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4)
2023(2146)
2022(1648)
2021(1386)
2020(1093)
2019(2581)
2018(2483)
2017(4331)
2016(2552)
2015(3044)
2014(2984)
2013(2998)
2012(2897)
2011(2580)
2010(2490)
2009(2125)
2008(2116)
2007(1823)
2006(1608)
2005(1460)
作者
(10224)
(8684)
(8572)
(8232)
(5485)
(4242)
(3805)
(3433)
(3300)
(3110)
(3085)
(3012)
(2972)
(2923)
(2837)
(2626)
(2626)
(2603)
(2448)
(2441)
(2385)
(2175)
(2171)
(1995)
(1964)
(1933)
(1931)
(1893)
(1878)
(1868)
学科
(8598)
经济(8586)
(5551)
管理(4548)
地方(4117)
(3905)
(3315)
农业(2575)
方法(2486)
(2405)
生态(2392)
环境(2285)
数学(2220)
(2175)
贸易(2172)
数学方法(2133)
(2074)
(2047)
地方经济(2031)
植物(2015)
(2007)
企业(2007)
业经(1945)
(1895)
中国(1846)
(1633)
(1632)
(1462)
土壤(1458)
建设(1413)
机构
学院(37424)
大学(37067)
研究(17927)
科学(15220)
(13755)
中国(12609)
农业(10900)
(10657)
(10612)
业大(10420)
管理(10348)
经济(10325)
研究所(10066)
(8988)
理学(8478)
理学院(8304)
管理学(7936)
中心(7896)
管理学院(7888)
(7513)
(7445)
实验(7178)
农业大学(7109)
(7031)
实验室(6847)
科学院(6725)
重点(6504)
(6343)
资源(6075)
环境(6008)
基金
项目(30514)
科学(21799)
(21353)
国家(21224)
基金(20798)
研究(16533)
科学基金(16059)
自然(12780)
自然科(12340)
自然科学(12330)
(12080)
自然科学基金(12039)
(10975)
基金项目(10971)
社会(8812)
资助(8653)
科技(8485)
社会科(8247)
社会科学(8245)
计划(8200)
重点(7779)
(7119)
教育(6329)
科研(6289)
专项(6251)
编号(5767)
(5660)
(5603)
创新(5444)
(5253)
期刊
学报(13877)
(12255)
(11895)
经济(11895)
科学(10561)
大学(9461)
学学(9246)
农业(8202)
中国(7709)
研究(7709)
(5037)
林业(4662)
业大(4532)
资源(4081)
(3474)
农业大学(3378)
自然(3260)
管理(3199)
科技(3098)
(2717)
技术(2550)
中国农业(2481)
图书(2419)
自然科(2410)
自然科学(2410)
科技大(2332)
科技大学(2332)
(2245)
农林(2192)
(2192)
共检索到56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光普  闫伟  于晓燕  魏杰  肖凤洁  
【目的】测定我国北方某轻稀土尾矿库区的土壤轻稀土元素含量及植物中镧、铈元素含量和分布,分析植物对轻稀土元素镧、铈的转移系数和吸收系数,筛选镧、铈富集植物,以期发现轻稀土富集植物,为尾矿库景观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稀土尾矿库区尾矿坑的边缘绿地为研究样地,依据风向将采样点设置在东南、西北、东北和西南4个方向,从矿坑边缘由近及远依次设置在50,100和300 m边坡处,共计12个采样点。利用五点采集-四分法收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在采样点采集修复工程栽植的6种植物(梭梭、小叶锦鸡儿、花棒、胡枝子、白刺和毛白杨)地上器官和根部样品。采用ICP法测定土壤中轻稀土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钐Sm、钷Pm和铕Eu含量及植物中镧和铈含量。采用N. L. Nemerow综合指数法分析轻稀土尾矿库周边土壤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采用生物转移系数评价植物转移效率,采用生物吸收系数评价植物吸收土壤中镧和铈的能力。【结果】轻稀土尾矿库土壤中La,Ce,Pr,Nd,Sm,Pm和E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 762.46,5 440.42,1 308.42,1 604.11,133.96,28.12和40.53 mg·kg~(-1),镧、铈含量之和占测试样品轻稀土总量的72%;各方位表层土壤中轻稀土含量表现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且高于内蒙古土壤含量几何平均值(背景值)25.10~230.56倍,且各方向土壤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大于3,确定研究区土壤属重度污染;东南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为69.06~544.10,污染值最高,西北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99~19.75,污染值最低,东北和西南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相似;梭梭、胡枝子和白刺体内La和Ce含量均表现为地上器官>根,小叶锦鸡儿、花棒和毛白杨体内La和Ce含量均表现为根>地上器官;梭梭、胡枝子和白刺的镧、铈转移系数为1.03~1.76,胡枝子的镧、铈吸收系数为1.00~1.72,只有胡枝子的镧、铈转移系数和吸收系数均大于1。【结论】胡枝子是轻稀土元素镧、铈的富集植物,可用于轻稀土污染土壤修复,其他5种植物可作为轻稀土元素的耐受性植物应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足根  彭昆国  方红亚  李惠民  廖兵  
