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3)
2023(1421)
2022(1216)
2021(1211)
2020(999)
2019(2211)
2018(2295)
2017(3476)
2016(2574)
2015(3100)
2014(3188)
2013(2960)
2012(2747)
2011(2450)
2010(2619)
2009(2269)
2008(2220)
2007(2085)
2006(1703)
2005(1485)
作者
(8807)
(7531)
(7406)
(7064)
(4861)
(3713)
(3265)
(3042)
(3016)
(2965)
(2652)
(2565)
(2542)
(2534)
(2517)
(2457)
(2280)
(2266)
(2259)
(2218)
(2067)
(2065)
(1996)
(1854)
(1816)
(1779)
(1753)
(1728)
(1679)
(1665)
学科
(5018)
经济(5016)
教学(4140)
管理(4102)
(4062)
理论(3901)
教育(3543)
(3068)
企业(3068)
学法(2978)
教学法(2978)
学理(2740)
学理论(2740)
(2406)
研究(2316)
(2135)
方法(2036)
中国(2025)
(1981)
数学(1610)
数学方法(1547)
农业(1456)
技术(1397)
(1379)
研究生(1306)
业经(1141)
(1068)
(996)
(970)
(945)
机构
学院(34307)
大学(32649)
研究(14593)
(13561)
农业(11389)
科学(11104)
业大(9339)
(9138)
研究所(8533)
管理(8457)
中国(7983)
(7951)
技术(7908)
(7761)
经济(7609)
农业大学(7315)
理学(6981)
理学院(6856)
(6796)
(6651)
(6629)
管理学(6584)
管理学院(6539)
中心(5920)
(5491)
职业(5445)
科学院(5284)
教育(5240)
(5182)
师范(5085)
基金
项目(24381)
科学(16677)
研究(16227)
(14199)
国家(14063)
基金(13950)
(12359)
(10404)
科学基金(10011)
教育(9700)
自然(7459)
编号(7416)
基金项目(7268)
自然科(7268)
自然科学(7260)
自然科学基金(7098)
社会(7062)
课题(6734)
重点(6630)
科技(6564)
计划(6537)
社会科(6524)
社会科学(6520)
成果(6261)
资助(6092)
(5909)
(5554)
(5551)
(5521)
(5408)
期刊
(13273)
中国(12092)
教育(11907)
学报(11581)
农业(9915)
(8704)
经济(8704)
研究(8690)
大学(7555)
科学(7214)
学学(7128)
(5784)
技术(4646)
业大(4432)
职业(4401)
农业大学(4080)
管理(3162)
技术教育(2909)
职业技术(2909)
职业技术教育(2909)
(2904)
(2678)
中国农业(2595)
自然(2191)
自然科(2029)
自然科学(2029)
(2011)
论坛(2011)
高等(1974)
科技(1893)
共检索到53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强  王颖姮  林祁  卓芳梅  张建福  
[目的]探析再生稻产量与植株性状间的关系,为适宜轻简栽培再生稻品种的选育和筛选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以5个重穗型强再生力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轻简栽培方式,设置3个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考查农艺及穗部性状,测定并计算SPAD值衰减指数、再生芽出鞘率、热能利用率和日产量。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再生稻产量构成与形成特点,解析性状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而确定再生力关键因子。[结果]轻简栽培方式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受千粒质量、结实率和颖花量间接作用的累加效应,对产量贡献最大,因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株高、结实率、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63,0.54,0.65,说明筛选和选育再生力强、植株高度适宜、生产量大的高结实重穗型杂交稻品种是保障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前提。SPAD值衰减指数与再生稻产量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2,其偏相关系数也达极显著水平,可作为衡量再生稻品种产量高低的关键指标。1周、2周再生芽出鞘率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3,决定系数均达68%以上,是决定再生力的关键因子。日产量和热能利用率由两季总产间接计算而来,与再生稻产量间相关性极显著,可作为再生稻品种筛选的关键指标。所建产量模拟模型对再生稻产量的预测精度均达85%以上。[结论]轻简栽培方式下再生稻的增产因素是有效穗数,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不同时期鉴定再生力的关键筛选指标分别为前期头季稻的SPAD值衰减指数、中期再生稻的再生芽出鞘率,以及收获后期的日产量和热量利用率,所建产量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刚  王磊  阮刘青  廖西元  
本文通过对16省25县5643个农户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轻简栽培技术的采用率随着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农户种植规模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种植双季稻的农户轻简栽培技术的采用率明显高于种植单季稻的农户。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和季节对轻简栽培技术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季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种植规模,最后是农户文化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张林  朱永川  蒋鹏  郭晓艺  刘茂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军文  刘强  荣湘民  谢桂先  彭建伟  朱红梅  
为了寻找能提高饲用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优化栽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生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栽培法对饲用稻湘早籼24号氮代谢几种关键酶活性及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栽培法能明显增强水稻功能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转化酶、蛋白水解酶及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转化酶等几种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从而显著提高糙米蛋白质含量.水稻糙米的蛋白氮含量以推荐栽培法处理最高,比常规栽培法处理提高了9.8%,其次为氮高量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提高了7.5%.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卞新民  李萍萍  高德明  章熙谷  邵汉池  
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苏南地区稻田小麦套种玉米的生产潜力和技术优化组合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种植麦套玉米可获得7000~7500kg/hm2以上的产量,技术优化后单产可达9000~10500kg/hm2。统计分析表明,播期、密度、施肥总量三项技术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密度和肥料运筹对净收入影响较大,肥料运筹、麦幅比和播期对利润影响最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林  马均  冉茂中  
