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06)
2023(5578)
2022(4550)
2021(4060)
2020(3331)
2019(7265)
2018(6792)
2017(12904)
2016(7042)
2015(7382)
2014(6996)
2013(6877)
2012(6073)
2011(5274)
2010(4954)
2009(4481)
2008(4419)
2007(3687)
2006(2990)
2005(2399)
作者
(21636)
(18135)
(18094)
(16875)
(11434)
(9003)
(8004)
(7199)
(6905)
(6251)
(6206)
(5877)
(5773)
(5755)
(5646)
(5550)
(5466)
(5427)
(5272)
(5041)
(4731)
(4357)
(4210)
(4146)
(4068)
(3985)
(3877)
(3860)
(3739)
(3608)
学科
(26939)
经济(26898)
(20719)
管理(19285)
(14282)
企业(14282)
方法(13790)
数学(12808)
数学方法(12746)
(10588)
(9559)
中国(8583)
收入(8171)
农业(7324)
(6673)
贸易(6673)
(6519)
人口(6082)
业经(5923)
(5691)
技术(4588)
(4535)
财务(4534)
环境(4528)
财务管理(4528)
(4518)
国民(4355)
企业财务(4307)
产业(4189)
国民收入(4162)
机构
大学(100295)
学院(99037)
(43848)
经济(43264)
管理(38620)
理学(35010)
研究(34868)
理学院(34609)
管理学(34052)
管理学院(33890)
中国(24560)
(24238)
科学(22812)
(19945)
业大(19923)
农业(19530)
(18427)
(18117)
研究所(17274)
中心(15389)
财经(15305)
经济学(14452)
(14207)
农业大学(13635)
经济学院(13427)
(12709)
(11995)
北京(11947)
财经大学(11670)
经济管理(11496)
基金
项目(76402)
科学(60332)
基金(58392)
(54015)
国家(53565)
研究(48560)
科学基金(45329)
社会(34294)
社会科(32636)
社会科学(32627)
基金项目(31707)
自然(30914)
自然科(30285)
自然科学(30272)
自然科学基金(29785)
(28795)
(25096)
资助(22567)
教育(21353)
重点(17166)
编号(16806)
(16618)
(16313)
计划(15882)
(15863)
科研(15428)
国家社会(15416)
创新(15321)
(14422)
教育部(14008)
期刊
(38818)
经济(38818)
研究(25556)
学报(22355)
(20704)
科学(19446)
大学(16113)
学学(15825)
中国(15229)
农业(13839)
(12703)
管理(11579)
经济研究(7821)
(7367)
财经(7339)
(7242)
金融(7242)
业经(6888)
业大(6627)
(6259)
(5942)
农业大学(5821)
问题(5725)
技术(5443)
科技(5360)
商业(5328)
统计(4578)
技术经济(4574)
(4534)
资源(4464)
共检索到128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斯琪  赵彦云  
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分析辍学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为解决辍学的自选择问题,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估计,根据不同匹配方法得出的结果表明,辍学使得流动人口收入平均减少14.8%。同时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辍学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小。从长远来看,高辍学率会对收入带来负面影响。为降低辍学率,应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市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维兰  
文章基于CHIP的微观数据评估了刘易斯转折前后的最低工资调整和其他因素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刘易斯转折前最低工资对流动人口中在正规部门就业劳动者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刘易斯转折后,即使在政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这一影响也是趋于消失的。因此,最低工资的政策效应受到市场劳动力供需的影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一政策将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而逐步失去效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向华丽  张友业  
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及与之相对应的214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分析了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呈倒U型增长;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性别和户籍收入差异将分别缩小3%和增加2. 5%,教育收入回报率将增加0. 4%。为此,应为流动人口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使其获得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加快推进流动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市民化"进程;为流动人口增收提供更加健全的制度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艾小青  刘瑞  陈连磊  
利用2015年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城乡和民族生育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差距等构造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不同居住模式下子女数量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抑制流动人口个人收入的增加,不与配偶共同居住则会减少子女数量对收入的抑制作用。通过与上海、天津情况的比较,以及替换相关变量进行建模,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华初  刘胜蓝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流动人口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9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就业减少了流动人口即期的不确定性,而社会保险减小了他们远期的不确定性。处理效应模型显示,失业显著减少了流动人口的消费,而在流入地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对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促进流动人口消费的重心应为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与保障,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流入地更多的社会保障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潘越  
随着经济的深度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变得日趋频繁。文章以职业搜寻理论为框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倾向值加权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非正规就业对流动人口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和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在个人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在控制了选择性偏差以后,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意愿仍高于正规就业流动人口。但是,非正规就业对流动人口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存在着内部异质性。非正规就业不仅直接增加了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意愿,而且会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的工作特征而间接增加他们的职业流动意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远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如同经济社会一样,存在着差距巨大的"二元"现象,而且这种"二元教育"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一种"复合二元教育",并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产生着巨大影响。本文在分析"复合二元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对"复合二元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谭静  陈盼佳  
居民消费率上升是目前我国宏观结构调整需要关注的重要背景,而我国不同居民群体间消费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当前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人口群体,其消费储蓄行为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直接联系。本文从城市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角度出发,探讨了职业属性对流动人口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O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显示,蓝领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储蓄率显著更高,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利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职业属性通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不稳定性、支出增加的风险性和社会融合程度三方面机制影响家庭储蓄行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明海  金樟峰  
文章利用国家卫计委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考察长期居住意愿对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有长期居住意愿的流动人口人均月消费达1360元,比其他流动人口高出13.9%。有长期居住意愿流动人口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20.7%,使其占总消费比重提高1.3%,在所有支出中影响最大。长期居住意愿对省内流动人口的住房消费支出影响比跨省流动人口更大,增幅达28.3%。文章认为,在当前的户籍制度下,政府可以通过居住证制度合理引导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加快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郡郡  刘玉萍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使用模糊数学法对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并采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的"两步法"估计框架,实证检验了可行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福利状态较好,但政治参与方面的福利状态较差,且不同城市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可行能力不仅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当前居留选择有显著影响,亦是流动人口在进行居留时限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藏媛  郝枫  
构建异质劳动力跨期效用模型,匹配CMDS-2017与286个地级市统计数据,采用IV-logit模型考察空气质量变化对流动人口城市留居意愿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质量改善会增强流动人口留居意愿强度,但提升能力边际递减;对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和城市类型,空气质量改善效应均存在明显的群组异质性;5条中介路径中,劳动时间的中介效应最强,且劳动时间和收入水平分别是前端和末端主导中介变量;流动距离越短,空气质量改善对身心健康和劳动时间的提升作用越明显。故应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提升城市吸引力与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尚佳佳  郑浩冉  
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宗族文化不仅在流出地产生深远影响,还在流入地持续影响着流动人口的行为决策。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数据,使用Probit模型考察宗族文化对流动人口创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出地宗族文化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创业概率,其通过形成家乡社会网络和构建社会信任模式影响流动人口创业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文化促进流动人口选择生存型创业,但是会损害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效果,城市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宗族文化的作用。应利用家乡网络社会组织平台,构建超越宗族内部信任的一般信任文化,积极探索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和正式制度优势互补的作用机制,帮助流动人口进城创业并实现创业效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琪  
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Logit和Mlogit模型分别检验子女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创业决策以及创业类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以子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的子女平均人力资本能显著促进流动人口创业;使用各学历子女所占比例反映子女人力资本结构,证实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子女所占比例越大,流动人口创业的概率越大;子女人力资本在不同创业类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其更能促进雇主型创业。政策启示在于引导流动人口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立法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