研究江西大余县荡坪国有钨矿尾砂库区自然植物组成分布及其重金属富集特征,旨在为今后矿区植被重建与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库区共出现了20种植物,隶属15科20属,其中草本植物14种,木本植物6种;这些植物明显生长不良,且主要分布在库区湿润或有水出现的沙土地区。尾砂库区中,不同重金属含量在同一植物体内大小趋势为Zn>Pb>Cu>Cd。库区没有发现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大部分为Cu、Pb、Zn、Cd的耐性植物。荡坪尾砂库区土壤Cd污染严重,木贼与蜈蚣草为Cd的避性植物,可用于库区Cd污染土壤的植被重建先锋物种;土荆芥与香附子为Cd的积累植物,可以用于库区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付雄略  陈永华  刘文胜  陈展祥  张倩妮  
本研究以衡阳市某铅锌矿尾矿区为样地,首先选取了10个样方,进行多样性统计,然后,选取样地中长势良好且具有多度和频度优势的植物分析重金属的富集性。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出现植物15科41种,多为草本植物,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优势植物,两者占草本种数的60%。(2)采样地植物种类较为稀少,群落组成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生态较为脆弱,其中,各样方中样方四的植物多样性最佳,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E以及多样性指数H均为最高,也仅分别为2.299、0.724、1.813。(3)3个采样点中不同深度土壤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宋祥兰  王兰英  邝先松  刘作梅  胡小康  李小青  刘晓红  丁菲  郭圣茂  
为了提高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改善废弃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3年的试验。通过分析其成活率或保存率、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改善情况,研究各模式对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乔灌草配置模式(A5):构树+胡枝子+香根草最适宜该矿区植被恢复。为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生态建设,为赣南等南方矿区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汤福义  林立金  廖进秋  廖明安  何静  杨代宇  张潇  
为研究富集植物秸秆对超富集植物的化感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镉污染条件下,土施4种镉富集植物(小飞蓬、碎米荠、旱莲草和豆瓣菜)秸秆对牛膝菊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用相比,施用小飞蓬和碎米荠秸秆提高了牛膝菊根系、茎秆、叶片、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也提高了牛膝菊株高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但施用旱莲草和豆瓣菜秸秆则降低了牛膝菊的生物量、株高和抗氧化酶活性。施用小飞蓬、碎米荠、旱莲草和豆瓣菜秸秆均提高了牛膝菊地上部分镉含量,分别比未施用提高了12.01%,9.55%,22.03%,5.39%,但只有施用小飞蓬和碎米荠秸秆的牛膝菊地上部分镉积累量高于未施用(分别比未施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世勇  谢建春  刘登义  
安徽省铜陵市位于长江中游 ,是我国主要的铜矿产区 ,其铜尾矿共有 5个主要的分布区域。随排放时间的延长 ,各尾矿库的持水保肥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提高 ;铜尾矿限制植物定居的主要因素是极端贫瘠和重金属毒性 ,各尾矿库的重金属含量都很高 ,而N、P、K和有机质的含量很低甚至为零。自然和人工定居于尾矿上的植物共有 9科 37属 4 0种 ,其中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占所有植物种的 72 .5 % ,此 3科植物因有完美的生态适应机制而能成为在尾矿上定居的先锋植物和优势种。铜尾矿库植被自然演替属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期演替 ,铜矿废弃地的治理和恢复重建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宗强  陈伟烈  梁松筠  贺金生  