为明确强化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性,,研究对比研究了了三角形强化栽培和常规栽培两种栽培方式下7个超级稻品种(D优527、协优9308、协优527、II优602、国稻1号、两优培九和准两优527,以汕优63作对照)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品种的增产途径存在差异,常规栽培条件下超级稻高产品种的产量优势在于群体颖花量显著提高;而强化栽培条件超级稻高产品种的产量优势则在于库容扩大后具有较高的结实率;2不同栽培方式下超级稻高产品种均具有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量大、输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碧照  
早稻-再生稻的配套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福建沙县凤岗镇农技站苏碧照凤岗镇地处沙县城关,年均温19.30℃,全年活动积温(>0℃)7026℃,年降雨量1612mm,是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良好生态条件。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粮经争地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国华  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蔡义东  邓化冰  陈月异  何强  
为了探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两系法杂交稻及其再生稻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以5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栽培,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38%,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是强化栽培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与常规栽培比较,强化栽培再生季产量下降9.62%,有效穗的大幅度减少是强化栽培再生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杂交稻组合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程度不同,并表现出与具体的特性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康荣  汪晓春  刘军  罗显树  
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是改造低产水田、促进水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对10个试验点产量的统计分析,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比对照增产1291.5kg/hm2,增19.7%,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因子的分析表明: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地增加有效穗、穗总粒和穗实粒,分别增加11.3%、10.7%和10.5%,而千粒重的提高则不明显。该项技术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把杂交种、旱育秧、全层肥、湿润管、群体优5个技术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步金  
通过查阅清流县20多年的再生稻开发与栽培技术研讨的大量试验示范数据、生产调查文档,以及工作总结和典型发言等文字材料,从中收集代表各时期再生稻课题的典型资料整理成文,重点阐述了再生稻的发展历程和研讨成果,了解福建省清流县再生稻的开发和发展成就及再生稻栽培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贵勇  宁波  刘玉文  胡慧  王安东  李加华  夏琼梅  邓安凤  杨从党  
2010~2011年,在临沧市以再生力强的高产组合宜优673为材料,在头季稻种植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造高产的基础上,设置播期、促芽肥用量及施用时期、留桩高度、不同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探索再生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均比当地高产栽培技术增产,两季增产3.21 t/hm2,增22.22%,其中再生稻增产2.16 t/hm2,增132.90%。在云南再生稻头季应在2月20日以前育秧,4月中旬前移栽,8月中旬前收获,再生季于10月中旬收获;再生稻的产量与头季稻的产量相关性达到极显著,要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必须确保头季稻的高产。在云南省再生季的精确定量栽培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赵磊  赵秀哲  高连文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优势粒>上部弱势粒>下部优势粒>中部弱势粒>下部弱势粒。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产量提高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整精米率下降,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煦  刘强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张玉平  石其伟  
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方法对稻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栽培方法对湘早籼29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栽培改良I与习惯栽培法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提高糙米全氮、蛋白氮的含量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其中全氮含量提高了17.86%,蛋白氮提高了17.96%,籽粒蛋白质产量提高了29.6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连华  陈多  张驰  田青兰  吴振元  李秋萍  钟晓媛  邓飞  胡剑锋  凌俊英  任万军  
【目的】探讨日产量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指标的可行性,系统研究中籼杂交稻品种株型特征及与日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四川地区机插栽培的高产品种,以期为中籼杂交稻机插高产栽培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34个中籼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收集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机插栽培下中籼杂交稻品种的株型特征及日产量进行研究。【结果】(1)机插栽培不同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日产量及产量差异较大,以2017年为例,供试品种全生育期为141—168 d,以154—164 d的品种为主,占供试品种的82.4%;产量变幅为10 261.05—13 099.34 kg·hm~(-2),天优华占产量最高,宜香3728最低,产量在11 110.90—12 827.15 kg·hm~(-2)范围内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76.5%;供试品种的日产量主要分布在67—80 kg·hm~(-2)·d~(-1),占供试品种的82.4%,天优华占、繁优609和晶两优534日产量较高,均超过80 kg·hm~(-2)·d~(-1),但仅占供试品种的8.8%。(2)聚类分析显示,高日产量类型品种占总数的29.4%;中日产量类型占总数的38.2%;低日产量类型占总数的32.4%。(3)与低日产量类型品种相比,高日产量类型品种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且有效穗充足,结实率较高,故其产量较高。(4)不同类型品种株型特征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秆长、N3节间长、N4节间长、穗长与日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与日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日产量可以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日产量较高的品种,其机插适应性较强。株高、秆长适宜,第三、四节间长较短,着粒密度高是高日产量品种的重要株型特征。此外,适宜四川地区机插的中籼杂交稻品种还具有全生育期适中、穗足粒多、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高的基本特征。综合来看,天优华占、繁优609、晶两优534、Y两优1号、C两优华占及F优498是适宜在四川地区机插种植的品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