菜和辣椒植株的全磷含量显著增加,大量施用磷肥导致蔬菜对磷的奢侈吸收。0~20cm土层全磷及Olsen-P随磷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磷肥用量与Olsen-P呈直线正相关。在连续两茬磷肥用量高于450.00...
关键词:
磷肥 大白菜 辣椒 产量效应 土壤磷积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艺 李红 巩雪峰 陈鑫 宋占锋
【目的】从微生物角度揭示辣椒/玉米套作模式的优越性,为此模式的大力推广及高效栽培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辣椒/玉米套作、辣椒净作2个试验处理情况下,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结构。【结果】辣椒/玉米套作后,辣椒根际土壤细菌的Chao1、Ace、Shannon指数均有所增加,增幅为3.07%~7.53%;2个处理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排名前10的优势细菌种类相同,最大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占土壤细菌总量的88%以上,但各细菌数量发生变化,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套作后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富集并达到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微生物种类有56种,主要有亚硝化单胞菌科(从目到科)、硝化螺旋菌属(从门到属)、Ignavibacteriaceae(从门到科)、丰佑菌属(从纲到属);辣椒净作仅10种,主要为脱铁杆菌科(从门到科)。【结论】辣椒玉米套作后,辣椒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富集并达到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微生物种类明显增多,其中与氮素循环有关的亚硝化单胞菌科(从目到科)和硝化螺旋菌属(从门到属)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优势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丰收 杨爽 刘新刚 孙建鹏 郑永权 姚建仁
【目的】建立辣椒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明氟啶胺在辣椒田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为安全施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氟啶胺在辣椒中半衰期为2.5~3.7d,土壤中为1.2~4.2d。使用氟啶胺50%悬浮剂,制剂用量为495g·ha-1(。有效成分247.5g·ha-1),施药4次,距末次施药后7d收获的辣椒中氟啶胺残留量小于0.06mg·kg-1,低于韩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3mg·kg-1)。【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都符合农药残留标准要求,适用于辣椒和土壤中的氟啶胺残留测定;建议氟啶胺50%悬浮剂在辣椒...
关键词:
辣椒 氟啶胺 残留 土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文秀 张修国
从辣椒疫病病土和病株上分离鉴定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得到11个致病性和11个非致病性菌株。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其中3个非致病性菌株与致病性菌株聚为1个组。ITS序列分析发现,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是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比致病性的高,这说明致病性菌株可能是单系群起源。此外,在辣椒疫霉菌的遗传表型和地理来源方面,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这表明辣椒疫霉菌的起源并不单独依赖其地理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