该文依据“三峡库区植物数据库”,对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有珍稀濒危植物44种,其中濒危的6种,渐危的20种,稀有的18种;半数以上的种类隶属于起源古老的科,反映出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主老性;受淹没影响最大的兴山、巴东、宜昌、巫山4县市拥有近2/3的珍稀濒危植物种次,成为重点保护区域;三峡水库虽不会导致植物物种的消灭,但将直接淹没荷叶铁线蕨的主要原产地和长瓣短柱茶的部分野生生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世彤  江明喜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库区的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展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系统研究,是科学地指导其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现状、生理生态、致濒因素、繁殖技术、迁地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并基于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现状对其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益泰  施翔  王树凤  李江川  孙宇剑  
在废弃的铅锌尾矿库进行人工植被恢复试验,对3年生15种植物修复铅锌矿尾矿的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植物出现叶片黄化、提早落叶或停止生长现象。株高和基径增长率、根系生长、生物量等种间差异显著。根系生长深度受到抑制,最大侧根长、细根长度比例和根系生物量比重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桤木、紫穗槐、截叶胡枝子、紫花苜蓿4种固氮植物叶片受害轻微,均有根瘤出现。火炬树、夹竹桃叶片受害程度较低,相对生长率较高,单株生物量较大。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因植物种类、部位、金属种类不同而不同。植株不同器官Pb和Zn浓度高低总趋势为根>茎,部分树种Zn浓度表现为茎>根。在15种参试植物中,截叶胡枝子单位面积地上部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慧  陈保冬  朱永官  岳献荣  张乃明  夏运生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3种不同种植模式对铁尾矿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参数、矿质营养吸收及种间竞争的影响,以期筛选一种既能增强植物定植的能力又能提高尾矿先锋植物重建的栽培模式,为铁尾矿废弃地的植物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结果表明,菌根真菌FM与两种植物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混合种植下具有较高的根际菌根侵染率,其中混合种植白三叶的根际菌根侵染率最高,平均为47.9%。接种FM显著提高了白三叶磷含量(168%~357%)(P <0.05),降低了黑麦草铁吸收效率。混合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白三叶锌含量,而降低了铜含量。接种FM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锰含量,而显著增加了白三叶铜含量。白三叶与黑麦草混种体系土地当量比大于1,具有混种优势。两种植物混合种植情况下黑麦草显示了相对竞争优势,而菌根共生体能够提高白三叶的竞争能力。综合来看,混合种植能够显著促进黑麦草生长,而接种FM能增强白三叶的竞争能力;丛枝菌根真菌对先锋植物适应铁尾矿复合逆境及尾矿先锋植被修复具有较大潜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传飞  王小萍  龚平  姚檀栋  
植被富集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以植物叶片富集大气POPs为主要的途径。因此,植被(地衣、苔藓、草地、松针和树皮)被广泛用作被动采样器,以动态地监测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大气POPs的污染水平与特征。大气—植物的气体交换过程影响着POPs的大气传输,进而影响POPs在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植被是POPs全球循环的"汇区"。植物富集的POPs会进入陆生食物链,并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升高而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本文简要介绍了植被对POPs富集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地衣、苔藓和草地作为被动采样器监测大气POPs时空分布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岚  刘芸  熊兴政  邬静淳  王萌  袁贵琼  欧阳  任立  
【目的】对桑树与引种植物水桦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比较,探讨这2种木本植物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周期性水淹生境的适应性,为消落带植被重建适用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市万州区典型消落带170、175 m 2个高程的台地种植2年生桑树、水桦实生苗,之后自然生长,于每年4月上旬调查其存活率。供试种调查存活率后,于上述台地旁种植2年生桑树、水桦实生苗,2年后于4月上旬春季出露期、7月中旬夏季干旱期、9月底秋季淹水前期测定其生长量(株高、地径、冠幅)、光合特性(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及气体交换参数)。【结果】170 m高程桑树、水桦的存活率显著低于175 m高程,而2个高程水桦存活率均大于桑树,其中170 m高程差异显著;170 m高程水桦的生长量均大于桑树,其中株高差异显著。春季出露期(SEP),170 m高程桑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于175 m高程,Pn、Gs、Tr、Ci、WUE无明显差异;夏季干旱期(SDP),桑树和水桦170 m高程叶绿素含量及Pn、Gs、Tr、Ci均大于175 m高程,其中桑树的Ci、Tr差异显著、水桦的Tr差异显著;秋季水淹前期(PFP),170 m高程水桦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桑树,Pn、WUE与175 m高程无明显差异。SEP期,170 m高程桑树的qP、ETR、ΦPSⅡ大于175 m高程;PFP期,水桦在2个高程的ΦPSⅡ、ETR、qP基本与SDP期一致,170 m高程qN大于175 m高程。【结论】乡土树种桑树能通过出露后快速恢复叶片PSⅡ光反应系统的能力,提高光电子的传递速率,增加叶绿素含量而增强光合作用,积累更多有机物恢复生长来适应三峡库区冬季水淹的胁迫;引种植物水桦则通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在桑树进入休眠期后仍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积累更多的有机物以应对冬季水淹的过度消耗。桑树和水桦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特殊的生境,引种植物水桦较本地树种桑树对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可以考虑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恢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辅唐  康远  晏雨鸿  王德军  吕小玲  孙珮石  
文章将云南省小水井金矿尾矿库分为五个试验类型:经济型、生态防护型、乡土植物防护型、景观型和土壤改良型,以探讨不同目的、不同施工工艺的生态恢复。结果表明,各个试验类型的生态重建在植被恢复、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景观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以生态防护型和乡土植物防护型最好,且成本较低,在实践中可以将两者结合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成志  尚鹤  姚斌  于成志  梁景森  胡希优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分析了辽宁省铁岭柴河铅锌尾矿库内受尾矿污染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生长于其上的9种植物对Cu、Cd、Pb和Zn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Zn在小叶杨和刺玫蔷薇体内的含量较高;Cd在小叶杨和白莲蒿体内积累较多;而Pb在绣球绣线菊和华北蓝盆花中积累较多。但各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需采取综合农艺措施进行铅锌尾矿库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重建工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俞佳  黄颖  刘云根  王妍  杨思林  张慧娟  
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矿区河岸生态区重金属在"水—底质—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综合评估生态恢复的效果.分别于冬、夏两季进行野外采样,对水体、底质、植物中的重金属砷(As)、镉(Cd)、铬(Cr)和锌(Zn)的含量、形态及其转运富集特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区底质中As、Cd、Cr和Zn污染程度较严重,平均含量分别是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的150.17、52.21、1.33和9.11倍;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较低,As、Cr、Zn含量分别为0.03~0.18、0.05~0.06、0.01~0.16 mg·L~(-1),Cd含量低于检出限;香蒲中的Cd和Zn含量富集最多,芦苇和香蒲中As、Cd和Zn含量均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2)As、Cr和Zn在底质中的赋存形态以残渣态为主,约占所有形态的75%~95%,且残渣态含量在冬、夏季波动较大,河流水位和植物类型是影响底质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3)生态区不同植物对于重金属的富集和吸收主要与底质中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含量占比以及季节变化有关.因此,应综合考虑污染区域的重金属种类和水位变化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和栽种方式进行污染区域的治理和修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